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贫富命定论。他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均应安乐处之。
②民富则君不贫。
③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更多“简述朱熹的贫富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朱熹理本论体系的中心即是理气论,道器与理气相互发明。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体”立足于先后。朱熹理本论结构的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理生气又借寓于气中。即在“本体”而言是理先气后,而在现实来说则是理气本无先后。但不论是理先气后还是理气不分先后,均不影响理上气下的性质。
    第二,上道乃下器之“道理”。上道不仅是下器之本体,它也是下器之“道理”,即作为器的本质和规律而存在。事物则是道理的外在表现或形迹。
    第三,道器一物。道器一物是朱熹所维护的儒家道器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朱熹认为“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绝无所谓道之晦,而只有人不识。关键在于,求道不能像老子那样于昏默无形之中,而是只能在君臣父子等“事物”之中。
    第四,理气二物。朱熹无疑主张道器的统一,但朱熹的道器统一又是服务于他的理本论体系的需要,故他又对这统一作出了专门规定:二者不仅是有分的,而且分际甚明,实为二物凑合在一起。分理气为二后来成为气学、心学反对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 第2题:

    简述测量贫富差距的科学方法。


    正确答案: (1)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较为科学的也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是基尼系数法和五等分法。
    (2)除上述两种比较科学和准确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测量方法。但是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必须充分考虑被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第3题:

    朱熹“贫富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 A、贫富命定论
    • B、民富则君不贫
    • C、民贫则君富
    • D、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正确答案:A,B,D

  • 第4题:

    试析龚自珍“贫富论”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


    正确答案: (1)龚自珍揭露了社会中的贫富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大动荡前夜的主要征兆。
    (2)龚自珍认为贫富不齐的程度是决定历代王朝存亡兴废的普遍规律。
    (3)龚自珍还借夏、商、周三代财富分配平均的故事,来影射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
    (4)龚自珍认为造成现实社会贫富大不齐的原因主要是官吏的贪污中饱和商人的兼并。

  • 第5题:

    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


    正确答案: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岁)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两个阶段,所规定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
    ①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打造“圣贤坯璞”;教育内容是“学其事”、“学其文”,即学习种种礼节、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教学方法是先入为主、生动活泼、严格训练。
    ②大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圣贤之才;教育内容是穷其理,即追求表现为三纲五常的“天理”;大学教法:重视自学、学术交流。

  • 第6题:

    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的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明人伦;为圣贤

  • 第7题:

    简述学生中“贫富差距”问题。


    正确答案: (1)贫富差距导致学生中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问题。富裕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过分溺爱,来到学校后对新环境、新生活难以适应,以致产生学习、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有的由于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优,以学生群体中的贵族身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自尊心过强,只能接受成功的荣誉,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失败。贫困学生压力重重,焦虑不安,没有朋友,没有自信,没有快乐,心理严重失衡,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失落感。
    (2)贫困生会参加学生组织及校园活动的人数相对减少。学生参与到学生组织与校园活动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际,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更喜欢加入到学生组织中去,交朋结友,开展社交,而贫困生自然就敬而远之。
    (3)贫富差距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面对贫富落差,贫困生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通过更加刻苦学习来改变贫穷,另一种则是经受不住诱感,渐渐变得“一切向钱看”很容易走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邪路。同时会出现理想、信念淡化,胸无大志。

  • 第8题:

    简述朱熹的影响。


    正确答案:①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 第9题:

    判断题
    王守仁针对朱熹的外铄“复性论”,提出了内发“良知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管子》中有关贫富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正确答案: (1)《管子》即分析了贫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
    (2)《管子》分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他认为,国家不能及时的向农民提供足够的劳动工具,到农忙时节,商人趁机哄抬物价,使农民损失巨大。
    (3)《管子》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不利。
    (4)《管子》的作者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
    (5)《管子》提出百姓生活的“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为封建国家控制“贫富分化”之度,制定相应的赋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做性。并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情感、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把“理”比喻为宝珠,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宝珠在浊水中。”
    朱熹认为,理是至善的,因此这天命之性无有不善的。即“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
    (2)“道心”、“人心”说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观点。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性和情都统于“心”,是“心”的体和用。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他认为“心”就是人的知觉,“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是知觉得道理底,人心是知觉得声色臭味底。”“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即“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朱熹认为,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圣人也有饥食渴饮之心,小人也不失恻隐之心。差别在于:圣贤“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行动便合乎“天理”了。小人“于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流于“人欲”便是恶。他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分析朱熹理气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朱熹理本论体系的中心即是理气论,道器与理气相互发明。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体”立足于先后。朱熹理本论结构的最简单的概括,就是理生气又借寓于气中。即在“本体”而言是理先气后,而在现实来说则是理气本无先后。但不论是理先气后还是理气不分先后,均不影响理上气下的性质。
    第二,上道乃下器之“道理”。上道不仅是下器之本体,它也是下器之“道理”,即作为器的本质和规律而存在。事物则是道理的外在表现或形迹。
    第三,道器一物。道器一物是朱熹所维护的儒家道器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朱熹认为“道器之名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故绝无所谓道之晦,而只有人不识。关键在于,求道不能像老子那样于昏默无形之中,而是只能在君臣父子等“事物”之中。
    第四,理气二物。朱熹无疑主张道器的统一,但朱熹的道器统一又是服务于他的理本论体系的需要,故他又对这统一作出了专门规定:二者不仅是有分的,而且分际甚明,实为二物凑合在一起。分理气为二后来成为气学、心学反对朱熹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守仁针对朱熹的外铄“复性论”,提出了内发“良知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简述顾炎武“贫富论”思想的内容及局限性。


    正确答案: (1)他认为贫富严重分化问题引起百姓不安,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2)顾炎武还深刻地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
    (3)顾炎武还分析了由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导致的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局限性:针对现实社会中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顾炎武没有提出带有新意的解决办法,只是重复了前人经常提起的减轻田赋,限制租额等传统办法,但他的“贫富论”在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第15题: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

    • A、“利民论”
    • B、“爱民论”
    • C、“反足民论”
    • D、“富民论”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韩非提出“反足民论”的根据是()

    • A、“贫富分化差异论”
    • B、“贫富分化合理论”
    • C、“贫富分化扩大论”
    • D、“贫富分化缩小论”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为圣贤”的教育目标。


    正确答案:明人伦

  • 第18题:

    《朱子全书.论学》的作者是()

    • A、朱丹溪
    • B、孔颖达
    • C、朱熹
    • D、孔子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简述朱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1)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做性。并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情感、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来的。“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把“理”比喻为宝珠,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宝珠在浊水中。”
    朱熹认为,理是至善的,因此这天命之性无有不善的。即“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都是天所命,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天有那气生一个人出来,便有许多物随他来。”
    (2)“道心”、“人心”说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朱熹继承和发挥了这种观点。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性和情都统于“心”,是“心”的体和用。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为不善的心,是“人欲”。他认为“心”就是人的知觉,“心”有两种知觉活动:“道心是知觉得道理底,人心是知觉得声色臭味底。”“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上去,便是道心。”
    朱熹认为“道心”、“人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即“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朱熹认为,上智不能无人心,下愚不能无道心;圣人也有饥食渴饮之心,小人也不失恻隐之心。差别在于:圣贤“必使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行动便合乎“天理”了。小人“于性命之理不明,而专为形气所使,则流于人欲矣。”流于“人欲”便是恶。他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3)存天理、去人欲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第20题:

    多选题
    朱熹“贫富论”的思想内容主要有()
    A

    贫富命定论

    B

    民富则君不贫

    C

    民贫则君富

    D

    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韩非提出“反足民论”的根据是()
    A

    “贫富分化差异论”

    B

    “贫富分化合理论”

    C

    “贫富分化扩大论”

    D

    “贫富分化缩小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
    A

    “利民论”

    B

    “爱民论”

    C

    “反足民论”

    D

    “富民论”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朱熹的贫富论。

    正确答案: ①贫富命定论。他认为人的贫富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人无论处在什么境遇,均应安乐处之。
    ②民富则君不贫。
    ③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