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推动力;首先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种信息涌向人的感官,但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予以注意,情感在这里起着很大作用。一个人心情愉快时许多平时不注意的事物也会引起兴趣,相反对于一个心情抑郁者来说,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也会熟视无睹。其次,情感还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力。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中,人们往往是在某种激情的驱使下去废寝忘食地工作的。第三,情感还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实际上乃是一种弥漫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的东西,它参与着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也正是由于情感的这种无所不在的独特性,才使得它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表现对象。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创作主体对于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其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的。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作家自己的童年经验、人生的坎坷经历、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作为情感记忆储存在他的心灵深处,它们躁动不安,时刻寻求表现与宣泄的机会。作家一旦进入创作过程,这些情感记忆就会争先恐后地涌现于他的意识层面,迫使作家对它们进行再度体验。创作过程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所依据的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省”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反观,也就是说,主体意识借助于“内省”能力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进行观照与体验。在这种观照与体验中,作家一方面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方面又会积极地为这种再度体验的情感寻求表现形式。
第三、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一般说来,无论是在抒情性作品中,还是在叙事性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都必然是三种因素的组合过程:一是感性形式,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二是情感,即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而不是自然情感。三是理性因素,即作家的政治伦理观念及其它知识系统。
更多“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含着评价者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评价。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既向人们展现真理,也向人们展示意义,更以情感打动人,从而发挥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 第2题:

    保育员在参与艺术教育指导时,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的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和态度的倾向。

    • A、文学体验
    • B、艺术表现
    • C、艺术体验
    • D、情感体验

    正确答案:D

  • 第3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 第4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把握。


    正确答案: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是认识与评价、理智与情感、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要求其情感态度具有诚挚性和高尚性;文学“裁判”是“诗意”的,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把握寄寓于“境”的创造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

  • 第5题:

    简述艺术惯例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艺术惯例作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既成部分有重要意义。艺术惯例理论的完善者乔治·迪基。不仅是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是艺术接受者也都“惯例化”了。以此观照文学,可以说接受者在原先文学知识的帮助下,在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懂得了关于文学体裁、结构、技巧、语言等明显特征的“惯例”,并被训练出按“文学惯例”的方式去阅读与接受作品。

  • 第6题:

    在表演艺术中,角色的情感一定不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的情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创作个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有助于作家开辟自己独特的反映领域;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第二、有助于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第三、有助于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出现是人类和文明民族成熟的产物和标志。对作家个人来说,创作个性的形成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从而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艺术惯例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艺术惯例作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既成部分有重要意义。艺术惯例理论的完善者乔治·迪基。不仅是艺术家、艺术作品,就是艺术接受者也都“惯例化”了。以此观照文学,可以说接受者在原先文学知识的帮助下,在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懂得了关于文学体裁、结构、技巧、语言等明显特征的“惯例”,并被训练出按“文学惯例”的方式去阅读与接受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推动力;首先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种信息涌向人的感官,但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予以注意,情感在这里起着很大作用。一个人心情愉快时许多平时不注意的事物也会引起兴趣,相反对于一个心情抑郁者来说,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也会熟视无睹。其次,情感还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力。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中,人们往往是在某种激情的驱使下去废寝忘食地工作的。第三,情感还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实际上乃是一种弥漫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的东西,它参与着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也正是由于情感的这种无所不在的独特性,才使得它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表现对象。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创作主体对于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其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的。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作家自己的童年经验、人生的坎坷经历、严重的精神创伤,都作为情感记忆储存在他的心灵深处,它们躁动不安,时刻寻求表现与宣泄的机会。作家一旦进入创作过程,这些情感记忆就会争先恐后地涌现于他的意识层面,迫使作家对它们进行再度体验。创作过程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所依据的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省”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反观,也就是说,主体意识借助于“内省”能力将自己一分为二:一部分对另一部分进行观照与体验。在这种观照与体验中,作家一方面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方面又会积极地为这种再度体验的情感寻求表现形式。
    第三、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一般说来,无论是在抒情性作品中,还是在叙事性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都必然是三种因素的组合过程:一是感性形式,它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二是情感,即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艺术情感,而不是自然情感。三是理性因素,即作家的政治伦理观念及其它知识系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把握。

    正确答案: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是认识与评价、理智与情感、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要求其情感态度具有诚挚性和高尚性;文学“裁判”是“诗意”的,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把握寄寓于“境”的创造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功用。

    正确答案: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方式。它不是直接反映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体验。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动力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显然,这里人物形象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体验,所以他们是有生气的、立体的,歌哭如在目前;而没有情感的形象只是些死的形象,没有蕴藉,无关乎人类的体验与生存。正是基于此,别林斯基才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而阿·托尔斯泰更是强调“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如此,“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
    艺术情感的另一个功用是形式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形式化不是指将内心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指作家将情感在内心形式化的能力。它是一种内形式,是指作家将各种感知、想象、情感等零星的、非结构化的心理内容组合为一种内在结构统一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创作活动中,作家的情感力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将各种日常情感形式化,使之成为审美情感。许多作家都谈到过内心情感激荡但又不知如何下笔的痛苦,也谈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时刻,这里,从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是情感从无形式到内形式化的飞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保育员在参与艺术教育指导时,要避免仅仅重视幼儿的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和态度的倾向。
    A

    文学体验

    B

    艺术表现

    C

    艺术体验

    D

    情感体验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功用。


    正确答案: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方式。它不是直接反映客观对象本身的属性,而是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体验。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动力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思维和创作活动的全过程。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显然,这里人物形象渗透着作家的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生命体验,所以他们是有生气的、立体的,歌哭如在目前;而没有情感的形象只是些死的形象,没有蕴藉,无关乎人类的体验与生存。正是基于此,别林斯基才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而阿·托尔斯泰更是强调“形象应该对感情发生作用”,如此,“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
    艺术情感的另一个功用是形式化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形式化不是指将内心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指作家将情感在内心形式化的能力。它是一种内形式,是指作家将各种感知、想象、情感等零星的、非结构化的心理内容组合为一种内在结构统一性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创作活动中,作家的情感力的特殊性就在于能将各种日常情感形式化,使之成为审美情感。许多作家都谈到过内心情感激荡但又不知如何下笔的痛苦,也谈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时刻,这里,从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是情感从无形式到内形式化的飞跃。

  • 第14题:

    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审美情感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 B、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
    • C、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
    • D、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正确答案:B,C,D

  • 第15题: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艺术创作本质上乃是一种情感宣泄,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
    (2)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始于创作主体对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
    (3)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

  • 第16题:

    简述创作个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有助于作家开辟自己独特的反映领域;创作个性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
    第二、有助于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创作个性是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秉性天赋、气质性格、艺术修养、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造,并在作品中作为一种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第三、有助于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出现是人类和文明民族成熟的产物和标志。对作家个人来说,创作个性的形成可以使其获得艺术生命,从而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 第17题:

    试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艺术情感对文学创作有重要作用,表现: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这被托尔斯泰、克林伍德及中国古代学者的理论所证。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情感表现的过程。该过程正始于创作主体对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作家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中。
    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所构成的感性形象。

  • 第18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情感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

    情感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有相互作用

    B

    情感在创造性的劳动时有决定性作用

    C

    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D

    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E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产生的美感作用


    正确答案: C,D
    解析:
    C项,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有所改变。作家为了真实的表达感情的需要,可以对外在形象进行虚构、夸张处理。D项,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没有“真”,“善”和“美”就失去了根据和依凭。实践证明,作家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反映和阐释,只要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因其与“善”、“美”相统一而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一句话,“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其次,文学创造还是情感地评价对象世界的审美活动。其价值取向的核心是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有利于社会前进或进步的意思。这就把“善”的内涵具实化了,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前者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作出的“裁判”,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后者则是指所作出这一“裁判”具有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这些都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因为“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最后,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当艺术真实的创造及其蕴含的情感评价成为“真”与“善”的统一时,这统一便构成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然而这个“美”尚处于内容状态,还需要相应的形式创造予以外化与体现,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因此,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但在实质上,形式创造是贯穿于文学创造活动的始终的,即是说,从艺术构思到作品诞生的全过程,作家对内容的孕育创造本身也是对形式的孕育创造,就蕴含着一个“文体升华”或“形式美”的问题。所以,“美”是与“真”、“善”一体化的,它附丽于“真”、“善”,又使“真”、“善”得以升华,更有力量,三者统一更好地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就三者在文学创造中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关系而言,是三位一体相互融通的,“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正确答案: 情感评价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含着评价者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评价。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既向人们展现真理,也向人们展示意义,更以情感打动人,从而发挥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艺术情感对文学创作有重要作用,表现: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这被托尔斯泰、克林伍德及中国古代学者的理论所证。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是情感积累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是情感表现的过程。该过程正始于创作主体对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作家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中。
    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过作家再度体验的情感显现为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的过程。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所构成的感性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

    审美情感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B

    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

    C

    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

    D

    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又要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最终,文学创造还要创造艺术形式,呈现出“美”。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创作中,求真表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