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题目

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传统训诂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1)主要为解经服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
    2)只重应用,缺乏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3)释义有随文生义、轻言通假的弊病。
    4)校勘有失之拘泥、过于相信类书等问题。

  • 第2题:

    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①清代训诂学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
    ②善于因音求义。
    ③采用了比例比较的方法。
    ④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 第3题:

    训诂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1、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
    2、注意词义的时代性,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这就是词义的时代性;
    3、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指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
    4、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 第4题: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 第5题:

    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 A、东汉
    • B、唐代
    • C、宋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简述汉代训诂兴盛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1)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而概括词义的训诂专书的出现,便意味着训诂学真正地建立起来;
    (2)出现毛亨、孔安国、郑玄、赵岐等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们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

  • 第7题:

    训诂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②“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③“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 第8题:

    问答题
    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数量多,体例完备。
    (1)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2)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
    (3)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
    (4)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唐代训诂保守的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唐代的“疏不破注”,训诂学趋于保守,没有新发展比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沿习前朝的旧意,没有什么新观点,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三大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从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搜罗故训,订正汉唐训诂的遗失,为后人积累丰富的资料。
    2)发明古音,寻求音义通转的法则;破除历古以来字形的束缚,直接从语言角度研究词义转变分化的情况。这样就使训诂学走向科学的领域。
    3)提出“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综合比较方法,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
    A

    从西汉到东汉

    B

    从唐代到五代

    C

    宋元之间

    D

    从清代到近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三大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从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搜罗故训,订正汉唐训诂的遗失,为后人积累丰富的资料。
    2)发明古音,寻求音义通转的法则;破除历古以来字形的束缚,直接从语言角度研究词义转变分化的情况。这样就使训诂学走向科学的领域。
    3)提出“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综合比较方法,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

  • 第14题:

    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数量多,体例完备。
    (1)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2)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
    (3)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
    (4)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 第15题: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 第16题:

    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

    • A、从西汉到东汉
    • B、从唐代到五代
    • C、宋元之间
    • D、从清代到近代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②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③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

  • 第18题:

    训诂学今后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 第19题:

    问答题
    黄侃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对训诂和训诂学作了著名的界定,人称“黄氏界说”。
    第二,提出了互训、义界、推因这三种训诂方式。这比章太炎的“直训”、“语根”、“界说”更为明晰科学,故为后人所接受。
    第三,为初学者指点学习训诂学的门径,把《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列为“十种小学根柢书”予以介绍,并指出,“此十书中,以前六书为主,后四书为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训诂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
    2、注意词义的时代性,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这就是词义的时代性;
    3、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指解释词要与上下文吻合;
    4、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训诂兴盛的具体表现?

    正确答案: (1)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而概括词义的训诂专书的出现,便意味着训诂学真正地建立起来;
    (2)出现毛亨、孔安国、郑玄、赵岐等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们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

    东汉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②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③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正确答案: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
    (3)、用今语释古语,《说文•爻部》:“丽,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4)、用本字释借字,《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可译为“好象”。
    (5)、用于表示比拟,《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孔颖达《正义:“此篇言‘笃’,犹《生民》之言‘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