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相关问题
  • 第1题:

    佛教认为造成人类烦恼的三毒是()

    • A、贪瞋痴
    • B、贪亲苦
    • C、贪瞋怨
    • D、贪苦痴

    正确答案:A

  • 第2题:

    为什么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正确答案: 与舶来的“二西之教”(佛、耶两教)相比,道教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诚然,“儒教”也是土产,但是儒家更多影响社会的“上层”和知识阶层,“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就是“权势者”和读书人,也无非把孔夫子当“敲门砖”使,“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这一论述鞭辟入里。
    道教则不然。道教与中华民族民俗关系密切,其“群众基础”非同寻常地广泛。作为典型多神教,道教的信奉者不分阶层、行业、年龄:就年龄言,幼童醉心神仙传奇,中年迷恋房事养生,老人痴望长寿不死;就行业言,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刺绣崇妃绿,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文具商崇文昌帝君;就阶层言,下焉者普通民众,中焉者举子士人,上焉者皇帝老子„„总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要长生的,迷上了炼丹术;要财宝的,迷上了点金术;想当官的,夜半去打醮祭神;要治病的,请道士来设斋上章;想使亡灵安宁,则让道士来作法事;想使活人无恙,则叫道士来画符念咒,道士可以给你驱邪捉鬼,也可以给你玩两套戏法;可以给你消灾,也可以代你祈福。”总之,道教完完全全表达了一颗“中国心”。

  • 第3题:

    什么是求不得苦?遇到这种痛苦时,什么样的人可以轻易化解?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痛苦?你属于哪一种人?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二)轻易化解的人: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学过大乘论典的人,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三)越来越痛苦的人:大多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 第4题:

    怨敌因我们而堕落受苦,那我们会不会有恶报呢?修行人依靠怨敌的伤害而修安忍,怨敌是否也会因之而得到利益?请详细分析。


    正确答案: 他人因损害我们而堕落,原因虽然是由我们的宿业所引发,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没有损害他人的发心,只有以慈愍去修安忍的善法意乐。如是发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结行也是善法,因此,我们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绝不会导致堕落地狱的苦果。
    虽然我们藉他人的伤害而成就安忍,但这个过程中,是自己发起修行安忍的意乐,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而成就善法,个人发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发心修持者本人得到。而他人的伤害,其因是嗔恨烦恼,其行为是损害恶业,其结果也会是恶趣。一切善恶业都是由发心的善恶而决定,如《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恶劣的心念行为,导致恶果,善良的心念、行为会导致善果,因果规律便是如此。

  • 第5题:

    《洗怨录》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


    正确答案: 宋朝宋慈《洗冤录》是一部比较系统地法医学专著,全书四卷,比较全面记载了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现场检查、某些机械性致死原因的鉴定,并列举用以自杀或谋杀的毒物,以及急救、解读等方法。

  • 第6题:

    「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求不得;五蕴炽盛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求不得苦?遇到这种痛苦时,什么样的人可以轻易化解?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痛苦?你属于哪一种人?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无有限度,因各自职业、地位、爱好、身份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标也各式各样,若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如财产、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痛苦即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二)轻易化解的人: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学过大乘论典的人,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三)越来越痛苦的人:大多的苦受、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求不得苦。尤其是现在的世间人,因看得太多、听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也很多。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觉得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这样想的结果,只能产生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弄得自己无所适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目前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是?()
    A

    班婕妤《怨歌行》

    B

    王昌龄《长信秋词》

    C

    谢朓《玉阶怨》

    D

    刘长卿《长门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八苦中,指因身的不协调所引起的是()
    A

    怨憎会苦

    B

    爱别离苦

    C

    生老病死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正确答案: 与舶来的“二西之教”(佛、耶两教)相比,道教可谓“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诚然,“儒教”也是土产,但是儒家更多影响社会的“上层”和知识阶层,“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就是“权势者”和读书人,也无非把孔夫子当“敲门砖”使,“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这一论述鞭辟入里。
    道教则不然。道教与中华民族民俗关系密切,其“群众基础”非同寻常地广泛。作为典型多神教,道教的信奉者不分阶层、行业、年龄:就年龄言,幼童醉心神仙传奇,中年迷恋房事养生,老人痴望长寿不死;就行业言,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刺绣崇妃绿,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文具商崇文昌帝君;就阶层言,下焉者普通民众,中焉者举子士人,上焉者皇帝老子„„总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要长生的,迷上了炼丹术;要财宝的,迷上了点金术;想当官的,夜半去打醮祭神;要治病的,请道士来设斋上章;想使亡灵安宁,则让道士来作法事;想使活人无恙,则叫道士来画符念咒,道士可以给你驱邪捉鬼,也可以给你玩两套戏法;可以给你消灾,也可以代你祈福。”总之,道教完完全全表达了一颗“中国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怨憎会苦?何时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从哪个侧面分析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定义: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而反共聚。比如,想见的爱人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大毗婆沙论》亦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
    (二)断除:只有证悟了空性,完全通达人我、法我不存在,那时候所有的痛苦将销声匿迹,一丝一毫也不可得。而在此之前,不管你转生于轮回何处,都难免要遭受此种痛苦。就算转生为三善趣众生,也常会遇到憎恶的对境,那堕入地狱、旁生、饿鬼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要想远离这种痛苦,证悟空性非常重要。
    (三)《前行》中讲的“怨憎会苦”:华智仁波切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阐述财产的过失。虽说从广义而言,遭遇任何麻烦、苦恼等不悦意对境,都是怨憎会苦,但此处着重讲的是财产。
    (四)原因:因为作为修行人理应知足少欲,而财产却能给自己带来极大障碍。如果你财产不多,至少会有时间去修行,否则,成天忙于打理财富,根本不会希求解脱。其实,无论你拥有多少财产,都免不了遭受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增长等无尽痛苦。诚如佛陀亲自授记的怙主龙猛所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苦的原因找到后,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苦的核心是怕死亡,生死大事没解决。当你在闻思、在理解的时候,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将相所能为的大丈夫事业。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再怎么磨你都没关系,你都愿意。有这种修行的魄力,你才能真正体证到无常、无我,再来,做到无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目前现存最早的宫怨诗是?()

    • A、班婕妤《怨歌行》
    • B、王昌龄《长信秋词》
    • C、谢朓《玉阶怨》
    • D、刘长卿《长门怨》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苦的原因找到后,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苦的核心是怕死亡,生死大事没解决。当你在闻思、在理解的时候,你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将相所能为的大丈夫事业。用生命去求法、去修,再怎么磨你都没关系,你都愿意。有这种修行的魄力,你才能真正体证到无常、无我,再来,做到无我。

  • 第15题:

    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么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正确答案: 怨敌来损恼我,是因为我往昔造过类似恶业害过他人,业力今生成熟时,自然导致他对我生起嗔害心。而我依靠他的损恼,偿还宿债、积累功德,他却因缘我生嗔而堕落恶趣,长劫受苦。表面上看,他在损恼我,实际上是我害了他。

  • 第16题:

    苦荞茶为什么会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正确答案: 苦荞茶的生物类黄酮、硒、维C、维E等元素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能够延缓衰老。润肠通便,有效治疗便秘,能够排除体内宿便和毒素。能够保肝、活血,另含有能抑制皮肤生成黑色素的物质(2,4-二羟基顺式肉桂酸),有预防雀班及老年斑的作用,具有美白祛斑的功效。

  • 第17题:

    什么是爱别离苦?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二)断除:如果认识到这种痛苦的本体,就不会有那么沉重的打击了。要知道,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四)其他爱别离苦: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对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中,结果为了他们受尽苦难。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十分爱执,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同样,上师和弟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互之间舍不得分离。

  • 第18题:

    问答题
    《洗怨录》是何时期由何人所著,内容要点如何?

    正确答案: 宋朝宋慈《洗冤录》是一部比较系统地法医学专著,全书四卷,比较全面记载了人体解剖、尸体检验、现场检查、某些机械性致死原因的鉴定,并列举用以自杀或谋杀的毒物,以及急救、解读等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什么是爱别离苦?怎样才能断除这种痛苦?《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除此之外,世间上还有哪些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 (一)定义:所谓爱别离苦,是指所亲爱之人,以某种因缘互相离别,不得共处,由此产生极大苦楚。如《大毗婆沙论》云:“诸可爱境,远离身时,引生众苦,故名爱别离苦。”
    (二)断除:如果认识到这种痛苦的本体,就不会有那么沉重的打击了。要知道,爱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爱,是对一切众生不计回报的付出,这是一种大爱;而狭义的爱,只限于男女之情,这种爱完全是折磨,在没认识它的本性之前,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而唯有断除了对它的执著,才不会有那些忧愁、怖畏、悲愤。如《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三)《前行》中讲的“爱别离苦”:现在很多人都活在患得患失中,这种心态,往往是源于对某个人的爱执。正因为对所爱之人太过痴迷,以致醉生梦死、执迷不悟,耗尽了一生的时光。
    (四)其他爱别离苦:流转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对亲友等自方爱恋有加,对怨敌等他方恨之入骨,堕入亲戚、朋友、眷属的情网中,结果为了他们受尽苦难。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十分爱执,一会儿担心他挨冻受凉,一会儿顾及他饿了渴了,一会儿又忧虑他生病死亡。同样,上师和弟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互之间舍不得分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苦。

    正确答案: 求不得,五蕴炽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佛教认为造成人类烦恼的三毒是()
    A

    贪瞋痴

    B

    贪亲苦

    C

    贪瞋怨

    D

    贪苦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怨敌损恼我们,使我们感受身心痛苦,作者为什么反而说是我们害了他?

    正确答案: 怨敌来损恼我,是因为我往昔造过类似恶业害过他人,业力今生成熟时,自然导致他对我生起嗔害心。而我依靠他的损恼,偿还宿债、积累功德,他却因缘我生嗔而堕落恶趣,长劫受苦。表面上看,他在损恼我,实际上是我害了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