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论述什么是“尊重教”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论述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答案:
    解析: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 第2题:

    论述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3题:

    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论述什么是“尊重的教育理念”?


    正确答案:“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就是把人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 第4题:

    论述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动向,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回答“教育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缺乏立足教育本身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精神生产说、生产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产业说,分别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与教育相互作用而又不同于教育的视角理解教育本质,惟独缺乏立足教育本身认识教育本质的思路,因而揭示出来的教育本质成为脱离自身根据的无根的本质,教育似乎可以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极大的缩小差别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它们,但不可避免的失却了教育自身,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消解。
    (二)局限于从单一视角认识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产业说,大都倾向于仅仅从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实践、产业等单一视角对理应作为思维具体的教育本质作简单抽象的理解。反映出研究者们普遍存在着近代哲学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尊奉实体的思维惯性,既未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思维具体和关系性思维方式,又未达到尼采以来影响很大的为后现代哲学和复杂理论所坚持的透视主义的思维水平。
    这样的思维方式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在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但面对当代日益复杂的自然科学其有效性就不免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应用于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但更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的教育理论的研究了,从而有在思维中将作为复杂事物的教育肢解的危险。
    (三)教育本质研究中过分追求绝对
    与在研究中缺乏透视思维相联系,各种关于教育本质的学说大都试图将自己的理论绝对化、无限化,体现出浓厚的普遍追求的兴趣,在长期的激烈论战中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似乎遗忘了自己所认识到的所谓教育本质作为阶段性的认识成果实际上都只是相对的、有限的。
    其实即使人能够认识绝对的教育本质,能够达到对教育本质的完全确定的认识,那也主要体现在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中,因而所谓绝对的教育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认识永远无法准确把握到的,在此可以说绝对的教育本质处于人的认识范围之外。试图完全确定地认识无限和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在认识论中是不合规则的,容易造成理性的“簪(jian)越”——超越本分。
    四)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自为性、变化性、生成性和实践性
    许多教育本质说局限于认识领域,不约而同的以预设的完全静止的眼光考察教育本质,过于强调教育本质的自在性、不变性和稳定性及主体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自为性、变化性和生成性及主体对教育本质的建构性实践,这既因为过于注重教育本质的现实性而缺乏历史感并忽视教育本质中潜在的可能性,又因为看不到教育本质中目的和价值等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地位,更看不到人的行动、实践相对于认识的优先性和对于建构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双重属性说等往往困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而不同程度地忽视教育中人的存在和实践行动,更缺乏从作为人的实践的学习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本质的应有维度,由此得出的教育本质在教育实践中的解释力度和指导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五)对教育本质本身的理解中存在着一系列错位
    在对属概念的揭示上局限于经验性思维而理论思维不充分,导致概念中属与种两个层次的混淆,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社会实践活动说只是概括教育职能的外部表现,不足以使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最多只是揭示了教育的属概念,并未触及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本质与教育归属的错位,犯了只有属概念而没有种差的错误。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双重属性说中的桥梁说存在以教育功能代替教育本质之嫌,造成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和精神生产说仅仅把握了教育的部分规定性,而多重属性说将教育的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相混同,引发了教育本质与教育属性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培养人说、知识传授说和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偏重于揭示作为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的教育规律,引起了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社会实践活动说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和概括,不是思维的抽象,也许力图揭示深层的教育本质,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表层的,导致教育本质与教育现象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动向:
    立足于哲学解释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转而探讨教育意义的生成;
    积极借鉴分析哲学的成果,探寻“教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使用规则和意义;
    拒绝将教育本质与“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相等同,认为应该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观研究客观的教育本质;
    揭示教育本质研究中知识论路径的困惑,力主彰显存在论路径的价值;
    将教育本质和教育本体分开,认为需要从教育的范围内去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变化生成的,教育本质的生成是教育主体在教学成人这一教育本体的基础上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本质首先决定于人们对社会实践反映形成的世界观、人的本质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观念,然后是教育实践。教育本质是由教育教学作用于对象的方式决定的,教育本质观及其认识的思维方式是人对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科技活动方式等社会实践及其方式的综合反映,教育实践方式也是对这些方式的综合反映,许多情况下很难说教育是由经济和政治、文化等某一方面决定的。
    立足于当代哲学理论,取中庸之道,在教育本体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作相对的绝对之理解。具体的说,就是承认无论是传统的本质观,还是现当代哲学中形形色色的本质观,在与其主张相适应的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领域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此立场上,结合教育活动的特点,可以对教育本质做多角度的理解。

  • 第5题:

    我国教育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正确答案: 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是在移植欧美视听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改造与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电化教育知识体系明显区别于国外的教育技术,着眼于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比较严谨,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教育技术在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正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80年代,我们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90年代,我们成功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并纳入了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何克抗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系统、完整地吸收了AECT’94的定义(2001年)。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专业体系。
    同时,我国通过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来推进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在中央及各级地方设立电化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及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有误区,主要有:
    重“电”轻“教”,重视电教设备的维修与保管而轻视其发挥教学功能及作用
    重“硬”轻“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忽视教师培训
    重“教”轻“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偏“科技”轻“人文”,重视技术水平考察而忽视人文修养,技术是双刃剑,需要人文素养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 第6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具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 第7题:

    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关系的评价。


    正确答案:(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论述什么是“尊重教育理念”?如何贯彻这种新型学生观?

    正确答案: 尊重的教育把人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尊重的教育基于人本主义又超越了人本主义思想,把视域放在整个教育中,考虑教育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与影响。从尊重人出发,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又回归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并把它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贯彻这种新型学生观,应①尊重教育规律,使人类更好地创造与发展。尊重教育规律是尊重教育首先承认和必然实施的。
    ②尊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尊。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受教育者,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具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注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目前,现代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存在”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请结合我国的现状谈谈教育应该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正确答案: 1、在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研究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绝大多数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在贯彻“以人为本”,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视角的盲区。他们只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所以,现代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2、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
    (2)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3)必须重构师生关系。
    (4)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存在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价和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获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论述学校实施战略计划和战略管理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措施。

    正确答案: (1)学校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
    第一,强化学校的环境适应意识,提高发展能动性,扩大服务的能力和空间。
    第二,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战略管理不断向管理者敲响危机的警钟,使组织越过发展中的“高原期”,超越他人也超越自己。
    第三,提升学校的内在素质。战略管理把学校放在变化的环境中审视自身,迫使它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升管理者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创新素质。
    第四,挖掘组织内外资源。战略管理与常规管理不完全相同,它首先关注的不是现有的资源,而是机遇;是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资源。
    (2)战略管理的危机因素
    第一,不恰当的战略管理可能导致管理者把理想简单地当做现实,陷入发展的“乌托邦”而触发生存危机。
    第二,学校发展战略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由于寻利动机的驱使,每个学校都向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些学校将其他组织当做“假想敌”,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当竞争,这就使得战略很可能成为扩大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推动因素,也可能成为学校间消极伦理关系的策源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结合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忽视人”的实际问题,论述什么是“尊重的教育理念”?

    正确答案: “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就是把人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坚持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建国后教育目的的表述的历史回顾: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 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 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 展的历史进程的。
    第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 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和崇高理想。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 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 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 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 “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 全面提高服务。
    ②德、智、体、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教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 应是一体的。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 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 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等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 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 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 分的准备。

  • 第14题:

    目前,现代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存在”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请结合我国的现状谈谈教育应该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正确答案: 1、在现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研究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绝大多数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在贯彻“以人为本”,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视角的盲区。他们只认识到人的“生存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看不到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及其对个体和社会所构成的威胁。所以,现代教育归根到底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2、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
    (2)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3)必须重构师生关系。
    (4)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看待人生的存在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价和在一起,而不是单纯的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获知识。

  • 第15题:

    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论述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途径。


    正确答案: 1、社区教育模糊
    2、社区教育管理方式不恰当
    3、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途径: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2、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3、进行社区教育创新,不断拓宽社区教育领域

  • 第16题: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论述学校实施战略计划和战略管理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措施。


    正确答案: (1)学校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
    第一,强化学校的环境适应意识,提高发展能动性,扩大服务的能力和空间。
    第二,推动学校持续发展。战略管理不断向管理者敲响危机的警钟,使组织越过发展中的“高原期”,超越他人也超越自己。
    第三,提升学校的内在素质。战略管理把学校放在变化的环境中审视自身,迫使它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升管理者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创新素质。
    第四,挖掘组织内外资源。战略管理与常规管理不完全相同,它首先关注的不是现有的资源,而是机遇;是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资源。
    (2)战略管理的危机因素
    第一,不恰当的战略管理可能导致管理者把理想简单地当做现实,陷入发展的“乌托邦”而触发生存危机。
    第二,学校发展战略是以个体为单位的,由于寻利动机的驱使,每个学校都向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些学校将其他组织当做“假想敌”,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当竞争,这就使得战略很可能成为扩大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的推动因素,也可能成为学校间消极伦理关系的策源地。

  • 第17题:

    结合我国实际,试论述当前我国应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正确答案:1.提高全名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现状,要提高劳动者的全民素质,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各地政府需加强智力投资和教育投入,以提高全体国名的素质才能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保证条件。
    2.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管理师经济工作的基础,科学理论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管理本身,不需要增加多少资本和物质投入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益,对此我们一定要像重视技术进步一样来重视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抓管理,推动经济工作转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3.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增强坏境保护意识
    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了环境,不能以坏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要增强坏境意识,要求提高全民的坏境意识,同时需要加大科技含量的应用,进行综合直i,具体做法上,需注意内外结合,上下结合,软硬结合,远近结合,全方位为企业改善坏境,搞好服务,促使企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国内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4.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国有企业首先要从技术改造,挖掘内部技改入手,逐步引进先进的装备设施,只有这样才能顺利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第18题:

    论述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一、多种社会保险体系容易引发社会排斥。
    二、统账结合的混合模式难以促进社会平等。
    三、统筹层次低、保障标准差异大,难以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力。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新动向,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回答“教育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缺乏立足教育本身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精神生产说、生产实践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产业说,分别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与教育相互作用而又不同于教育的视角理解教育本质,惟独缺乏立足教育本身认识教育本质的思路,因而揭示出来的教育本质成为脱离自身根据的无根的本质,教育似乎可以与上层建筑、生产力、文化、实践活动、产业等极大的缩小差别甚至可以直接成为它们,但不可避免的失却了教育自身,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消解。
    (二)局限于从单一视角认识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产业说,大都倾向于仅仅从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实践、产业等单一视角对理应作为思维具体的教育本质作简单抽象的理解。反映出研究者们普遍存在着近代哲学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尊奉实体的思维惯性,既未真正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思维具体和关系性思维方式,又未达到尼采以来影响很大的为后现代哲学和复杂理论所坚持的透视主义的思维水平。
    这样的思维方式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在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但面对当代日益复杂的自然科学其有效性就不免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应用于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但更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的教育理论的研究了,从而有在思维中将作为复杂事物的教育肢解的危险。
    (三)教育本质研究中过分追求绝对
    与在研究中缺乏透视思维相联系,各种关于教育本质的学说大都试图将自己的理论绝对化、无限化,体现出浓厚的普遍追求的兴趣,在长期的激烈论战中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似乎遗忘了自己所认识到的所谓教育本质作为阶段性的认识成果实际上都只是相对的、有限的。
    其实即使人能够认识绝对的教育本质,能够达到对教育本质的完全确定的认识,那也主要体现在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中,因而所谓绝对的教育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认识永远无法准确把握到的,在此可以说绝对的教育本质处于人的认识范围之外。试图完全确定地认识无限和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在认识论中是不合规则的,容易造成理性的“簪(jian)越”——超越本分。
    四)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自为性、变化性、生成性和实践性
    许多教育本质说局限于认识领域,不约而同的以预设的完全静止的眼光考察教育本质,过于强调教育本质的自在性、不变性和稳定性及主体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忽视了教育本质的自为性、变化性和生成性及主体对教育本质的建构性实践,这既因为过于注重教育本质的现实性而缺乏历史感并忽视教育本质中潜在的可能性,又因为看不到教育本质中目的和价值等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地位,更看不到人的行动、实践相对于认识的优先性和对于建构教育本质的重要性。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双重属性说等往往困于教育的社会本位而不同程度地忽视教育中人的存在和实践行动,更缺乏从作为人的实践的学习的角度去理解教育本质的应有维度,由此得出的教育本质在教育实践中的解释力度和指导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五)对教育本质本身的理解中存在着一系列错位
    在对属概念的揭示上局限于经验性思维而理论思维不充分,导致概念中属与种两个层次的混淆,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社会实践活动说只是概括教育职能的外部表现,不足以使教育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最多只是揭示了教育的属概念,并未触及教育的本质,这是教育本质与教育归属的错位,犯了只有属概念而没有种差的错误。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和双重属性说中的桥梁说存在以教育功能代替教育本质之嫌,造成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和精神生产说仅仅把握了教育的部分规定性,而多重属性说将教育的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相混同,引发了教育本质与教育属性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培养人说、知识传授说和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说偏重于揭示作为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的教育规律,引起了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社会实践活动说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和概括,不是思维的抽象,也许力图揭示深层的教育本质,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表层的,导致教育本质与教育现象的错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动向:
    立足于哲学解释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转而探讨教育意义的生成;
    积极借鉴分析哲学的成果,探寻“教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使用规则和意义;
    拒绝将教育本质与“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相等同,认为应该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观研究客观的教育本质;
    揭示教育本质研究中知识论路径的困惑,力主彰显存在论路径的价值;
    将教育本质和教育本体分开,认为需要从教育的范围内去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变化生成的,教育本质的生成是教育主体在教学成人这一教育本体的基础上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本质首先决定于人们对社会实践反映形成的世界观、人的本质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观念,然后是教育实践。教育本质是由教育教学作用于对象的方式决定的,教育本质观及其认识的思维方式是人对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文化科技活动方式等社会实践及其方式的综合反映,教育实践方式也是对这些方式的综合反映,许多情况下很难说教育是由经济和政治、文化等某一方面决定的。
    立足于当代哲学理论,取中庸之道,在教育本体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作相对的绝对之理解。具体的说,就是承认无论是传统的本质观,还是现当代哲学中形形色色的本质观,在与其主张相适应的特定的情况下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领域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此立场上,结合教育活动的特点,可以对教育本质做多角度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关系的评价。

    正确答案: (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德育过程为什么是教育者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正确答案: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①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德育工作者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而没有看到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重视德育的知识,不重视德育的实践。在德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和刻板空洞地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品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互相转化;学生在遇到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学生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德行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德育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确的计划,单从个人意志出发,从个人兴趣出发。
    ④德育研究中严重的经验主义倾向。重视个人的直接经验,却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不善于把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⑤德育评价过程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德育评价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轻描淡写。
    上述问题的后果是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使德育工作日益空泛和形式化。这是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德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相称的,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
    (2)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的原因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儿童上学以后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开始转向有目的的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如果德育过程基本处于静态,只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长篇道德说教,不仅缺乏使学生深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而且必将导致压制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人们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以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中存在的“特色园”“兴趣班”现象。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正确答案: (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