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2、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3、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
更多“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参考答案:

    1、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2、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3、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


  • 第2题:

    唯物史观主张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这里的“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是指(  )
    A.类与历史
    B.群体与历史
    C.个体与历史
    D.观念与历史


    答案:A,B,C
    解析:
    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的理解.唯物史观要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要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要求从人与历史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这里所说的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就是指“类与历史”(A项)、“群体与历史”(B项)和“个体与历史”(C项)三个不同层次.这样分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就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所以ABC项是正确的.由于该题所考查的重点是“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这里的人是指人作为“类”的人,作为“群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与历史的关系,而不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与历史的关系,所以D项是错误的.

  • 第3题:

    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现实之外别无历史。所谓“现实之外”同“世界之外”一样,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现实之外并不是“非历史”,现实之前也不是“前历史”。我们不能说先有历史后有现实,而只能说有历史就有现实;既不能笼统地说历史先在于现实,也不能抽象地说历史使现实得以存在。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 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
    B. 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
    C. 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
    D. “现实之外”并不存在

    答案:C
    解析:
    根据文中表述“现实之外别无历史”可知A项“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表述是正确的,此外也可推知历史依托于现实,“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即B项。文中表述“‘现实之外’只在纯粹的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可知D项“‘现实之外’并不存在”。而C项“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在文中毫无提及,无从得知。故答案为C。

  • 第4题:

    什么是历史认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


    正确答案: 历史认识:是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
    原因:
    (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
    (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 第5题: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正确答案: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

  • 第6题:

    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正确处理富国与强军辨证关系的重大意义。


    正确答案: (1)富国和强军是辩证统一的。富国是强军的基础,强军是富国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2)历史地分析,大汉盛唐之所以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富国的同时注重强兵;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却又积贫积弱的王朝,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重文轻武、国富而兵弱。
    (3)现实的比较,有三个趋势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国家安全和发展对国防和军事力量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安全利益、发展利益,都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利益。国防和军队不强大,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国家发展就没有条件,即使有了发展成果也难以保住。三是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

  • 第7题:

    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从各国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

    正确答案: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银行券的统一发行的必要。银行的不断扩大,银行业务的繁多,银行间债权债务的结算。商业银行本身资金运行存在的问题。金融业监管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 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 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历史学是属于个性(个别)、历史哲学属于共性(一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源于个性的抽象概括,共性可以指导个性,故②④符合题意。历史哲学以历史学为基础,①错误。共性与个性不能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③不选。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正确答案: 历史总是吸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现实的人注意自己的历史,注意修编自己的历史;同时,在现实生活的人们,还总是要从历史上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如借鉴、垂训,以至于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现实所关心、敏感的问题,常常要人们去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现实启迪人们去研究历史,向历史不断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使史学与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表明史学的内容是永远不会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它总会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史学尽管是研究人类过去已经消逝的社会,但是它永远具有时代性,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首先,许多历史资料在当时或前代还不能够或者没有被披露出来,只有在后世才得以让史学家见到、搜集起来,加以使用。在这里,时间是重要的,现实有时往往会胜过于历史的当时。其次,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后果,往往在当时还在进行,或者尚未能够发展得很充分,其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往往也还不能够充分地得以展开。这一切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只有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其前世的历史,才有可能相对地认识清楚,而当时人却常常相对地“糊涂”。
    再次,现实还往往为人们的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提供出新的更高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一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能力总是要不断地提高。后人由于实践丰富于前代,随之而来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一定较前代有所发展。再者,由于在更高级的社会里仍然保留着较低级社会的某些东西,有的反而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更高级社会的“现实”中,反而对于以往的低级社会历史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历史认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认识?

    正确答案: 历史认识:是历史研究从认识论角度的称谓。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从本质上讲,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实际所提供的各种客观信息,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借助特定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
    原因:
    (1)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在人类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中的机能。
    (2)可以纠正现实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活动中的反科学的、非合理的实践,从而把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确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正确答案: 1、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
    2、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既有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条件方面的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遗产。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新的生活的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3、不同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害关系,对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取舍标准也各不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为什么说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


    参考答案:

    (一)人们认识过去和推测未来,都是以现在为立足点和启动点的。离开了现在这个立足点和启动点,既不可能认识过去,也不可能推测未来。人们总是为了现实的需要采取认识历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说出发点来自于现实,是指历史学家想要研究什么历史问题,或者说想要研究哪方面的历史,是由现实生活的刺激引发的;而且认识历史的目的,也是由历史学家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形成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决
    定的。说历史认识的归宿点也是现实,指的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目的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影响现实。
    (三)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这是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规律决定的。


  • 第14题:

    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现实之外别无历史。所谓“现实之外”同“世界之外”一样,只在纯语言学意义上和逻辑学意义上才有可能。现实之外并不是“非历史”,现实之前也不是“前历史”。我们不能说先有历史后有现实,而只能说有历史就有现实;既不能笼统地说历史先在于现实,也不能抽象地说历史使现实得以存在。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

    A.历史存在于现实之中
    B.没有现实就没有历史
    C.历史与现实并无差别
    D.“现实之外”并不存在

    答案:C
    解析:
    文段论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虽然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者是没有差别,完全对等的.C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

  • 第15题:

    评价历史人物为什么要进行历史主义的分析和阶级的分析?


    正确答案: 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指把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放在他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决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意义在于:
    ①明了历史条件,就能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才能判断出历史人物是否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从而明确历史人物是属于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人物,应该给予何种历史地位等等。
    ②具体分析历史条件,才能明了时代的要求,并按照时代要求去判断历史人物是否有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局限何在等等。
    ③具体分析历史条件,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了解历史人物成长为这样或那样的历史人物的原因,从而对其作出科学的判断。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观察和研究有阶级的社会中的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人是划分为阶级的,个人的思想行动总是一定阶级利益的表现。所以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 第16题:

    试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正确答案: 历史总是吸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现实的人注意自己的历史,注意修编自己的历史;同时,在现实生活的人们,还总是要从历史上寻求对现实有用的东西,如借鉴、垂训,以至于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等。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现实所关心、敏感的问题,常常要人们去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现实启迪人们去研究历史,向历史不断地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使史学与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表明史学的内容是永远不会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它总会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史学尽管是研究人类过去已经消逝的社会,但是它永远具有时代性,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首先,许多历史资料在当时或前代还不能够或者没有被披露出来,只有在后世才得以让史学家见到、搜集起来,加以使用。在这里,时间是重要的,现实有时往往会胜过于历史的当时。其次,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影响、后果,往往在当时还在进行,或者尚未能够发展得很充分,其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往往也还不能够充分地得以展开。这一切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只有后世的史学家对于其前世的历史,才有可能相对地认识清楚,而当时人却常常相对地“糊涂”。
    再次,现实还往往为人们的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提供出新的更高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一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能力总是要不断地提高。后人由于实践丰富于前代,随之而来的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一定较前代有所发展。再者,由于在更高级的社会里仍然保留着较低级社会的某些东西,有的反而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更高级社会的“现实”中,反而对于以往的低级社会历史能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 第17题:

    试析颜之推教育思想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


    正确答案:首先,颜之推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但却是符合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易频繁的变动时期,各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的社会现实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其次,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但是颜氏之德,受到当时盛行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颜氏之艺,亦受到当时士族地主阶级对轻视技艺风气的影响,因而不主张专业、过精。第三,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士大夫教育要培养的既不是难于应世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为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士大夫子弟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知稼穑之艰难”,这应该是当时社会动乱,百业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第四,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对儿童实施教育应及早,应严慈结合,应重视语言规范,就注重道德教育,这也是颜之推针对当时社会不安定,士族生活奢靡腐朽,学风世风日下的现实发出的倡议。第五,针对当时士大夫们既不勤学典籍,又无社会实践经验,仅靠道听途说而获得“学问”的现实,提出学习上应有踏实的学风,应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总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 第18题:

    中国梦为什么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正确答案: “中国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理性的延续: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华民族经历过苦难,付出过牺牲,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确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的吁求:我们所处的阶段、现实客观要求实现“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就是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处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 第19题:

    从各国中央银行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


    正确答案: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银行券的统一发行的必要。银行的不断扩大,银行业务的繁多,银行间债权债务的结算。商业银行本身资金运行存在的问题。金融业监管的需要。

  • 第20题:

    问答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那么,主体化了的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说,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呢?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那么,主体化的历史又为什么会与客体历史相背离呢?实际上,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全面认识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自觉地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客观历史真相发生背离的程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注意鉴别其中可能由于作者的某种局限而出现的与历史真相的背离,避免盲目轻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中国梦为什么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正确答案: “中国梦”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理性的延续: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华民族经历过苦难,付出过牺牲,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确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理性的吁求:我们所处的阶段、现实客观要求实现“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就是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处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析颜之推教育思想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

    正确答案: 首先,颜之推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但却是符合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易频繁的变动时期,各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的社会现实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其次,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但是颜氏之德,受到当时盛行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颜氏之艺,亦受到当时士族地主阶级对轻视技艺风气的影响,因而不主张专业、过精。第三,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士大夫教育要培养的既不是难于应世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为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士大夫子弟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知稼穑之艰难”,这应该是当时社会动乱,百业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第四,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对儿童实施教育应及早,应严慈结合,应重视语言规范,就注重道德教育,这也是颜之推针对当时社会不安定,士族生活奢靡腐朽,学风世风日下的现实发出的倡议。第五,针对当时士大夫们既不勤学典籍,又无社会实践经验,仅靠道听途说而获得“学问”的现实,提出学习上应有踏实的学风,应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总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正确答案: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背离的关系?

    正确答案: 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
    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做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