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

题目

【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二、新课教授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三、巩固与提高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


相似考题

1.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大熊猫、火锅是哪个地方的,下面向同学们展示四川美食、大熊猫图片,并播放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提问学生,展示的图片是哪个地区的特色?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四川的特色,进而导入本课的主题——四川民歌《采花》。 (二)感知歌曲 1.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情绪?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较快速的) 2.引导学生观察歌曲拍号并提问强弱特点。 (2/4拍:强-弱;拍手-拍肩) 3.再听歌曲,观察歌词中有哪些花?都是什么时候开?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注意呼吸,注意声音要自然,采用音阶发声练习的方法) 2.听范唱学节奏,理清难点节奏。 (1)听歌曲,找出歌曲中比较有特色的节奏型(切分节奏、附点节奏);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练习拍打节奏,并进行巩固练习,同桌互相合作; 3.跟录音哼唱歌曲,注意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处理。 4.教师弹钢琴,学生看谱视唱歌谱。 6.引导学生找出歌谱中的音,让学生发现歌曲的主要音只有几个?引出五声民族调式?(五声民族调式是只由:宫 商 角 徵 羽(1 2 3 5 6)这五个音构成的调式) 7.再次演唱歌曲旋律,巩固民族感觉。 6.在学习识唱乐谱后,请同学们加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1)师生合作,一同尝试将歌词带入歌曲;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一人唱一句歌谱另一人立马填入歌词演唱,一轮结束后交换。 7.歌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唱?(欢快、活泼的情绪)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1)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处理情感 (2)采用对比教学方法(一个较平缓,一个较为欢快、活泼)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情感,并表达歌曲的情感。 8.完整演唱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在原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为歌曲加入舞蹈,将学生分组,并分组进行完成。 2.小组展示,互评。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引入关注民族文化,关注民族音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采花这首歌曲,老师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多关注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不同的风味。) 2.教师播放音频,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下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2.说一下你了解的四川民歌其他代表曲目。

3.对以下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 【课题名称】《旋律的改编》 【教学理念】高中音乐课创作模块的教学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其目的是通过音乐创作的学习,培养学生表达音乐情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旋律、改编旋律的能力。前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旋律的构成要素,本节课主要想通过“比较”这种有效学习的方式,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且通过改编节奏等几种方法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旋律创作或改编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际创作技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旋律创作或改编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中国歌曲《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歌曲《蝴蝶》,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习改编的几种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旋律、节拍、节奏之间的关系;了解“由于节奏的不同,同一旋律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绪也随之不同”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找出旋律改编的依据。 【教学难点】 改编节奏的方法。 【教学过程】 1.“课前5分钟自由音乐空间”活动,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介绍或表演他们所准备的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师生评价。 2.导入,从报纸上的新闻“中国歌曲《吉祥三宝》涉嫌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谈起。 3.对比欣赏中国歌曲《吉祥三宝》及法国电影歌曲《蝴蝶》,讨论两者在旋律、节奏、结构、歌词、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异同,了解什么是抄袭,什么是改编 4.阅读高中音乐课本《创作》,学习改编节奏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节拍,一种是改变 节奏。 板书:旋律、节拍、节奏的关系。 5.举例说明:音乐课本上《小草》的主题乐句如果改为不同的节拍、节奏,将会使旋律的情绪和风格发生改变。这是一种改编的创作手法。 6.唱一下《吉祥三宝》的主题乐句,请同学在练习卷上写下自己改编节奏后的旋律,修改并演唱、评价。 7.小结。

4.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教学用具】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1.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2.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3.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节奏;②比较旋律;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比较节奏;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①比较旋律;②视唱第四段乐谱;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跟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词。4.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祯 彭邦祯(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5.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曲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充实,逻辑严谨,是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巩固提高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并且欣赏了哈萨克族的其他民歌,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哈萨克族音乐的特点。总体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更多“【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
    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
    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工具: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欣赏教学
    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
    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
    3.师总结。
    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
    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7.组织学生表演。
    四、总结
    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
    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
    3.课堂小结。
    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
    五、小结与作业
    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
    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
    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逻辑严谨。在导入环节通过营造气氛。稳定学生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播放由民族管弦乐器演奏的乐曲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最后,通过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
    (2)缺点:教学目标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且教学目标不完整,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过于“平铺直叙”,教师应善用音乐教学策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重视音乐情感体验,关注相互合作探究,加强学科综合实践,强调比较鉴别;教师要善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四、总结”环节中,播放《阿里西里》的意义不明确。

  •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 第3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下面课例教学过程的分析,
    ? 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 【课题名称】东南亚风情
    ? 【授课年级】七年级
    ? 【教学内容】
    ? 1.歌曲:《划船曲》《星星索》(印尼)
    ? 2.乐曲:《竹竿舞》(菲律宾)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重难点】
    ? 1.教学重点:了解“克隆钟”音乐风格特点,体验音乐中展现的东南亚风情。
    ?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节奏,演唱二声部乐曲。
    ? 【教学过程】
    ? 1.导入
    ? 播放亚洲风光视频导入新课。
    ? 2.欣赏:感受印尼歌曲《划船曲》
    ? (1)欣赏印尼语版本乐曲,感受乐曲浓郁的印尼风格。
    ? (2)按节奏朗读歌词,解决弱起节奏这个难点。
    ? (3)学习用印尼语演唱歌曲片段。
    ? (4)播放印尼国家风光视频。
    ? 3.欣赏:感受印尼歌曲《星星索》
    ? (1)播放《星星索》片段,找出印象深刻的一句。
    ? (2)了解“啊,星星索”的含义,并在意境中做简单的律动,帮助体验乐曲情绪。
    ? (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并有感情地跟随钢琴伴奏学唱乐曲旋律。
    ? (4)用录音软件Cool Edit录下“啊,星星索”的伴唱声,学生跟随自己的伴唱声加入主旋律? 声部。
    ? (5)尝试师生、生生合作演绎歌曲。
    ? (6)总结“克隆钟”音乐的风格特征。
    ? 4.律动:综合活动菲律宾民歌《竹竿舞》
    ? (1)聆听音乐《竹竿舞》。
    ? (2)尝试为三拍子节奏配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声势练习,并在二拍子节奏中敲击竹竿。
    ? (3)为乐曲配上律动——个别展示。
    ? (4)鼓励学生即兴发挥,调动学生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其他同学选择打击乐器为个别展示的同学伴奏。
    ? (5)现场制作伴奏并律动——集体参与。
    ? (6)分组合作尝试跳竹竿的律动。
    ? (7)合作表演——感受浓郁的东南亚风情。
    ? 5.课堂总结
    ?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取一个精准、贴切的小标题,如美丽的东南亚、热情的东南亚人民等。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东南亚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产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热情。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与学唱印度尼西亚的克隆钟歌曲《星星索》与《划船曲》,体验
    印尼音乐的风格特征。
    ③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聆听音乐《竹竿舞》,为乐曲编配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2)课例点评
    在欣赏这一环节当中,教师能够由浅到深让学生了解《星星索》并进一步探索印尼歌曲的风格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是引导。在律动环节中,教师能够很好地践行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是这节课良好的表现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 第5题: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单介绍歌曲的音乐特点。(10分)
    (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演唱该歌曲,请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愉快的梦》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儿童歌曲,主要讲述了孩子们梦境中神奇的色彩和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第一乐段旋律音区相对较低,营造了深沉神秘的意境。第二乐段旋律音区较高,色彩明亮,营造出孩子们看到梦中神奇的景观而兴高采烈欢呼的场景.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摇篮曲优美、恬静的音乐风格,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目标:1~8小节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歌唱,9~16小节通过二声部合唱,体会音乐的变化。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看懂指挥的手势,整齐的开始和结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导入环节
    ①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将教室布置成比较梦幻的场景。
    提出问题:这个场景美不美?有没有哪位同学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么美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教师进行总结: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场景十分的梦幻、美丽,想象自己在银河、宇宙中自由的翱翔,也有同学想到这样的场景和妈妈在跟自己讲故事时的场景一样的安静、祥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愉快的梦》,体会歌曲是怎样表现这样梦幻、美丽的场景的。顺势导入今天的新课《愉快的梦》。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运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将教室装扮成符合本课情境的样子,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音乐表达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快地将注意力转回到课堂当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生动的过渡,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紧贴新课程标准理念中“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这一理念。

  • 第6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唱歌课《青春舞曲》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 【课题名称】《青春舞曲》 【教学内容】唱歌课--青春舞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演唱《青春舞曲》,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在音乐活动中,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 3.通过欣赏,了解维吾尔族民歌与舞蹈的基本特点。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愉快的声音演唱《青春舞曲》,表现歌曲乐观向上、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2.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曲目,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以及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乐器(电子琴及打击乐器)、PPT课件(欣赏的音乐作品、相关资料与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新疆的风光图片和当地居民舞蹈视频。 2.师生问好。课件展示:课题。 3.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看到本节课的音乐主题《新疆之歌》,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 4.学生相互提问、解答、交流新疆的风光美景、维吾尔族民俗风情及音乐特点、熟悉的维吾尔族音乐作品等。 5.向学生进一步介绍相关的知识。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 1.导入:提问学生了解熟悉的新疆音乐。师:“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请同学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思考歌曲的节拍、速度、力度、情绪、曲式结构以及音乐风格。”课件播放谭晶演唱的《青春舞曲》。 2.提问:歌曲的名称。课件出示:曲名。 3.了解:词曲配译作者--王洛宾。课件展示:王洛宾的简介 4.分析:歌曲(4/4,中速稍快,中强mf,热情、活泼、欢快,一段体,民歌风格)。课件:歌曲分析。 5.交流: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动作(指生回答并示范)。 6.感受:新疆舞蹈的律动。课件播放民族唱法版《青春舞曲》,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请跳得好的同学做示范。 7.探究:歌词的韵律和深刻含义。课件播放卡拉OK伴奏版《青春舞曲》,指导学生随音乐按节奏朗读歌词。(歌曲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轻人:人的青春就像歌词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要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8.突破:演唱难点。指导学生接唱每句尾词,与老师合作完成歌曲。 9.训练:为歌曲伴奏。课件出示节奏型,指导学生用自制乐器或击掌,以固定节奏形式为歌曲伴奏。 10.表现: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11.自评:演唱的优缺点。播放演唱录音,学生自评。 (三)表现创作、拓展提高 1.同学们.我们刚才的演唱属于哪一种声乐演唱形式?声乐的演唱形式还有哪些呢?(独唱、对唱、二重唱、齐唱、轮唱、合唱、表演唱、歌伴舞等) 2.思考:除了演唱之外的表现方式,指派演奏、舞蹈、绘画队的队长。 3.排练:自由分组设计表演,教师随机指导。课件展示新疆风光、民俗图片,播放背景:梦之旅合唱版《青春舞曲》(罗大佑演唱的摇滚版《青春舞曲》、网络歌手B.A.D组合演唱的改编版) 4.表演:演唱队、演奏队、绘画队、舞蹈队,分别依次展示。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和表演,学唱了《青春舞曲》,了解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及舞蹈的特点。每个人的青春就像歌曲中的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返,希望同学们都能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2.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正确答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其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本课例的教学过程非常充实、清晰,而且整个课堂节奏把握比较准确,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能够与地理学科中的知识进行相互关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课例在教学目标未依照新课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进行设定:教学重难点环节应该具体一点。

  • 第7题:

    “学习演奏、演唱、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这句话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

    •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过程与方法
    • C、知识与技能
    • D、感受与体验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中国古代歌曲》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歌曲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特点,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过程与方法】体验歌曲的演唱特点,了解级进进行和跨度进行表现的不同音乐情绪。【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歌曲的演唱形式及演唱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歌曲的风格特征。【难点】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体会中国古代歌曲的韵味。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播放古琴曲《流水》,感受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老师设置问题:这首古琴曲《流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通过对高山流水的描绘来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除了器乐曲,你们知道哪一种体裁形式更能通俗直白地抒发人们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这种体裁形式就是歌曲。歌曲我们非常熟悉,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大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哼唱几句。这一体裁的产生和情感抒发的需要也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穿越千年,欣赏一下古代歌曲,也来体会一下古人是怎样用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二)逐步探知,新课教学1.简单了解《楚辞》老师设置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题材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所以《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浪漫就是强调个人的情感抒发,强调个人主义色彩,《楚辞》多为庶民百姓的音乐,所以它听起来会有一种琉璃婉转的感觉,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与朴实美。《越人歌》就是其中一首。2.欣赏《越人歌》(1)了解歌词大意《越人歌》讲述的是一位渔家女暗恋王子的故事情节。渔家女的身份与王子的身份悬殊太大,心存暗恋,不能表白,也就是这首歌所表达的是渔家女孤独痛楚的心境。歌词意境:今天是什么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承蒙王子看得起呀,不因为我是舟子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我的心里呀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知道他是王子。山上有树木,树上有树枝,可是我的心里更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道。(2)欣赏歌曲《越人歌》老师设置问题:歌曲中有哪三种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歌曲中包含着三大艺术形式:第一个形式是《越人歌》所独有的凄然呜咽的歌声,第二大形式是古琴伴奏,非常的深沉;第三大形式就是越人舞,它起源于奴隶社会。(3)欣赏现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老师设置问题:古代歌曲和现代歌曲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从它的歌词、音乐旋律、音乐的节奏还有唱法上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现代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现代音乐可以先有音乐旋律后有歌词,也可以先有歌词后有音乐旋律,而古代歌曲的歌词委婉含蓄,都是以诗词为主,是先有歌词后有音乐;现代歌曲多以大小调式为主的旋律,而古代歌曲多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的旋律,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古代音乐相对于歌曲的内容和抒发情感方面来讲不占主要地位,是服务于歌词来的;现代歌曲的节奏类型有很多种,而古代歌曲多以诗歌节律(节奏韵律)为主,歌曲的节奏和吟诗的节奏是一致的;现代歌曲的唱法多以通俗唱法为主,而古代歌曲由于节奏受诗词节律的影响,所以唱起来像吟诗一样。它通常是伴琴而唱,在音色上要模仿古琴的音色,强调每一句都有一点点的拖腔,有收的感觉,所以我们要带着这种唱法演唱古代歌曲。(三)巩固提高,主题升华1.了解古代歌曲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四个阶段老师讲解:(1)诗经楚辞阶段,它主要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歌曲主要用瑟和琴来伴奏,我们称之为“琴歌”。(2)乐府阶段,乐府阶段主要是指汉代时期,出现了用丝竹乐队伴奏的“相和歌”,有用鼓、角、铙以及横笛等乐器伴奏的“铙歌”和“横吹曲”,也有用一两种管、弦乐器伴奏的抒情独唱歌曲,称为“倚歌”。(3)绝律诗阶段,绝律诗时代指的是唐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基础上加入琴伴奏的琴歌或以舞蹈结合的歌舞大曲。(4)词曲阶段,词曲阶段主要指的是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长短句为主的歌曲并创下了用多个曲调连续演唱的套曲形式,出现了说唱和戏曲艺术。2.欣赏《阳关三叠》(1)了解琴歌老师设置问题:琴歌包括哪些艺术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琴歌主要是由人的歌声和琴(萧、瑟等乐器)组合,是中国古代备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一种自弹自唱的艺术歌曲。它以简约的音乐语言寄托了深远的意趣,迎合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琴歌旋律与吟诗吟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琴歌的节奏受诗歌节律的制约。古琴的器乐性特征影响了琴歌的声乐特色.限定了琴歌演唱的行腔风格和润色特征。琴歌演唱注重二度创作,在追求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体现了个人的演唱特色的独创性。(2)简单了解《阳关三叠》老师讲解:《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老师设置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请从调式、结构等方面分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它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每段共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是由王维四句诗的旋律组成,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四句曲调的关系是起承转合。下阕是后人在王维诗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长短句的旋律。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的交替,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因此曲式有“三叠”的结构。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三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跃,以及“历辛苦”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3)欣赏《阳关三叠》①欣赏《阳关三叠》的上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音乐情绪柔和深情,表达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情感,多采用级进进行,每一句结尾都是同音进行。②欣赏《阳关三叠》的下阕老师设置问题:音乐情绪怎么样?旋律走向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旋律的跌宕起伏,错乱多样,使用了很多的八度大跳,情绪上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之情。③整体欣赏歌曲《阳关三叠》,整体感受音乐情绪的别恨离愁。(4)学唱《阳关三叠》的上阕①按诗歌节律朗读前四句。②老师弹旋律,学生填词演唱。老师评价:想象着我们就是古人,演唱时要有吟诗的感觉,旋律的动向与诗歌的语调倾向是一致的,旋律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按照诗歌节律来演唱,声音要尽量模仿古琴的音色。③学生跟琴有韵味地演唱。(四)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歌曲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在课后也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多听一些古代歌曲,来感受我国古代音乐的博大精深。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现代版的古代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这节课就结束在王菲的歌声里,下课。

  • 第9题: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九年级音乐课《月之故乡》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月之故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一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中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五、教学过程:(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教师演唱--《月之故乡》。(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节奏;(2)比较旋律;(3)视唱前两段乐谱。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1)比较旋律;(2)比较节奏;(3)视唱前三段乐谱。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做比较:(1)比较旋律:有所不同;(2)视唱第四段乐谱;(3)视唱整首乐谱;(4)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7.跟教师钢琴演唱歌词。(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人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1.播放《乡愁》视频。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正确答案:本教学课例逻辑严谨,教学过程充实,是一个很好的课例。教学目标清晰,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在总结提高环节,播放与本课例相关联的视频,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唯一不足的是缺少“小结与作业”这一环节。

  •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 第11题:

    问答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八年级音乐学唱课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夜深沉》【教学内容】欣赏、了解民族器乐【主要目标】1. 通过欣赏,了解曲牌音乐的风格。2. 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对民族戏曲音乐的热爱。3. 能够分辨二胡与京胡的音色。【教学活动】1. 多媒体导入(1)播放《贵妃醉酒》的影片。(2)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京胡)(3)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再来听赏一首由京胡演奏的作品,引入课题。2. 欣赏体验(1)完整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这首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总结并介绍《夜深沉》的相关知识。(3)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乐曲中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3. 探究学习(1)展示京胡图片,讲解京胡的特点。(2)听赏音乐主题,并提问学生:旋律、节奏和速度上有哪些特点?(3)播放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的选段。(《夜深沉》为背景音乐)提问学生:这段旋律对京剧的表达又有怎样的作用?4. 知识拓展播放古筝独奏《夜深沉》,感受不同民族乐器演奏同一曲牌的不同风格。5. 小结作业(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李老师在高中音乐课《好汉歌》的教学目标当中写道:通过教师领唱,学生应和的方式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这个教学目标很适合运用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哪一个模块()


    A.音乐鉴赏

    B.歌唱

    C.创作

    D.音乐与舞蹈

    答案:B
    解析:
    歌唱模块是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李老师的教学目标正是符合了这一模块的特点。

  • 第14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基本理念,对八年级演唱教学课例进行分析点评。
    ? 【课题名称】年轻的心
    ? 【教学目标】略
    ? 【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
    ? 聆听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教师引导学生做声势动作)。
    ? 2.新课教学——《年轻的心》
    ? (1)聆听一:整体欣赏歌曲,学生谈感受——歌曲的情绪。
    ? (2)聆听二:谈乐曲的结构——歌曲二段体。
    ? (3)聆听三:随音乐做律动比较,体验A段、B段乐句结构、音乐情绪、旋律走向的异同。
    ? (4)视唱曲谱
    ? ①提炼歌曲的典型节奏。
    ? ②找出骨干音。
    ? ③结合柯尔文手势、构唱主和弦do、mi、sol.属七和弦sol、si、re、fa。
    ? ④划拍视唱曲谱。
    ? (5)填词演唱
    ? ①教师分句哼唱旋律,学生分句填唱歌词。
    ? ②学生分组,A组分句哼唱旋律,B组填唱歌词。
    ? ③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演唱。
    ? ④学生随音乐演唱全曲。
    ? ⑤聆听录音,体会并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
    ? 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
    ? ⑦变换歌曲速度进行演唱,感受由于速度的变化音乐情绪和风格的变化。
    ? 3.编创活动
    ? 方式一:用节奏“×一××”,编创“声势”为歌曲伴奏。
    ? 方式二:同学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同心圆,A段里外两圈按照音乐的四个乐句和节拍往相反的方向走;B段里外两圈的对应同学按逆时针方向拉手转圈。
    ? 4.小结
    ? 观看青歌赛获奖选手感言及演唱《二十年后再相会》视频,谈感受。
    ? 要求:
    ? (1)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评价。(10分)
    ? (2)对教学设计亮点进行点评。(5分)
    ?


    答案:
    解析:
    该课例的导入环节,选择聆听歌曲加上做声势动作来导人,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开始进行得井然有序,但是导人不够新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多次聆听的手段’使学生先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结构,然后再进行曲谱的试唱,减少了学唱歌曲的枯燥感’使学生在对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学唱,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唱时就不仅仅是在视唱乐谱,而是可以带有情感的视唱。在视唱曲谱环节,教师结合了动作教学,使学生动静结合。在填词演唱环节,教师的范唱很重要,能够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聆听录音,使学生模仿录音中的歌唱方法这一设计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初中牛正处于变声阶段,对自己的声音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教师应该训练学生良好的发声方法,使学生分辨声音的正确与否,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模仿。变换歌曲的速度进行演唱,可以使学生明白音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速度的快慢影响着歌曲情绪及风格的变化。在
    编创活动环,运用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在小结环节,观看视频等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感受更为丰富。


  • 第1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欣赏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程名称】《我的未来不是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体会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并进一步感受电子乐器在歌曲的表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音乐欣赏法、讲解法、对比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体会歌曲表现出的对梦想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梦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美好梦想吧!(学生回答)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我的未来不是梦》。
    (二)歌曲学唱
    1.聆听范唱,教师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这首歌曲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
    2.教师播放范唱,指导学生思考。
    3.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色,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作品通俗易懂,风格轻松愉快,活泼新颖。多用自然嗓音,音域一般不宽,吐字清晰,亲切随意。
    4.出示乐谱,指导学生看谱,强调歌曲结尾部分的演唱方法。
    5.复习弱起节奏和弱起小节知识,找出曲谱中弱起小节,划拍指导。学生准确起唱。
    6.播放现场演唱视频,观看中要求学生注意弱起小节和二分休止符以及多处有休止符地方的演唱方法。
    7.教师小结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
    8.随伴奏演唱,出现问题教师进行个别纠正。
    五、音乐实践
    1.聆听不同版本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
    ①这几首歌曲在电子乐器的表现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你认为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的表现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组织学生聆听,分小组进行讨论,选出一名代表回答本组意见。
    3.小结学生发言。
    六、课堂小结


    答案:
    解析:
    (1)优点:本教学课例,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通俗歌曲,平时学生就很喜欢通俗方式演唱的流行歌曲,这首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课时,用谈话的方式来导人,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未来梦想的畅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聆听、范唱的应用形式让学生初步体验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再通过视频观看歌手现场表演,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绪,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和特点。
    课堂实践中安排了几种不同版本的歌曲演唱方法,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电子乐器在通俗歌曲的表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缺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该放在第一位,接着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叙述不准确、不清晰:本教学课例缺少巩固提高环节。

  • 第16题:

    “学习演奏、演唱、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然、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这句话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  )。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过程与方法
    C.知识与技能
    D.欣赏与体验

    答案:C
    解析:
    音乐知识包括乐理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音乐常见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还有音乐创作和音乐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音乐技能视唱练耳、识谱技能,发声共鸣,吐字咬字等歌唱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把乐谱的学习与运用或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音乐实践中进行。

  • 第17题:

    课例点评题:对下面七年级音乐课《渴望春天》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渴望春天》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欣赏、自制打击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二、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四、教学过程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然地走近春天,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课前创设适当的艺术环境,突出音乐艺术美的氛围,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心情。)(一)导入新课教师演唱歌曲《田野的春天》。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为大家演唱了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曲《田野的春天》,因为从这首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随着美妙的歌声去寻找春天的踪影!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师:春天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来谈谈对春天的印象!生:……师: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想知道音乐大师又是怎样表达对春天的喜爱的吗?请听我为大家演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歌曲《渴望春天》。(二)学唱《渴望春天》1.教师范唱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什么?2.教师简单介绍作品及作者(课件出示)。(歌曲以少年儿童那纯真的稚气,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满目绿色、鲜花盛开、小鸟歌唱的春天到来时的心情。)3.熟悉歌曲旋律:用“啦”代替歌词轻声演唱。4.视唱曲谱: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弱起起唱及装饰音。5.用钢琴伴奏,学生填词演唱。6.用拍手和拍桌子打节奏为歌曲伴奏。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们一起为这首歌设计打击乐器伴奏。过渡: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渴望春天》这首歌曲。(三)巩固练习想一想:1.歌曲是几拍子的?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2.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3.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4.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四)拓展在我们感受了春的美,音乐的美之后,大家有没有想跳舞的冲动?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创编表演动作)五、教师小结春是四季之首,它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春是万物复苏、勃勃生机的代言词,希望同学们像春天那样充满活力!


    正确答案: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充实,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演唱来进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拓展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足之处为,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

  • 第18题:

    在《彝族舞曲》一课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体现了()教学目标。

    • A、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B、过程与方法
    • C、知识与技能
    • D、感受与欣赏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初中八年级音乐课《民族花苑》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民族花苑》 【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追鱼》《阿玛勒俄》,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乐)曲欣赏、演奏、演唱等活动,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初步了解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更加热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2.通过欣赏、演唱等音乐实践,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速度、力度的作用。 【教学难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再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磁带、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引入:进入民族大观园。 2.观看民族服饰。 3.出示课题《民族花苑》。 二、欣赏与感悟 (一)(来到瑶山--)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提问:此曲描写什么情景?可分几部分? 2.分析三段旋律的速度、力度(仅以慢、快、强、弱表示)及表现情景,介绍瑶族长鼓。 (二)(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吊脚楼--)欣赏《追渔》 1.出示图片(傣族生活场景、葫芦丝),完整欣赏并思考:根据速度、力度的变化,此曲可分几段? 2.师生再现(演奏)第一部分主题(简化谱)(钢琴、口风琴、口琴、打击乐器)。 (三)(来到青藏高原--)欣赏《阿玛勒俄》 1.出示图片(布达拉宫)提问:我们到了哪个民族地区?你对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有什么了解?你能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或跳一段藏族舞蹈吗? 2.完整欣赏,简介“囊玛”及《阿玛勒俄》。“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引子由乐队演奏,曲调较为固定,歌曲部分音乐柔美抒情,以歌为主,舞蹈动作很少,歌曲完毕紧接舞曲,音乐急速跳跃,舞者随乐声起舞,气氛热烈、情绪高涨。《阿玛勒俄》是流行于西藏拉萨等地区藏族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阿玛勒俄》是歌曲开始的主要衬词。歌曲艺术性强、歌词寓意深刻、旋律连绵抒情、演唱高亢嘹亮。 3.播放藏族舞蹈图像,学生模仿手部、脚部的几个典型动作。手部动作:甩袖。脚部动作:踢踏步、踏点步。 4.小组与个人展示,生生、师生评议,教师适时给予表扬鼓励。 5.师生合作,用所学动作表演舞蹈《北京的金山上》。 (四)(来到天山脚下--)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1.欣赏歌曲录音,讲出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简介王洛宾。 3.学习歌曲(歌谱、填词)。 4.分析用什么速度、力度、情绪演唱? 5.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 三、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瑶山、清新葱绿的西双版纳、亘古神秘的青藏高原和葡萄满园、牛羊肥美的天山风光,了解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了那里的音乐文化,还用歌声、舞蹈表达了兄弟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对我国各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探索,并将你们搜集的音像资料带来,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正确答案:(1)优点:本课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即感受与体验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和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设计了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享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感。我国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执教者精心选择瑶、傣、藏、维吾尔四个民族的音乐为代表,重点让学生通过“听、赏、演、动、创”来感受和体验其音乐风格和特点,并借助时空延续和拓展,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奥秘。本课突出音乐本位的原则,避免了借所谓“人文切入”为由,将音乐课变成时装展示课、风光游览课、民情考察课的倾向。
    (2)缺点:教学目标不明确,缺少知识与技能目标。

  • 第20题: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与探究,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以“小舞台”的形式导入 (1)用“中国民歌赛歌会”的表演方式,与学生共同演唱一组中国民歌。 (2)教师参与“小舞台”表演,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赛歌会小结,引出课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 (二)探究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比较两首《茉莉花》。 ①学唱东北、江苏《茉莉花》的主旋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首《茉莉花》在旋律进行、节奏、风格上各自的特点。 ③交流总结。 南方民歌:细腻、柔和,旋律以级进为主。 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旋律起伏较大。 (3)欣赏分辨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 ①欣赏南方民歌《孟姜女》《无锡景》和北方民歌《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 ②请学生区分其不同并进行交流。 (三)探究汉族南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1)讨论形成汉族南北民歌不同风格的原因。 (2)师生交流。 ①地理环境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②地方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关。 ③补充影响民歌风格形成的其他因素。 ④小结:地理环境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方方言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的性格、生产方式等都影响了民歌风格的形成。 (四)民歌的发展 (1)请学生说说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曲目。 (2)唱唱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 (3)从不同角度欣赏几首运用民歌素材创作的比较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①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片段。 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印象?刘三姐》花絮片段。 ③民歌《茱莉花》片段。 (五)学生谈感想 (六)课堂小结


    正确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过程非常充实。运用“小舞台”--“中国民歌赛歌会”这一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教师积极参与小舞台表演,这样不但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两首《茉莉花》的对比是本课的重点,欣赏作品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选择了学生较为熟悉的、风格有明显区别的作品进行欣赏,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听听、唱唱、谈谈的方式,让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去探讨南北民歌风格的特点。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广,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已有的音乐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探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吸纳不同的意见,积极参与探究和交流活动。教师在选择介绍作品时注意作品的经典性、代表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民歌的真谛。
    (2)缺点:本教学课例的三维目标不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缺少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难点也不明确。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还是一篇不错的教学课例。

  • 第21题:

    【课题名称】《月之故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歌曲《月之故乡》,体会并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知道这是~首多段体的歌曲,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二、教学重点能够在甄别相似乐句的异同点中准确演唱并记忆歌曲。 三、教学难点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四、教学工具音乐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钢琴。 五、教学过程 (一)常规发声,声音铺垫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导语:在这美丽的金秋十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提到“秋”,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和“秋”有关的节日,还记得是哪个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与你的家人团聚了吗?有一位老人,59年没有在家乡过中秋节了,他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写了一首诗叫《月之故乡》,有作曲家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就变成了一首歌。现在,老师就为同学们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诗人是如何思念他的家乡的。 教师演唱--《月之故乡》。 板书课题《月之故乡》。 (三)学习歌曲,挖掘情感 (1)出示歌曲《月之故乡》曲谱,请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 (2)学唱第一乐段曲谱。 (3)出示第二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节奏。 ②比较旋律。 ③视唱前两段乐谱。 (4)出示第三段曲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 ②比较节奏。 ③视唱前三段乐谱。 (5)出示第四段乐谱,与第一段作比较。 ①比较旋律:有所不同。 ②视唱第四段乐谱。 ③视唱整首乐谱。 ④提示注意每一乐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6)出示歌词,再次听范唱。 (7)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演唱歌词。 (四)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1)介绍词作者彭邦正彭邦正(1919-2003年),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归乡的夙愿一直魂牵梦萦于其晚年。但由于健康状况,直到辞世,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才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五)总结提高,升华情感 (1)播放《乡愁》视频。 (2)再次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正确答案:(1)优点:本教学课例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非常充实、紧凑。刚上课时通过常规发声训练,纠正演唱中的咬字、气息和歌唱位置,为学生把歌唱好做准备。导入环节通过回忆刚刚过完的中秋节引出课题《月之故乡》,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对歌曲形象有整体认识并初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新课教授环节中通过试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为与后面的曲谱比较做准备。接着通过相似旋律与节奏的演唱比较,解决演唱时容易唱混淆的问题,并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最后通过对词作者彭邦正的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表达歌曲情绪。这些都是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在总结与提高环节通过欣赏视频《乡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随着情感的升华,学生能从“把歌曲唱会”到“把歌曲唱好”。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2)缺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这样写:通过听、辨、感等活动,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 第22题:

    【课题名称】《玛依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二、新课教授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三、巩固与提高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


    正确答案: 本教学课例教学目标设置合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课堂设计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曲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充实,逻辑严谨,是一个很好的课例。在新课教授环节,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很好地互动起来。在巩固提高环节,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并且欣赏了哈萨克族的其他民歌,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哈萨克族音乐的特点。总体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课例。

  • 第23题:

    问答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初中音乐歌唱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桑塔·露琪亚》【教学内容】演唱外国民间歌曲【主要目标】了解欧洲音乐文化。能够演唱意大利民间歌曲。【教学活动】1. 设疑导入教师设置问题:谁知道“水城”是欧洲哪座城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水城”指的是意大利历史名城威尼斯,而“桑塔·露琪亚”指的是一个美丽的港口。今天让我们通过《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民歌,一起来领略一下威尼斯的风情吧。2. 初次欣赏音乐播放《桑塔·露琪亚》,提出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是由男生还是女生演唱的?(3)歌曲是什么节拍?(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男高音歌曲,3/8拍,旋律优美,情绪平缓。3. 再次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学生跟随音乐小声哼唱。教师设置问题:歌曲由哪些演唱形式组成?(学生自由回答)4. 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引导学生正确发声。(2)学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3)学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4)跟随钢琴演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5. 巩固提高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整首曲目的演唱。6. 教师小结(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在《彝族舞曲》一课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体现了()教学目标。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

    过程与方法

    C

    知识与技能

    D

    感受与欣赏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音乐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