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1)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重要论断,认为无人工藻饰,一切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性,才是好诗,要象”礼失求之野“那样去寻真诗。
(2)指出当代文人、学子诗歌的根本弊病“情寡而工于词多”,远不如民间信口而来的歌谣,感叹像诗经那样出于文人、学子之手的雅颂之音不能再现。
(3)表达了他早年倡导的复古主义病根有反思、觉醒,认识到学杜、学六朝乃至学风雅都 不足以作出真正佳作,进一步肯定了“真诗乃在民间”结论的正确性。
(4)这样真诚的膺服民间创作,给民间创作如此高的肯定,在中国文论史上还属首次。这种发现,对后来的李贽、公安三袁和冯梦龙都有直接的影响,给当时文坛注入生机。
更多“试述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李梦阳、李攀龙为首的“前后七子”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试述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其《论诗三十首》较系统完整地评述自汉魏至宋代一千多年间的作家作品、诗派、诗风,集中体现元好问鲜明的文学观、审美观。
    (1)其创作论思想在于求“真”,要求心与言一致,倡导文情一致,乃至人品与文品一致的诗风,他的“真”还有即景兴会、自然入妙的意义,他否定“斗靡夸多”、“布谷澜翻”的诗风,批评一味雕琢形式的倾向,对历史上的各种模拟作风以鄙夷。
    (2)主张以高雅为正的历史发展观,他肯定陈子昂的汉魏风骨,阮籍的正始之音,对险怪诗风不满,对“徘偕怒骂”的诗风加以弹击,对魏晋南北朝诗人多加肯定,批评宋代诗歌,从中可看也他的以古以雅为正的批评尺度。
    (3)对诗歌风格要求偏向刚健豪壮一路,他对各代诗人的评价,明确他的诗学见解,当然也带上个人的主观性,所以缺点是以古雅为正,对宋诗新变认识不足,因强调豪壮风格,对李商隐、李贺等认识不充分,等等,不难发发现元好问评诗的局限性。

  • 第3题:

    试述从《答李翊书》看韩愈的文学理论。


    正确答案: 韩愈的文论思想主要有:
    (1)文以明道。他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和写作的目的都在于“明道”。 这不等于他不尚文尚用,而是在把握根本的基础上发挥其具体作用。他把“明道”与“尚文尚能“结合起来
    (2)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含英咀华,闳中肆外。认为须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养料,记取其经验教训,含英咀华,厚积方能薄发,闳中方能肆外。
    (4)气盛言宜。 这一理论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韩愈认为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写文章要以气为先,气是驾御语言的。他所说的气,既指作者道德修养的思想境界,也指作者临文的气魄气势,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进一步发展。
    (5)韩愈强调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不论在内容或在词句上,都要务去陈言,学习古人的目的不是返古,而在于创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继往开来,表现了他在继承革新问题上的正确态度。

  • 第4题:

    试述李梦阳文学主张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他文学主张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 第5题:

    试述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对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提出“道胜者则文不难而自至”的主张。他所说的“道”一方面有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希望用儒家之道来充实文章内容,纠正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
    另一方面他所说的“道”有柳宗元“辅时及物之为道”的思想,强调文章的现实性,他曾说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才算“知其本”。
    二、是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见解。认为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能写出优秀的诗篇,这是因为处于逆境的文人往往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往往有充裕的时间潜心艺术。这是对韩愈“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在《六一诗话》中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理论。这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阐述,并且对诗歌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分别从物境和心境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作要求。

  • 第6题: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正确答案:前七子

  • 第7题:

    单选题
    明代茶陵诗派的代表是()。
    A

    杨基

    B

    李东阳

    C

    李梦阳

    D

    钟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从《答李翊书》看韩愈的文学理论。

    正确答案: 韩愈的文论思想主要有:
    (1)文以明道。他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和写作的目的都在于“明道”。 这不等于他不尚文尚用,而是在把握根本的基础上发挥其具体作用。他把“明道”与“尚文尚能“结合起来
    (2)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含英咀华,闳中肆外。认为须广泛吸收前人的艺术养料,记取其经验教训,含英咀华,厚积方能薄发,闳中方能肆外。
    (4)气盛言宜。 这一理论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韩愈认为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写文章要以气为先,气是驾御语言的。他所说的气,既指作者道德修养的思想境界,也指作者临文的气魄气势,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进一步发展。
    (5)韩愈强调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不论在内容或在词句上,都要务去陈言,学习古人的目的不是返古,而在于创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继往开来,表现了他在继承革新问题上的正确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从《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理解其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1.荀子特别重视“道”,创建“文以明道”的先声,“道”的实际内容,就是礼义。他认为一切言论,心是合乎道的、宣扬道的,就是好的;凡是离开道、违反道的,就是坏的。
    2.强调“言”有“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最为完美,“如王圭如璋„„四方为纲”,是人们崇敬、效法的对象,而小人的“奸言”,“虽辩,君子不听”。
    3.“言”会影响政治,不同的“言”会对政治起不同的作用。须行“圣人之辩”,排斥“小人之辩”。把荀子关于“言”的看法看成是他对文学的看法。“明道”是其文学观核心;关于圣人之“言”的理论,反映在文学观点上就是“征圣”的主张。他是儒学的主要传授者,这是文学思想中“宗经”主张的实践。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明道是中心,这就是荀子文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奠定了后世儒家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1)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重要论断,认为无人工藻饰,一切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性,才是好诗,要象”礼失求之野“那样去寻真诗。
    (2)指出当代文人、学子诗歌的根本弊病“情寡而工于词多”,远不如民间信口而来的歌谣,感叹像诗经那样出于文人、学子之手的雅颂之音不能再现。
    (3)表达了他早年倡导的复古主义病根有反思、觉醒,认识到学杜、学六朝乃至学风雅都 不足以作出真正佳作,进一步肯定了“真诗乃在民间”结论的正确性。
    (4)这样真诚的膺服民间创作,给民间创作如此高的肯定,在中国文论史上还属首次。这种发现,对后来的李贽、公安三袁和冯梦龙都有直接的影响,给当时文坛注入生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哪些诗人不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A

    李梦阳

    B

    高启

    C

    刘基

    D

    李冬阳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清溪三潭记》的作者是(  )。
    A

    李东阳

    B

    李梦阳

    C

    李元阳

    D

    李逢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李元阳是古代云南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和游记作家。嘉靖五年中进士。点苍山马龙峰和圣应峰之间的“清碧溪”,是苍山的一个著名景观。那里,自上而下有三潭清澈、甘洌的泉水,称为“水叠三潭”。李元阳曾三次探访这个名胜,并写出了《游清溪三潭记》这一篇优美的游记。

  • 第13题:

    下列哪些诗人不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

    • A、李梦阳
    • B、高启
    • C、刘基
    • D、李冬阳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试述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1)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重要论断,认为无人工藻饰,一切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性,才是好诗,要象”礼失求之野“那样去寻真诗。
    (2)指出当代文人、学子诗歌的根本弊病“情寡而工于词多”,远不如民间信口而来的歌谣,感叹像诗经那样出于文人、学子之手的雅颂之音不能再现。
    (3)表达了他早年倡导的复古主义病根有反思、觉醒,认识到学杜、学六朝乃至学风雅都 不足以作出真正佳作,进一步肯定了“真诗乃在民间”结论的正确性。
    (4)这样真诚的膺服民间创作,给民间创作如此高的肯定,在中国文论史上还属首次。这种发现,对后来的李贽、公安三袁和冯梦龙都有直接的影响,给当时文坛注入生机。

  • 第15题:

    李梦阳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较高的是()。


    正确答案:乐府、歌行

  • 第16题:

    李梦阳


    正确答案:字献吉,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 第17题:

    明代茶陵诗派的代表是()。

    • A、杨基
    • B、李东阳
    • C、李梦阳
    • D、钟惺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其《论诗三十首》较系统完整地评述自汉魏至宋代一千多年间的作家作品、诗派、诗风,集中体现元好问鲜明的文学观、审美观。
    (1)其创作论思想在于求“真”,要求心与言一致,倡导文情一致,乃至人品与文品一致的诗风,他的“真”还有即景兴会、自然入妙的意义,他否定“斗靡夸多”、“布谷澜翻”的诗风,批评一味雕琢形式的倾向,对历史上的各种模拟作风以鄙夷。
    (2)主张以高雅为正的历史发展观,他肯定陈子昂的汉魏风骨,阮籍的正始之音,对险怪诗风不满,对“徘偕怒骂”的诗风加以弹击,对魏晋南北朝诗人多加肯定,批评宋代诗歌,从中可看也他的以古以雅为正的批评尺度。
    (3)对诗歌风格要求偏向刚健豪壮一路,他对各代诗人的评价,明确他的诗学见解,当然也带上个人的主观性,所以缺点是以古雅为正,对宋诗新变认识不足,因强调豪壮风格,对李商隐、李贺等认识不充分,等等,不难发发现元好问评诗的局限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李梦阳

    正确答案: 字献吉,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李梦阳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较高的是()。

    正确答案: 乐府、歌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李梦阳文学主张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他文学主张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对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提出“道胜者则文不难而自至”的主张。他所说的“道”一方面有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希望用儒家之道来充实文章内容,纠正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
    另一方面他所说的“道”有柳宗元“辅时及物之为道”的思想,强调文章的现实性,他曾说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才算“知其本”。
    二、是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见解。认为政治上处于逆境的诗人,往往能写出优秀的诗篇,这是因为处于逆境的文人往往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往往有充裕的时间潜心艺术。这是对韩愈“穷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辞难工”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在《六一诗话》中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理论。这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阐述,并且对诗歌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分别从物境和心境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作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张“有为而作”。这一思想受到欧阳修和他父亲苏洵的影响,如他说“言必当世之过”就手欧阳修“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影响;他说“不能不为之为工”就受到他父亲“风水相遭”说的影响。
    二、是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比较强调“知”,认为创作时要对所描写的对象“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三、是论艺术构思时的心境。认为艺术构思时心境须“空静”“身与物化”,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另一首诗论画竹时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论形与神的关系。主张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五、是提出“无法之法”的主张。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
    六、是提倡自然平淡的风格。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称赞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要求在自然平淡中含不尽之意,在自然平淡中有无限的审美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正确答案: 前七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