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埃里克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的内容。

题目

试述埃里克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的内容。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埃里克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的内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 第2题:

    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科尔伯格提出了与传统德育不同的三大原则。它们是()。

    A.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

    B.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

    C.向儿童揭示他们所属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D.记诵道德条例


    参考答案:A, B, C

  • 第3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精神分析的理论。
    ()


    答案:对
    解析:
    埃里克森的学说是在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精神分析的理论。

  • 第4题:

    试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前五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就其中的某一阶段谈谈成人的教育任务的策略。


    正确答案: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 第5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8-11、12岁儿童的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8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经常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科尔伯格提出了与传统德育不同的三大原则。它们是()。

    • A、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
    • B、引起儿童真正的道德冲突
    • C、向儿童揭示他们所属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
    • D、记诵道德条例

    正确答案:A,B,C

  • 第10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以自我中心的儿童的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前五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就其中的某一阶段谈谈成人的教育任务的策略。

    正确答案: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埃里克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冲突的问题的内容。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基本的信赖与不信赖。
    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羞愧。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
    第七阶段:繁衍与停滞。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第14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解决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所面对的冲突是( )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主动对内疚
    C.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D.勤奋对自卑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 第16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包括()。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儿童早期
    • D、儿童中期
    • E、儿童晚期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的“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用什么工具获得知识等问题

    • A、皮亚杰
    • B、弗洛伊德
    • C、米德
    • D、埃里克森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解决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所面对的冲突是()

    •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 B、主动对内疚
    • C、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 D、勤奋对自卑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简述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过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 第21题: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11、12岁以后的儿童品德发展处于()

    • A、前道德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合作道德阶段
    • D、公正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多选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包括()。
    A

    婴儿期

    B

    幼儿期

    C

    儿童早期

    D

    儿童中期

    E

    儿童晚期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2)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