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 第2题:

    康德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三个公设不包括()

    • A、意志自由
    • B、所有权和契约
    • C、灵魂不朽
    • D、上帝存在

    正确答案:B

  • 第3题:

    康德的实践理性只限于哪个领域?()

    • A、思考
    • B、制度
    • C、伦理
    • D、法则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把人类理性区别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 A、卢梭
    • B、洛克
    • C、康德
    • D、柏拉图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大功能。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幻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康德把伦理道德看作一种()
    A

    纯粹理性;

    B

    实践理性;

    C

    判断理性;

    D

    价值理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把人类理性区别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A

    卢梭

    B

    洛克

    C

    康德

    D

    柏拉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一个?()
    A

    实践想象

    B

    理论想象

    C

    实践理性

    D

    想象理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确定法人住所的几种学说与实践。

    正确答案: (1)管理中心所在地说,或称主事务所所在地说。这种主张认为法人的管理中心是法人的首脑机构,故法人的住所应该是它的管理中心地或主事务所所在地。西方发达国家多采用此种主张。我国《民法通则》也规定,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住所。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与此相同。
    (2)营业中心所在地说。此说认为,法人运用自己的资本从事经营活动的地方即是该法人实现其经营目的之所在,故法人的住所应是其实际上从事经营活动的所在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公设”的学说。

    正确答案: 当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从功能上划分清楚之后,他立刻就面临着理性的统一问题。理性是统一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是它的两种功能。康德确立了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我们不可能让理论理性统治实践理性,因为那样一来就势必毁灭了自由,因此只能由实践理性来统治理论理性。
    康德通过使意志的动机与行为的效果“划清界限”的方式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但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意志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事,这种道德法则与经验无关亦与行为的结果无关,它属于纯粹理性的理想世界,而行为则不可避免地要落入由必然的自然法则所统治的现象世界,这就意味着动机与效果是完全分离的,这一问题要求康德说明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之间的关系,为此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公设”。人类理性由于敬重道德法则而向往一个无条件的对象即“至善”,“公设”就是这个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这就是“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仅就道德法则而论,它是无条件的,并不需要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为其基础和前提,但是一涉及到道德法则的实现,那就不是道德法则力所能及的范围了。显然,这是康德哲学二元论性质的必然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说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律与自由的关系。

    正确答案: 道德律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则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康德把伦理道德看作一种()

    • A、纯粹理性;
    • B、实践理性;
    • C、判断理性;
    • D、价值理性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的功能包括以下哪一个?()

    • A、实践想象
    • B、理论想象
    • C、实践理性
    • D、想象理性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按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

    • A、自然理性
    • B、理论理性
    • C、实践理性
    • D、社会理性

    正确答案:B,C

  • 第16题: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是()。


    正确答案:《判断力批判》

  • 第17题:

    试说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律与自由的关系。


    正确答案: 道德律是自由的“认识理由”,自由则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正确答案: ①预测病人的需要,护士可预测病人尚未表达出的需要,对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②理解病人的行为及心理,护士只有认识人的基本需要及其各种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才能对病人的言行有较好的领悟和理解。
    ③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护士可在各种需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身心评估,发现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分析康德的国家学说?

    正确答案: 契约论可以说明国家的产生,国家是抽象的“绝对命令”要求的结果,国家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之上,国家是许多人在法律统治下的联合,国家权力源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国家的使命和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维持国家本身的存在,偏离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契约论国家观的根本立场。人民对国家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以自由主义的人权观念为基础的,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的进步倾向,公民只拥有思想自由和投票自由而没有反抗自由,反映了保守性和妥协性。可以按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数,运用最高权力治理国家的方式两种方式划分国家,国家权力可以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共和政体,但这种共和国又是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正确答案: 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由的意志,才能自觉自主的行善,被迫的和为外在目的而为的并不能算作行善。
    自由自决的纯粹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这样的纯粹理性只能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对“自由意志”的深化,自由意志是以善良意志为目的的,因为否则的话,即使它做了趋善避恶的选择,也不是自由的选择,因而只有以善为目的,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善良意志通过绝对命令实现道德自律。绝对命令以直言句表达,没有条件句。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但我的判断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即以此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的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有了合理性、普遍性和自足性,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为了达到至善,除了绝对命令以外,还要辅之以道德公设,帮助人们培养向善的勇气,这样的公设有三:其一是意志自由,其二是灵魂不朽,其三是上帝存在。
    康德的道德学说以理性自律为基础,体现了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凸现了主体的能动意识,从思辨理性的高度概括出了时代的精华。然而另一方面,康德的道德学说具有极端形式主义的特点,在实践中往往是软弱无力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是()。

    正确答案: 《判断力批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义务的分类。

    正确答案: (1)内在的义务。
    (2)外在的义务。
    (3)联合的义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康德的道德公设。

    正确答案:
    (1)道德公设的概述
    ①前提
    在道德问题上,康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的理性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存在者,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取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
    ②道德公设
    a.道德公设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除绝对命令外,还需要道德公设。他认为,为了使人们相信道德生活是可能的、至善是可以达到的、道德和幸福是一致的,道德公设就不可缺少的。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b.道德公设的感性因素
    道德公设是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需要而设立的,这些需要虽然是道德的,但也是感性的。他虽然否认感性的欲望和情感是道德律的依据和基础,但他并不完全否定感性在道德中的作用。他相信一旦道德律被置于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道德的欲望和情感就将有助于道德律的实施。
    ③道德律与道德公设的关系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与道德公设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a.前者是基础、是主干,后者是应用、是辅助;
    b.道德律是完全依靠理性建立的,被置于基础之上,是绝对命令;
    c.道德公设虽有理性依据,但还要兼顾感性因素,因此,道德公设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不是绝对命令,而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因素。
    (2)三条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公设共有三条,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道德公设。
    ①意志自由
    他认为意志自由不仅是公设,还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意志自由,则不可能有任何的道德行为。他认为人们只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做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②灵魂不朽
    由于人是有限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至善。因此,人只有相信灵魂不朽,人们才会做出不懈的、连续的努力。
    ③上帝存在
    只有当人们相信,德行是与幸福一致的,一个道德的人将得到幸福,否则将受到惩罚,他的道德努力才有现实的动力。因此,必须假设一个至善的主宰的存在,即上帝。这个至善者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好人和坏人得到相应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