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A 客观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C 机械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题目
单选题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
A

客观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相似考题
更多“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说:“气者,理之一也。” 材料二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 材料三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材料四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五黑格尔说:“绝对观念是宇宙万物共同的本质。” 在根本方向上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这五个观点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回答,及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不同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材料中王夫之,培根,毛泽东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王守仁,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 第2题:

    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

    • 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 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 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C

  • 第3题:

    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这一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 B、朴素唯物主义
    • C、辩证法唯物主义
    • D、客观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 B、李贽
    • C、黄宗羲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的哲学家是()?

    • A、朱熹
    • B、王充
    • C、董仲舒
    • D、王阳明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如何理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正确答案: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明代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建立了“心学”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传习录》等。王守仁认为,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就是人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意识,就是心中之理,这心就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提出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对“心”的界定
    “心”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范畴,他认为“心”也称“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具体说来,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良知”即天赋的道德观念
    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即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
    (2)“良知”即“天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即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
    二、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是物。”“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一个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答道:“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他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断言“心外无物”,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他的这个认识和英国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相类似。
    三、心外无理
    王守仁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的错误就在于把心与理分别为二。他完全否认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认为“心”(认识主体)有认识作用,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而绝不能说“心”含有万事万物之理。“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 第7题: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哲学家是()。

    • A、陆九渊
    • B、湛若水
    • C、王守仁
    • D、陈献章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以下哪一个不是王守仁观点()
    A

    心内无物

    B

    心外无理

    C

    向内用心

    D

    不加外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理学与心学的分析比较。A、C两项只符合心学的观点,D项只符合理学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B项。

  • 第10题:

    单选题
    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  )。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黄宗羲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B
    解析:
    明朝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 第11题:

    单选题
    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 ( )
    A

    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D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

    理在事先(朱高语)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 C、理在事先(朱高语)
    •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由()提出来的

    •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充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以下哪一个不是王守仁观点()

    • A、心内无物
    • B、心外无理
    • C、向内用心
    • D、不加外求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古代哲学家是()。

    • A、朱熹
    • B、陆九渊
    • C、王守仁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在中国古代,《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等,也都表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北宋陆九渊及其在明代的继承者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展出体系完备的心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的思想。

    •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机械唯物主义
    • D、庸俗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关于教育内容,王守仁认为最根本的是“()”。他认为这是宇宙间永恒而普遍的真理,它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理一样,其根源是存在于人的本心的。
    A

    四书

    B

    阳明全书

    C

    六经

    D

    情理精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古代哲学家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心外无物”的观点是由()提出来的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充

    D

    王守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正确答案: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明代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建立了“心学”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传习录》等。王守仁认为,封建社会道德观念就是人人心中固有的先验的意识,就是心中之理,这心就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提出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对“心”的界定
    “心”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范畴,他认为“心”也称“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具体说来,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良知”即天赋的道德观念
    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即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天固有的认识。
    (2)“良知”即“天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即良知就是天理,一切事事物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良知”是天地万物的本体
    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
    二、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发便是物。”“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一个学生问他:“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他答道:“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他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断言“心外无物”,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他认为离开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他企图从人们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通过感觉来论证事物的存在依靠于感觉,他的这个认识和英国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相类似。
    三、心外无理
    王守仁继承并发扬了陆九渊“心即理也”的见解,否认心外有理。他认为朱熹的错误就在于把心与理分别为二。他完全否认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点。认为“心”(认识主体)有认识作用,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规律,而绝不能说“心”含有万事万物之理。“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在中国古代,《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等,也都表现出较深刻的辩证思维,北宋陆九渊及其在明代的继承者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发展出体系完备的心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