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题目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相似考题
更多“(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孔子曾说:“辞,达而已矣。”司马光解释道:“明其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这体现了秘书口才的哪一原则?()

    • A、简洁性
    • B、得体性
    • C、平实性
    • D、委婉性

    正确答案:C

  • 第2题: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正确答案: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

  • 第3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 B、“辞达而已矣”
    • C、“可以兴,观、群、怨”
    • D、“思无邪”

    正确答案:D

  • 第4题:

    苏轼提出的观点:“了然于心者,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达是以期达到“()”的目的。


    正确答案:求物之妙

  • 第5题:

    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 A、“达其辞”
    • 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C、“开其意”
    • 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正确答案:D

  • 第6题:

    问答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正确答案: 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文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或者说是“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这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完美追求正是继承了孔子“辞达”的观点,并且又有所深化和发展,是对孔子“辞达”说的进一步阐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说“辞、达而已矣”,早已是语言学批评的一种滥觞。

    正确答案: 孔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辞达而已矣。”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作者是()。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孔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苏轼提出的观点:“了然于心者,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达是以期达到“()”的目的。

    正确答案: 求物之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正确答案: 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辞达”是孔子提出的。苏轼对孔子的“辞达”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和阐释。
    联系《答谢民师书》的有关内容可知,苏轼所谓的“辞达”是指文章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先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孔子的“辞达”相比,苏轼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了然于心”;基次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还须“了然于口与手”,即具有纯熟的表达能力与技巧。他从文艺创作论的角度正确分析了认识事物同反映事物的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事物同样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运用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达到“求物之妙”的目的。
    由于苏轼崇尚“辞达”,对扬雄的“雕虫篆刻”十分不满,更指出扬雄对屈原、贾谊的评价,乃浅陋之见。并对《离骚》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主张,对北宋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 (孔子)又说:“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正确答案: 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辞达”是孔子提出的。苏轼对孔子的“辞达”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和阐释。
    联系《答谢民师书》的有关内容可知,苏轼所谓的“辞达”是指文章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先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孔子的“辞达”相比,苏轼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了然于心”;基次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还须“了然于口与手”,即具有纯熟的表达能力与技巧。他从文艺创作论的角度正确分析了认识事物同反映事物的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事物同样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运用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达到“求物之妙”的目的。
    由于苏轼崇尚“辞达”,对扬雄的“雕虫篆刻”十分不满,更指出扬雄对屈原、贾谊的评价,乃浅陋之见。并对《离骚》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主张,对北宋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第14题: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恩,(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于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 第15题:

    ()说“辞、达而已矣”,早已是语言学批评的一种滥觞。


    正确答案:孔子

  • 第16题:

    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正确答案: (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似乎对文采的要求不高,实际上孔子在其他地方是主张文质并重的。
    (2)苏轼则在《答王庠书》中从“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苏轼认为,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所以辞达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3)如何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理”;其次,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4)苏轼虽重视“文”,但他同时也提倡朴实平和的文风。这反映了他的“辞达”理论比较全面而深刻,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 第17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正确答案: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发放在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上,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使(官员)负责对我公平办事。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为什么呢?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意见(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 第18题:

    单选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

    “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B

    “辞达而已矣”

    C

    “可以兴,观、群、怨”

    D

    “思无邪”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在这段话里,苏轼主要阐述了哪两种创作思想?

    正确答案: “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正确答案: 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恩,(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于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了支,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说明文中“者”的词性及用法。

    正确答案: 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怠其事者、有达于理者
    以上四例中,“者”都是指示代词,用于复指前面出现过的人或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

    “可以兴、观、群、怨”

    C

    “思无邪”

    D

    “辞达而已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正确答案: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发放在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上,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使(官员)负责对我公平办事。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为什么呢?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意见(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