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学习、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正确答案: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直接释义、据文考义和援事解义

  • 第2题: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要研究内容是:()。


    正确答案:历代文献语言;语义

  • 第3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 第4题:

    训诂学以()为主要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语义

  • 第5题: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2)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3)要了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4)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

  • 第6题:

    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1.实证方法
    2.历史方法
    3.比较方法
    4.案例方法
    5.系统方法
    6.借鉴方法

  • 第7题:

    训诂学的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 第8题:

    问答题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学习、研究训诂学的重要原则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注重语言的社会性。
    2)要有历史的、发展的观点。
    3)要了解所释作品,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4)词义训释力求平实,注重科学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学习理论是塑员工行为的重要工具,在警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对问题民警进行误导。对民警的不良行为进行只能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并没有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这种惩罚的结果常常会暂时抵制不良行为,但不会从上消除不良行为。误导方式这所以使用,是由于它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效果,使问题民警迅速改变原有的行为,从而也强化了管理地惩罚的使用。
    二、开发民警培训计划。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个指导方针;培训发布提供一个榜样以吸引被培训者的注意力;要建立激励机制;要帮助培训人员总结自己所尝到的知识对今后工作的作用;要提供机会实践新行为;如果培训为脱产式,还应为培训人员提供机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实际中去。
    三、建立导师负责制。成功的导师制是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榜样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导师的影响不仅仅来自于他向徒弟说了些什么。
    因此,公安机关应建立正式的制度,仔细选择由谁来担任导师,让每个新民警都能得到优秀导师的带领和帮助。
    四、自我管理。学习概念在组织中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管理他人的行为,还可以用于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管理,这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使个体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外界管理控制的一种学习技术。自我管理要求个体精细地操纵刺激物、内部过程和反应方式以实现个人的行为结果。警察是自由裁量权很大的职业,要求每个民警都能具有自我管理的技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正确答案: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直接释义、据文考义和援事解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何为训诂学?学习训诂学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训诂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的学问。它要应用文字学与音韵学以及关于古典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文献的阅读、诠释问题。
    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1)明训诂首先在于它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
    (2)进一步说,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3)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作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性学问,是开启古典之门的钥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近代训诂学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1)采取了地下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参证的研究方法。
    2)采取语言学、考古学、民俗学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4题:

    简述训诂学的现实的原则。


    正确答案:训诂学要坚持现实的原则,这主要是指在训诂时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要时时注意从今人的角度出发,以今语释古语,以易释难使我们的训诂能很容易地为今人所接受。
    二是要以已知释未知,凡不为今人所了解的词义、句意等,都要用已知的知识想尽办法去解释它,使之成为已知。
    三是在训诘时,既要尊重故训,对前人的训诂成果给以充分地肯定,又要认识耕前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也不能旨从。要善于发现前人训诂中的错误,敢于纠正旧训诂的弊病,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这样,训诂学才能得到振兴。

  • 第15题:

    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


    正确答案: 1)指导古文学习。
    2)指导古文献校理。
    3)指导辞书编纂。

  • 第16题:

    简述训诂学的历史性的原则。


    正确答案: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字形来说,一个字有古形,如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的字形、篆书的字形等;有今形,如隶书的字形、楷书的字形等。从字音来说,有些字的读音也许没有多大变化,但大多数字有它的古音(上古的字音和中古的字音),也有它的今音。从意义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语言的几个要素里,词义的变化是最快的。它不仅有古义、今义的差别,多数词的古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正因如此,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观点,坚持历史的原则,把词义的变化看成动态的,不能静止地看待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词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理清。

  • 第17题: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原理有哪些原则?()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B、学术讨论的原则
    • C、相关学科横向联系的原则
    • D、掌握比较研究的原则
    • E、循序渐进的原则

    正确答案:A,B,C,D

  • 第18题:

    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有哪些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加强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进步与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 第19题: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 第20题:

    填空题
    训诂学以()为主要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 语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实证方法
    2.历史方法
    3.比较方法
    4.案例方法
    5.系统方法
    6.借鉴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主要研究内容是:()。

    正确答案: 历代文献语言,语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

    正确答案: 1)指导古文学习。
    2)指导古文献校理。
    3)指导辞书编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 “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