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问答题论述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血气心知


    正确答案:戴震认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戴震认为客观世界是人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戴震认为,“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人的感觉乃是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来源。人在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同时,心有知识,心的知识可以发展到神明的境界。“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心的作用是思,“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神明,就是思无不通,但心的神明也是以身体为依据的。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声色臭味在物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声色臭味在物,理义在事。

  • 第2题: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血气心知。


    正确答案:戴震提出的一个命题,人的身心是“血气”,人的知是心的功能;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唯物地说明人的认识的产生。

  • 第4题:

    问答题
    思想的主要功能包括(思想功能论述)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制约功能,
    二是选择功能,
    三是改造功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论述《永别了,武器》的思想意义。

    正确答案: 参加志愿军,到意大利前线服役。在一次炮击中,亨利身受重伤,在住院过程中与护士凯瑟琳相爱。亨利伤好重回部队,正赶上德军反攻,意军败退,亨利在撤退的路上差点被意军宪兵枪毙。他伺机跳进河里逃跑,找到凯瑟琳,一起逃亡瑞土。最后凯瑟琳分娩大出血而死,剩下亨利孤独一人回到旅馆。这部作品通过亨利的战争与爱情故事,从三个层面表达了海明威的思想。第一,理想层面。亨利为人类幸福而自愿参战,但他在断肢残臂的战壕里没有找到理想的立足点,政治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所有“光荣”、“神圣”的字眼都是一些骗局。第二,义务层面。理想破灭,只机械地承担起军人的义务,然而他却因为大退兵时的草木皆兵,差点被枪毙。第三,爱情层面。亨利看透了理想和义务后面的邪恶,希望在伊甸乐园中,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欢度岁月,但乐园也会突然消失。亨利一切都失去了,只剩下一颗麻木而绝望的心。因此,这部小说一方面反对战争,诅咒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生的悲观主义宿命观。海明威,自己曾说过,“这本书是一个悲剧,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悲剧”,死亡是一切失败的总体象征,高悬在人生旅途的终点。这种观点渗透在海明威所有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清醒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请用孔子的美育思想论述“美就是善”思想。

    正确答案: 以“里仁为美”为例。仁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境界。正如“里仁为美”,人只有使自己的一切行为思想符合于“仁”,把外在的强制的东西转化为内在自觉的要求的时候,就是美,因此美就是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戴震的“气化即道”和“形上”“形下”的思想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1)气化即道
    戴震坚持以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即“气化流行”就是道,道的真实内容也即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戴震的道体观以道为气化过程,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与程朱将道看作理的观点不同。
    (2)“形上”“形下”
    戴震将《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颇有特色,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他将“形而上”解释作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之阶段,“形而下”是形成具体器物之后的阶段。
    戴震的“气化即道”“形上”“形下”的思想具有“反理学”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理在气先、理气二分的理本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庄子“齐物论”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之学被认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同老子一样,他将“道”视为最高范畴。对于所接触到的经验世界、经验事物所存在的矛盾性问题,庄子以之“齐物论”的思想加以辩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辩证:庄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引出“万物一齐”的“齐物”之论。他讲到:“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表明,经验事物在性质、功能上的种种区分,是极可变动的、不确定的,那么在本然的意义上,在未落入对待的情况下,它们实际上是“齐同”的,这是万事万物作为道的表现。
    2、经验知识的人为性、主观性判认:庄子“齐物论”不仅致力于暴露经验事物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以引出“齐物”之论,更致力于暴露经验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而引出齐同种种之“物论”,即是由不同认知主体所引发的认知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在庄子看来,经验知识和由经验知识加给外界的种种性质、功能的判别,不仅是极不确定、极其相对的,还是极其人为、极其主观、极不可靠的,这是由偏见之心造成的。因此,《齐物论》不仅是要齐同万物,还要齐同种种对事物的认知和论说,即齐同种种“物论”。庄子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认知的一般特点:认知总是从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发,抽取客观事物的某一片面、片段而形成的,无疑是“主观的”,而把这种主观认识强加给外界时,外部世界无疑也成为“人为的”。庄子对于认知的一般特点、功能的判断是十分睿智的,但他对于主观、人为东西的否弃态度需要我们加以辨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

    • A、顾炎武
    • B、戴震
    • C、王夫之
    • D、黄宗羲

    正确答案:A,C,D

  • 第11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不包括()。

    • A、王夫之
    • B、戴震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正确答案:B

  • 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铃木的才能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铃木教学法是日本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立的。
    铃木教学法注重早期教育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
    铃木的才能教育思想主要如下:
    (1)“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是铃木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铃木始终强调才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
    (2)“音乐教育是相当重要的”。铃木强调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及早期教育的特殊意义。
    (3)“人类是环境之子”,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发展,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4)“掌握某个领域最高那里的人,同样地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相同的高度”。
    (5)“兴趣是能力的源泉”。
    (6)“直觉或灵感也是一种能力”。
    (7)“艺术是按照人类自身的能力创造出来的”。
    (8)“‘教育’是个伟大的词,包括教和育两方面”。
    (9)“尊重孩子”。
    (10)“育儿国策”。铃木祈望世界和平,对地球上所有的孩子进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论述启蒙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启蒙运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
    特点之二是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特点之三是行动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血气心知。

    正确答案: 戴震提出的一个命题,人的身心是“血气”,人的知是心的功能;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唯物地说明人的认识的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名词解释题
    血气心知

    正确答案: 戴震认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能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戴震认为客观世界是人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戴震认为,“耳之能听也,目之能视也,鼻之能臭也,口之知味也,物至而迎而受之者也。”人的感觉乃是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来源。人在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同时,心有知识,心的知识可以发展到神明的境界。“心之精爽以知,知由是进于神明。”心的作用是思,“心之精爽,有思辄通。”神明,就是思无不通,但心的神明也是以身体为依据的。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声色臭味在物接于我之血气,理义在事而接于我之心知。声色臭味在物,理义在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多选题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
    A

    顾炎武

    B

    戴震

    C

    王夫之

    D

    黄宗羲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正确答案: 作为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创立了中国考据学的理论体系。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目的,有着十分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着独到的途径、原则与方法:
    从考据目的上看,就是“故训明道”,求通圣人之志。“道”是什么?他提出“古圣贤往矣,其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是之谓道”,所以他要从经书中寻求义理,寻求古圣早已为我们提出并至今适用的治国安邦之道。因此考据在戴震心中只是一个手段与方法,考据绝不能“为考据而考据”,而是要达到“学成而民赖以生”的经世目的。这正是戴震能够直面人生,锋芒直指程朱理学而不同于一般流俗之处,也正是其最杰出的成就。
    从学术态度上看,他的治学始终坚持“分析条理,严密精确”的原则,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则不定论。“无稽者不信”务求精审,力求“十分之见”。
    从考据的途径、原则、方法上看,戴震为考据构建了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考据途径,或者说是治学的伦理。他曾有力地批判宋儒不识“字”,不精通文字、训诂、音声,因而治经时,妄发虚言,而不得古圣之心志,因而提出治经应首先必须精通文字、训诂、音声方面的知识和运用,字、词的本义弄懂了,清楚了才能通达古圣贤之道即古圣的思想,才能获得经典中言语的真旨。在这一考据途径中“通道”是其纲领,也是原则。它继承了古代语言学重在应用的实学传统。为了精准地求取字义、词义,戴震在实践中运用了因声求义、音义互求,以及利用古训求义、语法求义,归纳求义、演绎求义等多种方法,这一系列考据方法,都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提炼、总结出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戴震朴学方面另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使传统的语言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促成它们各自走向独立的学科。几千年来,传统的语言学始终是依附经学的研究而生存的,释字、解词、分析章句都是为经学服务的,没有独立的学科门类,没有学科理论系统,自始至终只是个配角。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朴学兴起之后,大不一样了。特别是戴震为求“至道”,而开始精深系统地研究语言手段,如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规律,从而为它们独立成各门类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戴震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六书”,胪列而缕析历史上出现过的“六书”论说,并深入研究、首创六书“四体二用之说”,提出“转注”一书,是词语辗转互训的方式,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的法则,使文字理论研究中常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理论上得到厘清。
    在训诂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则,认为“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从理论上概括了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使清代的训诂之学登上古代语言学的又一个新的高峰。
    在音韵方面,戴震从分析《广韵》入手,创造性地分古音为九类二十五部,首次揭示了上古汉语语音的韵类系统的结构特点。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对转论”,以双声之理说明语音的自然流转规律,为破解古文献中大量的文字假借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戴震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的“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一分为文字、训诂、音韵诸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黄侃曾评价说“清代小学即戴学”,足见戴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的地位之尊、之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论述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正确答案: 一、(1)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其历史、政治、民族、史学几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尤为突出。(2)历史和政治思想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密不可分,他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批判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3)历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他认为历史的变异有客观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他认为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历史变异的趋势,并根据适当的力量有所作为。3、王夫之具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进化的思想。4、王夫之认为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螺旋形的迂回曲折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在政治观方面,1、历史发展了,社会各项制度应当随之而变。2、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对君主专制加以限制。3、王夫之主张通商,开关交易。4、王夫之主张严惩官场贪污,改革取士方法。三、在民族观方面:1、王夫之主张“夷夏之防”,各族区域、气质、习俗等不同,不可能共处。2、所说“夷夏之防”含义主要是各安其防,互不侵犯,反对名族融合。3、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提出正统论,否认非汉族从中原建立了统治的合法地位,进而否认清朝统治额合法性。4、历史思想、爱国主义和名族大节。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