参考答案和解析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以及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发:
1、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做出推论;
2、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
3、这两方面的归因偏差,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更多“论述自我归因中的偏见对我们的启发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归因偏向论述错误的是()。

    A、高估个人素质

    B、客观投射作用

    C、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析

    D、自我服务偏向


    参考答案:B

  • 第2题:

    人们有一种从好的方面来归因自己行为的趋势,这是( )。单选

    A. 自我服务倾向
    B.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C. 自我监控效应
    D. 基本归因偏误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归因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是影响人归因的一个因素。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 第3题:

    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否认自己的责任,这是归因中的( )

    A.认知性偏差
    B.动机性偏差
    C.认知启发
    D.自我服务偏差

    答案:D
    解析: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某种特殊的动机或需要而在加工信息时出现的归因偏差。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这就是认知启发。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 第4题:

    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这种偏见归因属于()

    A行动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歧视

    D自我中心偏见


    D

  • 第5题:

    试论述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论所研究的基础问题有下列三个方面:
    (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2)社会推论问题,及根据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归因论的依据是: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活动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 第6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意义?


    正确答案:要始终保持当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7题:

    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以及对我们现在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1)邹韬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2)其报刊活动:
    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1932-7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分开,以保存实力;
    ④1933-7至1935-8游历欧美,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创办《大众生活》;
    ⑤1936-3-7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赠刊》;
    ⑦1936-8-23在上海创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
    (3)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还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报刊思想:
    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
    大目标的工具
    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造就报刊的个性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畅达;至少精通一种外语。

  • 第8题: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于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给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问答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意义?

    正确答案: 要始终保持当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邹韬奋从事新闻活动的事迹,以及对我们现在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 (1)邹韬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2)其报刊活动:
    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1932-7建立生活书店,与生活周刊分开,以保存实力;
    ④1933-7至1935-8游历欧美,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创办《大众生活》;
    ⑤1936-3-7生活书店创办《永生》周刊作为《大众生活》的继续;
    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办《生活日报》,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份日报。同时创刊的有《生活日报星期赠刊》;
    ⑦1936-8-23在上海创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当事人之一。
    (3)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主办过7个报刊,还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办报主张,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报刊思想:
    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
    大目标的工具
    ②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造就报刊的个性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理想编辑的四个条件:大公无私;敏锐的观察和卓越的识见;文字畅达;至少精通一种外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于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给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归因偏向论述错误的是()。
    A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析

    B

    自我服务偏向

    C

    客观投射作用

    D

    高估个人素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学习动机归因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上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
    B.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
    C.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的归因的重要因素
    D.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所以对教学并没有什么意义

    答案:A,B,C
    解析:
    归因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主要有:根据学生自我归因可预测此后的学习动机,长期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的成长,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是对教学还是有意义的。

  • 第14题:

    试论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答案:
    解析:
    (1)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 阶段: ① 信任对怀疑(0~ 1.5岁)。 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 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 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 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 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 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 ② 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 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 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 感。针对这些特点,即幼儿需要得到照料以及形 成一定的责任感,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 和保护,以帮助他们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形成。如 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 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 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个体如果体会到过多的怀 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 信心。 ③ 主动感对内疚感(3 ~6岁或7岁)。 本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如果他们的活动被允许,则表现出主动和愉悦; 反之,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而缺乏尝试 与主动的性格。 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成年人常常禁止他们 的自我活动,这样就降低了儿童活动的动机,使 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 距,而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 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 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成人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但不应干涉儿童自主的 创造活动,否则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 性的性格。 ④ 勤奋感对自卑感(6或7 ~11岁)。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人学校,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 功感。儿童面临各方面的要求与挑战,其中的困 难与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而成功的体验则有助于 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而且随着社 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 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 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 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 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 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 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⑤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 18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期。此 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 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 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 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 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 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 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 色同一性。艾里克森注意到前几个阶段中冲突 的成功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个 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 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 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⑥ 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这一阶段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 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 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 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 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 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 陷人孤独中。 ⑦ 精力充沛对颓废迟疑(30 ~ 60岁)。 这一阶段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本阶段个 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作为自己 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 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 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 废消极。 ⑧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这一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个阶段个体的发 展受前几个阶段的影响较大。如个体在前几阶 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 并完全接受自我;反之,则个体将陷人绝望。 (2)该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的 启发意义: ①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要从人的各个方面去考察人则要首先了解人 成长的周围环境的影响,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则 要从学生受影响的周围环境去考察,而不能就学 生个体单方面而论。对于教育者来说,营造良好 的教育环境则是至关重要的。 ② 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及 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 形成和总体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是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阶段 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侧重点都 不同,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人才能顺利地 发展,人才能得到完整的教育。 ③ 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实施有效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 ~ 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 ~ 18岁)。艾 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在 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 力、有价值的个体。学生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 勤奋和教师对其积极的评价上,要为儿童积极主 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另外,青春期的 青少年的教育要保持其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 乱就要针对青少年力图摆脱父母的控制,寻求独 立性的特点;再者,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 平有了不同于以前的特点,要根据不同时代的发 展要求、趋势等来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教育。

  • 第15题:

    试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对 教育的启发意义。


    答案:
    解析: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 八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 1.5岁)。 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 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 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 ② 自主对羞怯(1.5 ~3岁)。 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特点,即幼儿需要得到照料以及形成一定的责任感,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个体如果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③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本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 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 活动。如果他们的活动被允许,则表现出主 动和愉悦;反之,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 热情而缺乏尝试与主动的性格。 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成年人常常禁止他们的自我活动,这样就降低了儿童活动的动机,使他们认识到“想做的”和“应该做 的”之间的差距,从而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 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 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成人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但不应干涉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活动,否则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 动性的性格。 ④ 勤奋感对自卑感(6 ~ 12岁)。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人学校,开始体会到 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各种的要求与挑战,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 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 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 立勤奋的特质。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 种活动中表现出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 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 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⑤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 ~ 18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期。 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 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 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 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 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 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 同一性。埃里克森注意到前几个阶段中冲突 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 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 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 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⑥ 友爱亲密对孤独(18 ~30岁)。 这一阶段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 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 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 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人孤独中。 ⑦ 繁殖对停滞(30 ~60岁)。 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 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 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反之则陷人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 消极。 ⑧ 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 发展受前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个 体在前几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反之,则个体将陷人绝望。 (2)该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的启发意义。 ① 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人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 产物,要从人的各个方面去考察人,则要首 先了解人成长、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影响,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则要从学生受影响的周 围环境去考察,而不能就学生个体单方面而论。对于教育者来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则是至关重要的。 ② 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及 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 等的形成和总体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是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 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 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 人才能顺利地发展,人才能得到完整的 教育。 ③ 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实 施有效的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 (6 ~ 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 ~ 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 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 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 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学生 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勤奋和教师对其积极的评价上的,要为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创造 良好的周围环境;另外,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要保持其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就要针对青少年力图摆脱父母的控制、 寻求独立性的特点,再者,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了不同于以前的特点,要根据 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趋势等来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教育。

  • 第16题:

    论述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


    正确答案: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首先,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长短处,认识自己周围的客观环境,认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自知力、自制力、对别人的情绪有敏感的体验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能够预测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言行反应及其后果;等等。这些都是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根据,也是个体自我管理的起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获得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系列选择的过程。“每次选择都有前进和倒退之分。可能有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的运动;但在另一面,也有成长的选择。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即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个体的自我选择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当物质的自我占优势,个体主要选择其身体外表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护等,若以社会自我为主导,则会选择他人的注意和重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追求名誉、地位、金钱;如果精神的自我占优势,则会选择自我实现,努力发展自己的品质、智慧和能力,在不断的理想追求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最后,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个体的活动既可以由外部控制,也可以由自身控制。正是自我意识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压力相对抗的情况下保持一致。个体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人格恒同的感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持一贯的行为反应方式,就是因为自我意识把自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实体,并具有维持这种统一的动机。而这种动机恰恰是自我管理获得一致性的心理机制。加强人的自我知觉培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对实施自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第17题:

    论述自我归因中的偏见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以及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发:
    1、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做出推论;
    2、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
    3、这两方面的归因偏差,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 第18题:

    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策略。

    • A、隐藏自我
    • B、自我抬高
    • C、自我防卫
    • D、自我暴露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论述政府失败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转轨具有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1.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
    2.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变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转变政府职能);
    3.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率;
    4.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5.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消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
    总之,政府失败论为我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政府的干预行为、防止政府失败提出了某些有益的理论及方法。

  • 第20题:

    单选题
    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这种偏见归因属于()
    A

    行动中心偏见

    B

    显著性偏见

    C

    歧视

    D

    自我中心偏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根 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 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自我归因中的偏见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正确答案: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以及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发:
    1、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做出推论;
    2、功与过的归因偏差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
    3、这两方面的归因偏差,并非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  )策略。
    A

    隐藏自我

    B

    自我抬高

    C

    自我防卫

    D

    自我暴露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隐藏自我是指在个体的真实自我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副“面具”。B项,自我抬高是指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C项,心理学家斯奈德等人1976年研究证明,在成败归因中,人们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这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立;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条件,降低个人对失败结果的负责程度,则是典型的自我防卫。D项,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 第24题:

    问答题
    论述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

    正确答案: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首先,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长短处,认识自己周围的客观环境,认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自知力、自制力、对别人的情绪有敏感的体验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能够预测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言行反应及其后果;等等。这些都是个体进行自我管理的根据,也是个体自我管理的起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获得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自我管理的过程,也是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系列选择的过程。“每次选择都有前进和倒退之分。可能有趋向防御、趋向安全、趋向畏缩的运动;但在另一面,也有成长的选择。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即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个体的自我选择是受自我意识支配的。当物质的自我占优势,个体主要选择其身体外表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护等,若以社会自我为主导,则会选择他人的注意和重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追求名誉、地位、金钱;如果精神的自我占优势,则会选择自我实现,努力发展自己的品质、智慧和能力,在不断的理想追求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最后,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个体的活动既可以由外部控制,也可以由自身控制。正是自我意识使个体的活动在无外界压力或压力相对抗的情况下保持一致。个体之所以能够产生一种人格恒同的感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保持一贯的行为反应方式,就是因为自我意识把自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实体,并具有维持这种统一的动机。而这种动机恰恰是自我管理获得一致性的心理机制。加强人的自我知觉培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对实施自我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