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全面的认识公共问题?”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全面的认识公共问题?


    正确答案: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与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层次维度。

  • 第2题:

    当前,我国在公共艺术领域,存在公共艺术匮乏、社会认识不足的问题。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如何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正确答案: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的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够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 第4题:

    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正确答案: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 第5题:

    如何认识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如何解决?


    正确答案: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计划经济条件下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民收入低造成农业发展积弱难返。
    2.对农村教育投入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发展缺少动力。
    3.对农业基础设建设投资少,造成农村、农业发展落后。
    4.城市化率不高,工业对农业的吸收消化能力低下,造成农民难以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劳动方式和劳动身份
    5.人为的城乡分割,用人用工上的歧视政策,使农民缺少通道改变自己的身份。
    针对上述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可以考虑一下方面: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安排,在用人用工上有同样的待遇和政策,打破人的身份界限。
    2.增加对农业基础设建设的投入,增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3.加快城市化步伐,增强工业、城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吸收消化能力。
    4.采取措施、保护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 第6题:

    你是如何看待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的问题?


    正确答案: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有些私人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会带来正外溢性,而这种正外溢性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含两类产品:一是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二是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对于前者,其具有外溢效应,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可由政府征税提供;对于后者来说,可以采用政府收税补贴产品年或者由使用者缴纳费用,即市场方式提供。其最佳供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成员数量。

  • 第7题:

    如何认识声音与画面的匹配?


    正确答案: 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特殊的声画复合的艺术形象,产生可以超越自身的更为宽泛和深远的涵义。声音与画面的匹配形式有声画对应,声画分立,声画对比(冲突)。

  • 第8题:

    如何确认公共政策问题?


    正确答案: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1)问题察觉: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2)问题界定:问题界定是指在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以使问题逐渐清楚明朗起来,为以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问题界定过程中,要做的事情是: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诊断问题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原因何在。再次,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3)问题描述: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这种对问题所作的描述将作为政策制定的直接“原料”输入决策系统。问题描述的一般要求是:第一,问题描述应做到真实详尽,切忌人为夸大或缩小。虚假与半虚假的问题描述将会对决策中的正确选择构成很大障碍。第二,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管理层次过多将会使问题的上传下达在时间的耽搁,还有可能遭到筛选与加工,从而加大了问题的失真程度。

  • 第9题:

    问题空间就是()

    • A、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
    • B、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 C、对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 D、问题的数量

    正确答案:A,B,C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和看待公共管理的性质?

    正确答案:
    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特性就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1)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①其利益取向的公共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社会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在承认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基础上,要求个人的具体利益和各个阶层或集团的特殊利益服从社会的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即公共利益。②其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不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官方,还包括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实际上,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公共权力机构为主体、非政府的其他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以及公民共同参与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2)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一切管理活动都是服务。管理的目的就是整合和优化组织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管理是以高效率、高效能、低成本和符合正义的方式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基于这样的理念,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就是,公共管理所有活动的价值取向都是服务于整合和优化一个社会中的资源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样的目标,服务于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稳定、有序、能实现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的目标。换言之,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的种种活动,无论是指导、协调、调控、约束还是强制,都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和履行公民赋予的使命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因此,公共管理的服务性特性不仅必须明确,而且至关重要。
    (3)合作共治性公共管理所强调的治理理念鲜明地提出,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必须通过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来进行治理。这是人类社会国家管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极富创意的鲜活思想。公共管理中的治理思想明确指出,对于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政府受制于种种自身或外部的不可避免的条件缺陷,不是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因而必须通过发挥社会中其他资源的作用来对政府功能缺失或失效进行补救和矫正。这样的重要资源就是社会中应当同样可以成为权力主体的其他公共组织和公民的力量。公共管理推崇治理就是要推进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这不仅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救治的需要,也是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要求使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答案: 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中国改革是整体推进式改革。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同时在城市搞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10月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南方谈话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中国的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我国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等。改革引起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实际上,改革已经辐射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整体转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

    正确答案: 20世纪末期,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题为《公共服务伦理管理原则》的建议书,提出了12条行政伦理的原则,认为成员国要采取行动确保管理体制的良好运行,以推进公共服务中的伦理行为。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意向来看,推进公共服务的伦理建设需要制度化的保证机制。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是指将公共管理领域中达成社会共识的伦理取向以硬性的法律、规章等形式规范化、系统化,形成相关表述。公共管理制度化的范围主要是公共管理者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原则和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1.公共管理理伦理制度化的合理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增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约束力,而通过与奖惩直接挂钩的规范或者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法律等形式,可以形成强大的外部控制,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公共管理伦理系统。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局限性。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可以通过正确、完善、明确的制度,更为有效而直接地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化,还可以使得伦理因素内化,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觉悟,使制度的外在约束成为其自觉行为。
    公共管理伦理制化的局限性表现为下三点:1)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范围是有限的。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并不能根本解决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和失范的问题。
    3)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在实践中也可能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
    3.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是许多国家促进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首选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求指示的请示涉及的问题是()

    • A、经济方面、认识方面的
    • B、政策方面、认识方面的
    • C、政策方面、人事方面的
    • D、形势方面、认识方面的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如何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正确答案: 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中国改革是整体推进式改革。在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同时在城市搞试点,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10月改革进入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年南方谈话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市场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中国的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我国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内容除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的改革等。改革引起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实际上,改革已经辐射到我国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整体转型。

  • 第15题:

    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正确答案: 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信息呈超负荷态。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进行流转。信息流速加快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对于组织中的个体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远远超过其所能吸收、处理的能力。
    (2)口头沟通受到极大的限制。沟通不仅是表达事实,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意见。因此,口头沟通作为能完成这连个沟通目的的最佳介质,在组织沟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网络时代使得工作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成为可能,在推崇工作自由派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组织沟通却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弥补因口头沟通不足带来的工作情绪不高的窘境的手段和途径还未得到充分的开掘。
    (3)纵向沟通弱化,横向沟通扩张。在网络环境中的横向沟通由于减少了官僚体制的阻碍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流畅。同时,也增加了发现意外的可能性,使得我们在不经意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 第16题:

    如何认识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


    正确答案: 20世纪末期,公共管理伦理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重视。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题为《公共服务伦理管理原则》的建议书,提出了12条行政伦理的原则,认为成员国要采取行动确保管理体制的良好运行,以推进公共服务中的伦理行为。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意向来看,推进公共服务的伦理建设需要制度化的保证机制。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是指将公共管理领域中达成社会共识的伦理取向以硬性的法律、规章等形式规范化、系统化,形成相关表述。公共管理制度化的范围主要是公共管理者基本的公共管理行政原则和公共管理者的工作职责。
    1.公共管理理伦理制度化的合理性。公共管理伦理建设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增强公共管理伦理的约束力,而通过与奖惩直接挂钩的规范或者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法律等形式,可以形成强大的外部控制,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公共管理伦理系统。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局限性。公共管理伦理的制度化可以通过正确、完善、明确的制度,更为有效而直接地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化,还可以使得伦理因素内化,提升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觉悟,使制度的外在约束成为其自觉行为。
    公共管理伦理制化的局限性表现为下三点:1)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范围是有限的。
    2)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并不能根本解决公共管理中伦理弱化和失范的问题。
    3)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在实践中也可能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
    3.公共管理伦理的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是许多国家促进公共管理伦理制度化的首选手段。

  • 第17题:

    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 第18题:

    简述如何认识“公共关系新闻”?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一个社会组织建立、维持、发展和完善其形象的,并受到新闻媒体重视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 第19题:

    如何认识传统公共行政的研究的工具主义


    正确答案:1社会控制的技术性
    2社会秩序的可设计性

  • 第20题:

    如何认识公共权力及其公共管理监督的意义?


    正确答案: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力是保障公共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资本。因此,研究公共管理活动,不能不涉及对权力的研究。但长期以来,权力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政治理论家对权力作过许多的定义。如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克特·巴克认为“权力是在个人或集团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的形势中执行强制力的控制”。亨利·艾伯特认为“某一个人或团体有能力影响一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就是权力。权力使某一行为出现,要不然本来是会发生另一种不同的行为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把权力定义为:“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极大多数学者同意罗伯特·达尔对权力的一种较为宽泛的定义,即把权力看作人类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力。马克思认为公共权力作为一种“从社会上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向社会脱离的力量。”其目的是“缓和阶级冲突,把冲突保持在执行的范围内”,以防止“在无谓的斗争中毁灭自己”。按照霍布斯和洛克的等人的社会契约理论,公共权力作为人们“联合意志”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避免人类因缺乏“共同权力”而导致的“战争状态”。因此,公共权力可以被认为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的约束力。它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维持、调整和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在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时代末期,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归全体氏族成员。公共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全体成员的利益,氏族成员自愿服从行使氏族公共权力的氏族首领的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所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对立,国家也在氏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时的公共权力一方面是阶级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也具有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近代,特别是二战以后,除了国家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还有许多非政府公共组织在为公共利益服务。因此,公共权力不再是只授予政府,而是由社会公众赋予众多公共组织组成的管理主体,并由这个管理主体以社会整体的名义行使管理社会的职能。
    公共管理监督的意义主要有:
    1、公共管理监督是惩罚公共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持 正常的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公共组织正常运转,管理人员廉洁为民,遵纪守法,公共组织在法定的权力范围内恰当地行使职责,对各层级,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工作规范、工作纪律等,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制 定针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贪污、受贿、索贿、行贿、渎职等行为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果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约束,公共权力就泛滥和失去权威性,公共权力和责任就会错位,整个公共组织的管理就会囚混乱而失效。
    2、公共管理监督是保护社会整休利益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客观要求。公共权力来自于全体社会成员,权力的行使必须反映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因此,需要制定若干法律规范,采取多种监督制度和监督形式,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完整性。公共组织及管理人员在执行各种社会事务时,由于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行为难免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有可能偏离既定的组织目标。尤其是当组织中上级确定的目标与下级部门利益或个别管理人员利益相悖时,不仅整体利益得不到维护,甚至会遭致来自下级部门和个别管理人员的抵制。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组织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得以贯彻。
    3、公共管理监督是提高公共组织工作效率和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公共管理监督不仅仅是对违反要求的行为予以惩治,更重要的是防止偏离要求行为的产生,保证整个管理过程的高效率。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主人”。必须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建立和健全 监督机制,正是为了履行这一职责,使公共管理人员行为理性地遵守各项政策和法律,不断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

  • 第21题: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的问题。

    • A、如何认识
    • B、如何教学
    • C、如何评价
    • D、如何选择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正确答案: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些问题?

    正确答案: 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信息呈超负荷态。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进行流转。信息流速加快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对于组织中的个体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远远超过其所能吸收、处理的能力。
    (2)口头沟通受到极大的限制。沟通不仅是表达事实,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意见。因此,口头沟通作为能完成这连个沟通目的的最佳介质,在组织沟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网络时代使得工作与工作场所的分离成为可能,在推崇工作自由派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组织沟通却遭受了最严重的打击。而且,令人遗憾的是,弥补因口头沟通不足带来的工作情绪不高的窘境的手段和途径还未得到充分的开掘。
    (3)纵向沟通弱化,横向沟通扩张。在网络环境中的横向沟通由于减少了官僚体制的阻碍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流畅。同时,也增加了发现意外的可能性,使得我们在不经意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