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题目

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确定型决策,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及风险型决策的区别。


    正确答案: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确定的,即每一种抉择,在决策系统的约束下,未来只有一种可能结果。但现实中许多决策问题,其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不确定的,每一抉择,未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结果,即事件未来有多种自然状态。这种决策即为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者对未来事件可能发生结果的概率是完全未知或已知(可估计出来)划分为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确定或估计出来未来可能发生的每种结果的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而风险型决策,是决策者对于决策对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规律和实践经验获得其概率,进而所作的决策。

  • 第2题:

    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一般有()。

    • A、全体一致通过
    • B、多数表决通过
    • C、协商一致通过
    • D、特定多数通过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试述渐进决策模型。


    正确答案:①渐进决策模型是林德布洛姆对政策科学的主要贡献,是在对理性决策模式批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分析路径。
    ②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着主导的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③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以信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是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

  • 第4题:

    结合实际,试述提高决策决策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正确答案:提高决策者素质,促进决策科学化;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加强软科学研究。

  • 第5题:

    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正确答案: 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是相对短缺的,所以任何投资(不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政府投资)都要奉行这个标准,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储蓄率是既定的,而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在投资过程中,只要遵循资本-产出率最小化标准,就可以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这种标准是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外延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内涵增加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价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就业机会。不仅要考虑财政投资支出的直接就业影响,还要考虑间接就业影响,即财政投资项目带动的其他投资项目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 第6题:

    什么是决策?试述决策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决策:是指对于一个未来需要完成的活动,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收集到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在这些的基础上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问题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计算、评价,从几个可行的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优的。
    (2)特点:
    ①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是为了未来的行动设想方案。
    ②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决策的目标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或确定将来的行动目的。
    ③决策要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如果只有一种方案,就全无决策而言。
    ④决策的核心在于分析、比较以及选优。
    ⑤决策是一种包括若干个阶段的思维分析过程,是对研究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方案、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既重视理论原则与数学方法更重视实践,实践才是检验一个决策优劣的唯一标准。

  • 第7题:

    试述生育决策与女性工作决策的关系。


    正确答案: 在母亲负责育儿的情况下,如果父亲在工资率上升时使家庭收入增加,则通过收入效应导致对孩子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需求的扩大。但是,必须育儿的母亲在工资率上升时,因母亲不能参加工作加大了机会成本,此时通过替代效应使人们选择少生育。这种相互抵消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差额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着孩子的数量。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确定型决策,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及风险型决策的区别。

    正确答案: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确定的,即每一种抉择,在决策系统的约束下,未来只有一种可能结果。但现实中许多决策问题,其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不确定的,每一抉择,未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结果,即事件未来有多种自然状态。这种决策即为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者对未来事件可能发生结果的概率是完全未知或已知(可估计出来)划分为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确定或估计出来未来可能发生的每种结果的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而风险型决策,是决策者对于决策对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规律和实践经验获得其概率,进而所作的决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决议作出的表决制度及其效力根据。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明朝行政决策的主要方式?

    正确答案: (1)会议制度作为皇帝酝酿决策的会议形成很多,明初皇帝用得最多的是内廷会议。废除宰相制后,内阁会议日趋重要,这种会议在„朝房举行,有时皇帝亲赴内阁议事。遇有军国大事或大典,依历代王朝的传统,在“朝堂”举行朝议或廷议。主持廷议的大臣因事而异。
    (2)票拟与批红
    明中期以后行政决策主要是中枢机构官员紧密围绕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并代拟谕旨的过程,奏章的进呈和相应制诏的下达是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内阁就是皇帝手下协助处理奏章并代拟谕旨的工作班子,司礼监太监则充当皇帝代理人。因此,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初设中书省、百官奏事必须经过中书省。废中书省后,一切政务由皇帝亲裁,批答奏章之权由皇帝牢牢掌握。从宣德年间起,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重拟,称为改票。明宣宗以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取得代皇帝批红的权力,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为帖近的助手。
    (3)封驳制度
    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但明代内阁并非执行部门,也没有下属的施政机构,因而皇帝下诏并非非要经过内阁不可,故内阁封还诏书的权力和效果十分有限。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国际组织的主要机关有()。
    A

    决策机关

    B

    执行机关

    C

    行政机关

    D

    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的差异。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试述国际组织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第二,按照其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按照其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 第14题:

    试述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综合性;
    (2)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3)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 第15题:

    试述现代决策中决策者要考虑的因素和原则


    正确答案: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2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
    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
    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 第16题:

    试述行政决策实施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行政决策实施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行政决策实施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制定过程,仅仅是问题的研究过程,决策的执行才是直接地、具体地、实际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行政决策实施的情况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2)行政决策实施是检验决策方案是否正确的科学依据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一项决策是否科学,正确的关键是行政执行的实践,而不是领导意见,或多数人的看法。
    (3)行政决策的实施决定着决策的效能。决策效能的实现取决于决策方案本身的正确,也取决于决策执行情况。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准确地掌握决策的实质和精义调动了足够的资源,迅速、圆满地完成决策中规定的任务,那么,目标实现程度就高,效能就高;反之,目标实现程度就低,效能就低。
    (4)行政实施是使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行政决策的完善都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特别是要依据每一项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为依据。因此,决策的实施是完善决策,制定新的决策的重要依据。
    (5)行政决策实施的结果是后继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所处的现状是过去无数次决策以及现行决策实际发挥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决策实施的结果是制定新的决策的重要依据。决策实施成功,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决策。决策实施失败,就进行追踪决策,另辟蹊径。

  • 第17题:

    什么是决策支持系统?试述决策支持系统的特征、功能。


    正确答案: (1)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2)基本特征:
    ①针对上层经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
    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
    ④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结构特征:
    ①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②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③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
    ④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
    ⑤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3)功能:
    ①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信息,如订单要求、库存状况、生产能力与财务报表等。
    ②收集、整理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经济统计、市场行情、同行动态与科技进展等。
    ③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如订单或合同执行进程、物料供应计划落实情况、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等。
    ④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字模型,如定价模型、库存控制模型与生产调度模型等。
    ⑤上述数据、模型与方法能容易地修改和添加,如数据模式的变更、模型的连接或修改、各种方法的修改等。
    ⑥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像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
    ⑦提供良好的数据通信功能,以保证及时收集所需数据并将加工结果传送给使用者。
    ⑧具有使用者能忍受的加工速度与响应时间,不影响使用者的情绪。

  • 第18题:

    在团体决策中,最好的决策方式是()

    • A、垄断的决策方式
    • B、表决的决策方式
    • C、共识的决策方式
    • D、委托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试述存货监盘决策。


    正确答案:监盘决策涉及监盘时间、样本量和项目选择等问题。
    ①监盘时间
    监盘的时间以会计期末以前为优。如果企业有条件进行期中盘点,审计师应在盘点时加以监督,同时对盘存日和期末间的永续记录加以测试。如果企业的盘点在会计期末以后的时间进行,就必须编制从盘点日到期末的存货余额调节表,但尽量使盘点的时间靠近会计期末。
    ②样本量
    监盘的样本量往往不能用项目的数量来确定,这是因为测试的重点是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程序而不是选取具体的测试项目。在监盘中考虑样本量的一种较容易的方法是,按费时多少而不是按盘点存货项目的多少来表示。决定测试存货所费时间多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有关实地盘点、永续记录的可靠性,存货的总金额及种类,重要存货位置和数量,以及以前年度发现的误差性质和程度的内部控制等。在有些情况下,存货十分重要,需有数十名审计师进行存货监盘,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一个人就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监盘工作。
    ③样本项目的选取
    对具体监盘项目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对重要项目和典型存货项目的有代表性样本应仔细监盘,对可能过时或损坏的项目要仔细查询,并与管理人员认真讨论为何有些重要项目不在盘点之列。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第二,按照其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按照其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一般有()。
    A

    全体一致通过

    B

    多数表决通过

    C

    协商一致通过

    D

    特定多数通过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的各个机关,除秘书处外,必要时都需要对本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或决定,决策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或采用不投票的下山一致方式进行。而投票表决方式又分为全体一致和多数表决两种方式。
    1、全体一致全体一致指需要参加表决的全体成员的同意,决议或决定才能通过这种表决方式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理论为依据的,但是现在大多数普遍性国际组织已放弃了全体一致的表决方式。
    2、多数表决多数表决可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两种,简单多数指只要有过半数的同意票,决议或决定就可通过。特定多数只国际组织的决议或决定须以2/3或更多同意票才能获得通过。特定多数的表决方式多适用于对重要问题的决策。
    3、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协商,只要在有关问题的基本点上达成一致,而在非基本点上即使存在分歧,如成员国部提出反对,决议即可通过。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是在国际组织中占多数和占少数的国家的利益都受到保护,多数国家不能依其投票权上的优势压倒少数国家是决议或决定获得通过,而少数国家也不能以其强大的国力反对多数国家,阻碍决议或决定的实施,从而促进了不同利益国家间的妥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的产生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以国际关系的演进为依托,同时也构成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特征。国际组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1)19世纪是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国际组织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因为一个国家是不能形成国际组织的;二是存在国家间多边交往的需求和愿望。这两个条件到19世纪逐渐成熟。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标志着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出现,也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大规模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先例。进入19世纪以后,国际合作出现了两股新的潮流,其一是政府间国际会议的不断发展,使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程序,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欧洲协调”和海牙体系;其二是国际行政联盟的产生。在这两大潮流中,国际组织得以孕育。
    ①欧洲协调,是指以会议外交方式处理欧洲或与欧洲有关事务的一种定期、多边及高层的协商制度。欧洲协调始于维也纳会议。在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与会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以条约形式恢复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封建旧秩序和确立英、俄、普、奥四强主宰欧洲事务的格局。欧洲协调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这种定期协商制度对国际组织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维也纳会议的《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是第一个以多边形式表达的条约。多边条约形式被迅速运用到集体和平解决争端和其他领域,并为后来国际组织的创立提供了法律手段。新议事规则的形成有助于以后国际组织的运作。
    ②海牙体系是指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会在发展国际法、寻求减少战争伤害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和随之形成的体制。海牙体系是欧洲协调的延伸和扩展,是迈向现代国际组织的重要一步。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两次海牙和会的发起人。两次海牙和会在裁军问题上并未取得任何进展,但在和平解决争端方面取得了相当成绩,会议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海牙体系对国际组织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③国际行政联盟是指以专门从事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国际协作为职能的国际组织。国际行政联盟是为了适应近代欧洲经济、社会、文化密切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1815年成立的莱茵河委员会是此类组织最早的代表,其次有1856年的多瑙河委员会、1865年的国际电报联盟和1874年的万国邮政联盟等。此后,一大批关于农业、版权、度量衡制度、公共卫生、商标等方面的行政性国际组织宣告成立。在国际组织的发展史上,国际行政联盟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
    (2)20世纪是国际组织大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一是国际联盟的成立,二是联合国的创立。
    ①1919年由战胜的协约国召开的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国际联盟宣告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国际组织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际联盟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主要宗旨,同时兼顾促进国际合作。国际联盟在其第一个十年中,在解决国际争端,化解危机方面曾取得过一些成绩。但后来当一些违反盟约的事件发生时,国联由于其严重的缺陷未能采取有效行动予以制止,最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国际联盟的寿终正寝。1946年国际联盟宣告解散,所有资产由联合国接收。
    ②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联合国现有192个会员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自成立以来,联合国虽历经坎坷,但一直发挥着其他国际组织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联合国是历史上所有国际组织的经验与成就的集大成者,是迄今为止国际组织发展的最高峰。与19世纪国际组织发展缓慢的历史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组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国际关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组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国际关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特点是:
    ①国际组织的数量呈现爆炸性的增长。
    ②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象。
    ③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