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题目
问答题
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相似考题
更多“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相关问题
  • 第1题:

    《黄帝内经》四种养生层次,其中能够“处天地之和,从八方之理,无恚嗔之心”的是:()。

    • A、真人
    • B、至人
    • C、圣人
    • D、贤人

    正确答案:C

  • 第2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善恶并明中谓,意三者,嫉恚痴。和佛学常识课本中的十事为意三者贪嗔痴,何是何非?


    正确答案:佛经入中华,分若干时期,翻译亦因时代不同,有义同而字异。四十二章汉人所译,是中国译经初期,至晋唐皆有小变,变者谓文字非谓经义也。嫉恚痴即贪嗔痴,文字精粗之异也。

  • 第3题:

    既然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生嗔者是幻化的,嗔心也是幻化的,那又何必去除嗔恚呢?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平时该如何修行?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没有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虽然在证悟实相者的境界中,一切现法都是幻化梦影,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实执习气浓厚,诸法无生幻化的实质无法见到,森罗万象显得实实在在。特别是嗔恨的恶习,在没有证悟空性前,它带来的苦受超过其余所有烦恼。因而胜义中虽无有除嗔之事,但在世俗却有灭掉嗔恼的必要。我们必须以忍辱去对治嗔恨,在如幻如梦的境界中,以如幻如梦的忍辱去对治如梦如幻的嗔恨,这样才能彻底断除嗔恨带来的如幻如梦痛苦,得到如幻如梦的解脱和安乐。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平时我们修行时,一方面对诸法不要太执著,要明白它幻化无实的本质;另一方面,世俗中的行持善法不能偏废,在如幻的境界中积累如幻的资粮,度化如幻的众生。

  • 第4题:

    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 第5题:

    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你不喜,然而他人对你讨厌,对你的现生、后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后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 第6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 第7题:

    多选题
    佛教里解释八苦的来源是()。
    A

    三毒

    B

    贪欲、嗔心和愚痴

    C

    贪、嗔、愚三种心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

    正确答案: 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当别人对你贪执之境造违缘时又生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内心起嗔恚,要以()对治。
    A

    因缘观

    B

    不净观

    C

    慈悲观

    D

    报应观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黄帝内经》四种养生层次,其中能够“处天地之和,从八方之理,无恚嗔之心”的是:()。
    A

    真人

    B

    至人

    C

    圣人

    D

    贤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正确答案: 1)作害者:作害者损害他人,是不是他们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话,那生嗔也没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无论接触谁,都具有如是的损害性,并不是只对我个人有如此的伤害;如果不是的话,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暂时的因缘害我们,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性。
    2)受害者: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众生如此加害过。现在别人来同样损害自己,这也是合乎因果规律的事,自己应该毫无怨言地安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 )


    正确答案:贾宝玉

  • 第14题:

    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害: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2)利: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 第15题:

    请分别从作害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对怨敌的损害不应生嗔恨。


    正确答案: 1)作害者:作害者损害他人,是不是他们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话,那生嗔也没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无论接触谁,都具有如是的损害性,并不是只对我个人有如此的伤害;如果不是的话,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暂时的因缘害我们,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性。
    2)受害者: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众生如此加害过。现在别人来同样损害自己,这也是合乎因果规律的事,自己应该毫无怨言地安忍。

  • 第16题:

    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


    正确答案: 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当别人对你贪执之境造违缘时又生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 第17题:

    佛教里解释八苦的来源是()。

    • A、三毒
    • B、贪欲、嗔心和愚痴
    • C、贪、嗔、愚三种心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多嗔


    正确答案: 是时常发怒。

  • 第19题:

    问答题
    若谓:“讥毁将使他人对我生厌恶心,所以我对讥毁者生嗔。”你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对你不喜,然而他人对你讨厌,对你的现生、后世不会有任何毁损。
    如果自己修行很圆满,无论别人对自己怎样不欢喜,生厌憎心,对今生是不会有损害的,后世也不会因之受损而得到恶报,既然是对自己的今生后世都无损害,那就毫无必要去对讥毁生嗔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以下属于“六蔽”的是()。
    A

    悭吝

    B

    破戒

    C

    嗔恚

    D

    懈怠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中,“瞋恚”之义为()
    A

    愤怒

    B

    高兴

    C

    眼亮

    D

    心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多嗔

    正确答案: 是时常发怒。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