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训诂学与音韵学没有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音韵学


    正确答案: 音韵学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是汉民族特有的学问,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 第2题:

    在印度,传统语文学研究的文化经典主要是()。

    • A、训诂学
    • B、宗教典籍
    • C、《圣经》
    • D、音韵学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 第4题:

    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 第5题:

    简述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 第6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不包括()

    • A、文字学
    • B、音韵学
    • C、训诂学
    • D、文章学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填空题
    训诂学三个时期除了早期训诂学之外还有()、()。

    正确答案: 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训诂学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正确答案: 训诂学的今后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何为训诂学?学习训诂学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训诂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的学问。它要应用文字学与音韵学以及关于古典的相关知识,来解决文献的阅读、诠释问题。
    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1)明训诂首先在于它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
    (2)进一步说,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3)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作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与知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技术性学问,是开启古典之门的钥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音韵学?

    正确答案: “可以说不懂音韵学是无法进行训诂。训诂是解释古代典籍中的语言的,它的内容是意义,它的形式是声音,语言的意义同源。词义的发展变化、词语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从本质上是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但语音是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的。词语变化以后,派生词的语音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根词之间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为声音的演变而使借字与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变而产生同字异读异义的现象。这些音变都与探求语义有直接关系,可以称作训诂音变。训诂音变是有一定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通过声音探求词义时,必须不断总结训诂音变的规律,找到声音变化的轨迹,而是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借助音韵学的研究成果。”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音韵学对训诂学的重要辅助作用,因语音和语义的密切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声音来探求语义。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古今语音差别较大,对于声义相通的字,应该按作品写作时代的声音来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韵学知识,要运用音韵学研究成果来训释古义。通过语音联系来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书中的假借字,既是个文字和词汇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语音问题,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相近。假借现象在今天看来是不正常、不规范,好象写别字,但在上古却是允许的。所以先秦两汉的作品,假借现象便很普遍。
    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一篇很简短,就有四三处假借: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清人认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来认为是“豢”的借字,卷:喂养。贯古属无部母平声。匣母元部去声,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女”泥母,鱼部,上声,“汝”日母,鱼部,上声。“泥”“日”在上古同属鼻舌音,只是发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
    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逝”通“誓”是发誓的意思。和它的本义“离去”或引申义“死亡”毫无关系,二者古音却是禅母,月部,入声,音同假借。
    ③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直”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这里与“所”同义。“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先秦两汉古书的假借自然是根据上古的读音,所以我们只有学点古音,才能识别假借字。音韵学给训诂的贡献除了上述所言的帮助我们认识文字通假以阐明词义,探寻同源词以沟通词义外,还可让我们了解古今语的传承关系。系联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语的传承也是以声音为线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涟猗。”《说文》:“澜,太波为之,涟,澜或从连.”段玉裁注:“古阑,涟同字,后人用乃别为异字异义同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通称为“小学”。

    正确答案: 语文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传统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并立,统称为()。

    正确答案: 小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通称为“小学”。


    正确答案:语文学

  • 第14题:

    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训诂学与语法也有密切关系。“训诂学家必须具有文法观念,才能把许多疑义的字句解释得怡然焕然,才能把前代许多增字为释的弊病和结蘜难通的解释扫除廓清。”(张世禄《训诂学与文法学》,载《中国文法载革新论丛》第171页,1958年,中华书局)杨树达《词论•序例》:“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在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但独立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很迟.早在先秦,语法观念与训诂学同时从名学研究中萌发。如《墨子•经说上》分析“且”字的语法作用,秦代就伴随着训诂学而发展,语法问题探讨包含在训诂之中,训诂学家们在解释词义时常常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具体意义。
    例如《公羊》、《谷粱》二传就已经能从语法的观点上说明内动词、外动词、主动词、被动词,以及词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西汉时又出现了虚辞的概念。如西汉毛亨把“且”一类字称为“辞”,随后人们对虚辞认识越来越深入,东汉郑玄改称“语助”,到唐代孔颖达把字分为“虚字实字”,并且开始使用“语法”一词。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利用前人的构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来解决古书疑难词义的问题。训诂学与语法学不同,训诂学研究语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时期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研究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而是借助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以便人们读通古书。

  • 第15题:

    训诂学与音韵学没有关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训诂学与语法学毫无联系。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的建立既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又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


    正确答案:声律论

  • 第18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传统的小学包括()。
    A

    语文学

    B

    音韵学

    C

    文字学

    D

    训诂学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训诂学与音韵学没有关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怎样?

    正确答案: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传统小学不包括()。
    A

    文字学

    B

    音韵学

    C

    词汇学

    D

    训诂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与文字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

    正确答案: 小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训诂学与语法也有密切关系。“训诂学家必须具有文法观念,才能把许多疑义的字句解释得怡然焕然,才能把前代许多增字为释的弊病和结蘜难通的解释扫除廓清。”(张世禄《训诂学与文法学》,载《中国文法载革新论丛》第171页,1958年,中华书局)杨树达《词论•序例》:“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在我国,语法观念产生很早,但独立地系统地进行研究却很迟.早在先秦,语法观念与训诂学同时从名学研究中萌发。如《墨子•经说上》分析“且”字的语法作用,秦代就伴随着训诂学而发展,语法问题探讨包含在训诂之中,训诂学家们在解释词义时常常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具体意义。
    例如《公羊》、《谷粱》二传就已经能从语法的观点上说明内动词、外动词、主动词、被动词,以及词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西汉时又出现了虚辞的概念。如西汉毛亨把“且”一类字称为“辞”,随后人们对虚辞认识越来越深入,东汉郑玄改称“语助”,到唐代孔颖达把字分为“虚字实字”,并且开始使用“语法”一词。到了清代,语法已成为训诂的重要内容,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是利用前人的构词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来解决古书疑难词义的问题。训诂学与语法学不同,训诂学研究语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时期的语法结构也不是研究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而是借助语法知识疏通文意,以便人们读通古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