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


    参考答案:

    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教政策思想。《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
    (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关于学制的构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4)关于视学制度。《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
    (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 第2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秦汉之后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秦汉之后的统治思想,而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主张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 第3题:

    简述儒家的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形成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人性的假设。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
    (5)儒家的管理思想。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 第4题:

    唐朝时期的教育思想既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家教育思想与佛、老教育思想交融,并向宋明理学教育的过渡阶段。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论述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以培养仁义之人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据于德”是依据”德”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
    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6题:

    儒家仁政思想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儒家仁政思想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民。即取信于民,这是治国的头等大事,信民才能治民。孔子提出三点要求:足食、足兵、足信,他认为必不得已时,兵与食皆可去,唯民信不可去。
    2)富民。孔子认为只有让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巩固统治。
    3)爱民。即统治者要节用爱民。孔子要求统治者要节俭,并推崇大禹的“菲饮”。
    4)教民。统治者对民要进行教化,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若对子民不进行教育,在他们犯错时就施以暴刑则是虐待,不对人民进行劝戒则是暴政。
    5)制恒产。孟子主张要给民“制恒产”,即给予人民稳定的生产资料,以使民有“恒心”,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否则,民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作为。统治者不能保障人民的稳定生活来源,若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就是在陷害人民。

  • 第7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的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形成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人性的假设。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
    (5)儒家的管理思想。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1、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
    2、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
    3、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
    ①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
    ②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③《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学习进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儒家仁政思想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儒家仁政思想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民。即取信于民,这是治国的头等大事,信民才能治民。孔子提出三点要求:足食、足兵、足信,他认为必不得已时,兵与食皆可去,唯民信不可去。
    2)富民。孔子认为只有让人民富裕起来,才能巩固统治。
    3)爱民。即统治者要节用爱民。孔子要求统治者要节俭,并推崇大禹的“菲饮”。
    4)教民。统治者对民要进行教化,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若对子民不进行教育,在他们犯错时就施以暴刑则是虐待,不对人民进行劝戒则是暴政。
    5)制恒产。孟子主张要给民“制恒产”,即给予人民稳定的生产资料,以使民有“恒心”,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否则,民就会违法乱纪,无所作为。统治者不能保障人民的稳定生活来源,若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就是在陷害人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教育思想内容在人性论方面的特征。

    正确答案: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充分肯定教育在形成、发展和和改变人性方面的巨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便具有“善端”。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提出许多颇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学记》等对儒家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这些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教政策思想。《学记》明确概括了儒家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必由其学”的精神论断。
    (2)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3)关于学制的构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构想了一个按行政建制设置学校的蓝图:“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并提出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
    (4)关于视学制度。《学记》中,高度重视实学对教育的重要导向作用,并对视学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
    (5)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提出教育教学内容要与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为教材。儒家还提出了教学的常规管理思想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原则方法。
    (6)教师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把是否尊师提高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的高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儒家主张以礼义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华,反对以暴力威胁为基础的政治。
    (2)要求为政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人民。
    (3)法令刑罚只是德礼教化的辅助手段。


  • 第14题:

    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
    (1)文教政策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4)关于学制的构想。
    (4)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
    (5)教师管理思想。

  • 第15题:

    简述儒家教育思想内容在人性论方面的特征。


    正确答案: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可变的,充分肯定教育在形成、发展和和改变人性方面的巨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与生俱来便具有“善端”。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16题:

    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 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 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学)其贯穿了儒家思想。(教育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先秦儒家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 (1)思想出发点:
    首先,儒家不仅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人必土地、财货重要,而且提出“民为立国之本”的民本思想。
    其次,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最后,还包括“以人道治人”。
    (2)仁概念的构成要素
    一,人的基本规定性。仁作为人的基本规定性,意指仁者爱人,爱人为人。首先,仁者爱一切人。其次,爱有差等。最后,急亲贤国家。
    二,伦理道德。
    三,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
    四,行为准则。所谓成仁之道有两层含义:其一,成仁之途径——克己复礼。其二,成仁之方法——执中求和。
    (3)人性假设
    人或者可以靠“存心养性”的内在道德修养,或者可借助于“化性起伪”的外部礼法强制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4)合法-合理性依据
    社会所谓“合法性”依据,乃指古代管理所赖以存在的、反映治国主体意志并适应其政治需要的国家主体意识,这种国家主体意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社会多数人所共有的一种信念,进入人们的自觉有意识或沉入人们的自发无意识。
    首先,国家前社会个人性质权力的存在和夏王朝早期国家的产生,导致“个人集权”的合法性。
    其次,启时开始的“世袭制”的沿袭,商灭夏,周亡商和国家制度的设计、国家集体一时的出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王朝正统观念”。
    最后,中国走向早期文明的独特途径和宗法制度的出现,早就了“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念。
    这样,“合法性”依据作为一种历史性观念,按其形成过程及内容的延展,可归纳为:个人集权——王朝正统——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
    (5)治国模式
    德治教化——发扬美好光明的道德,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使之亦能去其旧染之污,以达至善至美。
    修身治国——修养个人的道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6)社会组织化方式
    一,内仁外礼。通过出自人们内心“仁”的道德修养和来自外部社会“礼”的强制来规范,协调人们的行为,以达成社会的有序,统一和稳定。
    二,执中求和。人们不应该走极端,要避免过与不及的出现。
    中和原则1(道德修养)
    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中”是天下之本,人之本性。但人因气禀所致,情发各异,故要求人们敢情发而皆中节——符合法度,常理,以实现天下之“和”。
    中和原则2(国家治理)
    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在众论不同之极的两端之间,用法,理量度而取其“中”而用。

  • 第19题:

    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

    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B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

    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儒家主张以礼义道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道德升华,反对以暴力威胁为基础的政治。
    (2)要求为政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人民。
    (3)法令刑罚只是德礼教化的辅助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儒家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中”是儒家法律价值目标;
    (2)“仁”是等级制的伦理基础和教化手段;
    (3)德主刑辅是法律的最终定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儒家思想是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确实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儒家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现代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教育
    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性,决定了教育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育对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体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楣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儒家文化正是始于教育,并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来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延续服务的。
    (2)重世俗而轻神性
    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注重在现实的社会中培养人,又主张通过培养具有人伦精神的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服务,而不以超然处世的目的为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忍辱负重,顽强生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烈的生存意识与生活能力。
    (3)重道德而轻功利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道德的学派,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重道德而轻功利的价值观,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是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重道德而轻功利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原因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4)重政务而轻自然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这种重政务而轻自然的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格,从积极方面讲,它鼓励人们介入社会的政治生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能不畏缩退避,慷慨就义。从消极方面讲,由于过分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作用,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狭窄化”,从而限制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教育。
    (5)重和谐而轻竞争
    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也贯穿着和谐的精神。重和谐而轻竞争的价值取向,也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注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传统。如孔子就把能否自觉反省自己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孟子则把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称为“求放心”,认为做学问的要旨就是不要舍弃义的必由之路,放失“仁”的固有善心,反求诸自身,恢复自然的善德。这种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的方法,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体系化、程序化的教条如“存养”“省察”“慎独”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的内向化的特点。
    (6)重整体而轻个体
    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道德、重和谐中庸、重世俗政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其教育理念的整体倾向。儒家教育的理念将国家、民族、家族、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于末尾,非常强调整体性。
    重整体而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人民讲求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家长主义、主权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压抑、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这种价值取向既能塑造出虚怀若谷、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也可能会培养出谨小慎微、阳奉阴违、自卑自抑的消极的人格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儒家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1)文教政策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4)关于学制的构想。
    (4)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
    (5)教师管理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