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等速的,一般来说()

    A.对他人的认知先于对自我的认知

    B.对自我的认知先于对他人的认知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三、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可据此编制新的智力测验;②课程专家应据此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③教师可据此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 第3题:

    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案:
    解析: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①从表面到内部;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适当展开)

  • 第4题: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协调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活动处于感知运动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客体永久性,对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还未掌握守恒概念,泛灵论。(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N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认识到守恒概念,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入逻辑思维的阶段。守恒是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 第5题:

    简述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1)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影响。
    ②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
    ③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④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
    ⑤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索活动。
    ⑥有美感情绪色彩的词和有恶感的词相比,前者识记效果明显地好。
    (2)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 第6题:

    简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婴儿期。幼儿通过感觉运动来和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出现思维(智力)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表象和直觉思维。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的中心片面化、思维转换性的无能,思维的非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思维开始有可逆性,获得各种守恒概念等。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

  • 第7题:

    简述儿童少年的认知活动的段层特点。


    正确答案: (1)幼儿:由感知水平上的分析综合向直觉形象水平的分析综合过渡。以游戏、参观教育为主,多用实物、图片、玩具作教具。
    (2)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具体到抽象,注意发展口头语言的同时要使之向书面语言过渡。低年级可适当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教学方式,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3)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表面性、片面性。
    (4)高中生:智力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注意培养其精确、观察和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

  • 第8题:

    简述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2)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3)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4)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5)思维特征发展的基本特征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 第9题:

    单选题
    儿童的发展包括(  )。
    A

    身体发展和认知发展

    B

    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C

    身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D

    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相当于婴儿期。幼儿通过感觉运动来和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出现思维(智力)的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相当于学前期。表象和直觉思维。此阶段儿童思维特征: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的中心片面化、思维转换性的无能,思维的非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思维开始有可逆性,获得各种守恒概念等。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正确答案: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2)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3)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4)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5)思维特征发展的基本特征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31.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 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思想。

  • 第14题:

    简述小学阶段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答案:
    解析:
    【要点】(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 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4)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 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 第15题:

    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2)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出怀疑和思考;(3)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第16题:

    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答案:
    解析:
    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儿童的知识;
    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 第17题: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是直观行动思维,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另外还具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和近视性的特点。
    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 第18题:

    确定学期儿童的社会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自身的()。

    • A、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
    • B、心理特点
    • C、发展需要
    • D、认知能力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简述儿童期的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 第20题:

    单选题
    确定学期儿童的社会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儿童自身的()。
    A

    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

    B

    心理特点

    C

    发展需要

    D

    认知能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正确答案: ①从表面到内部;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正确答案: 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复杂性、概括性等发展)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表象在思维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正确答案: 社会认知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