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更多“试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也得到发展,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第2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平、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 第3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1)自我中心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3)可逆性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
    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 第5题:

    试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3)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种整体结构,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基本理解。出生时仅有对环境的先天条件反射,末了则出现复杂感知动作协调能力。获得对“自我”和“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客体永久性,并开始把图式内化为心理图式。特点: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利用符号系统理解环境,按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反映。思维靠直觉,且是自我中心的,认为别人理解事物和自己一样。通过活动增强想象力,逐渐认识到别人对事物的反应不总是与自己相同。特点:象征思维,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l2岁)。能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观察做出一定程度的推理。获得并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可进行认知运算。不再被事物表面所蒙蔽。通过认知运算理解客体的基本属性和联系,学会通过观察揣测别人。特点:守恒性、可逆性、具体性依赖。(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不借助具体事物就能进行符号的推理假设。思维系统重组,抽象和逻辑思维成为主要形式,开始具有一定元认知能力。得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喜欢假设和判断,比较理想主义。能够正确独立解决问题。特点:逻辑抽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