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重度烧伤的原因,对眼部造成严重损伤的机制及并发症。


    正确答案: 大多为强碱引起。结膜出现广泛的缺血性坏死,呈灰白色混浊;角膜全层灰白或者呈瓷白色。
    损伤机制:由于坏死组织释放趋化因子,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放胶原酶,角膜基质层溶解,出现角膜溃疡或穿孔。
    并发症:①碱可立即渗入前房,引起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等。②角膜溃疡愈合后会形成角膜白斑,角膜穿孔愈合后会形成前粘性角膜白斑、角膜葡萄肿或眼球萎缩。由于结膜上皮的缺损,在愈合时可造成睑球粘连、假性翼状胬肉等。最终引起视功能或眼球的丧失。
    此外,眼睑、泪道的烧伤还可引起眼睑畸形,眼睑闭合不全、泪溢等并发症。

  • 第2题:

    简述AIDS的口腔表现。


    正确答案:1、真菌感染常见的有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角炎,口腔组织胞浆菌感染;
    2、细菌感染主要有梭螺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牙龈炎,慢性牙周炎,由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胞内感染;
    3、病毒感染主要有口腔毛状白斑,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性疣;
    4、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 第3题:

    AIDS呼吸系统常见的并发症是()


      正确答案:C

    • 第4题:

      简述茯苓有效成分及相应药理作用?简述其利尿特点与机制?简述其抗肿瘤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利尿特点:与种属、给药途径、生理状态有关;对健康者无效,对严重水肿者作用明显。
      利尿机制: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K+-ATP酶;竞争醛固酮受体,逆转醛固酮的保钠保水效应。
      药理作用:
      ①利尿(茯苓素)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抑制细胞免疫(醇提物、水煎剂),增强免疫(水浸液、多糖)。
      ③抗肿瘤(茯苓多糖、茯苓素、茯苓酸)。
      ④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多糖、三萜类物质)。
      ⑤抗炎(多糖)。
      ⑥抗病原微生物(浸出液、多糖)。
      ⑦抗衰老(水提物、多糖、三萜成分)。
      ⑧降糖(三萜类物质及膳食纤维)。
      ⑨防石、消石
      抗肿瘤机制:茯苓多糖:激活机体的免疫监视系统(尤巨噬细胞功能);直接作用于瘤细胞膜;抑制肿瘤细胞DNA、RNA的合成发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诱导凋亡。茯苓素:作用于细胞膜,可抑制核酐转运。

    • 第5题:

      简述艾滋病(AIDS)发病机制及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及胎盘传播的继发性免疫疾病。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TS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HIV选择性地侵犯和破坏TH细胞,使TH细胞大量减少,致TH与TS的比值由正常时的2降至0.5以下,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进而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疾病的早、中期,其它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时,常因淋巴结无痛性持续性肿大而病检。淋巴结病理变化为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极度扩大,形状不规则,而常呈哑铃形、葫芦形等;生发中心可见大量转化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易染体巨噬细胞。滤泡套层逐渐变薄、中断或消失并出现所谓的滤泡融解现象。滤泡间可见大量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小血管增生。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1)HIV感染直接引起血管内膜炎,导致脑血管闭塞。(2)HIV感染或AIDS患者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多为阳性,促进AIDS卒中发生。(3)静脉注射毒品成瘾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青年人吸毒与脑梗死有相关性,其可能原因是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炎、血管痉挛和外源性栓子。(4)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或CNS机会性感染侵袭血管造成血管炎所致。(5)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游离蛋白S缺乏,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治疗AIDS并发的弓形虫病(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AIDS的口腔表现。

      正确答案: 1、真菌感染常见的有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角炎,口腔组织胞浆菌感染;
      2、细菌感染主要有梭螺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牙龈炎,慢性牙周炎,由鸟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胞内感染;
      3、病毒感染主要有口腔毛状白斑,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性疣;
      4、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并发症。

      正确答案: (1)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起病6h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①尿激酶:在我国应用最多,常用量25万~100万U,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2h滴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rt-PA是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后增强了与纤溶酶原的亲和力,使纤溶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每次用量为0.9mg/kg,总量<90mg;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t-PA溶栓治疗宜在发病后3h内进行。(2)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③发病在6h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h;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h);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
      (3)并发症:①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使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均被激活,故有诱发出血的潜在危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及凝血醉原时间;②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③再闭塞:再闭塞率可达10%~20%。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叙述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检验科)

      正确答案: AIDS的主要发病机制:HIV感染后,主要是损伤CD4+T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而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继而体液免疫功能全面障碍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同时还损伤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HIV损伤T细胞是通过HIV外膜蛋白gp120和gp41与T细胞发生拈附、溶解、使病毒核心进入靶细胞,在靶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最后以芽生方式破坏细胞膜而移出,进行感染扩散,从而破坏CD4+T细胞,导致免疫缺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简述围术期并发血栓形成的机制?


      正确答案: 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作用于血管或血小板,使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和凝血过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其具体机制为:
      (1)因激活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抗凝作用减弱,使血液凝固性增高:
      (2)血管壁的损伤和破坏,使促血栓形成作用增强、抗血栓形成作用减弱;
      (3)血流减慢、血流形式改变(涡流)和血粘度增高。

    • 第12题:

      试述AIDS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AIDS的发病机制主要是HIV攻击CD4+T细胞,导致其数量和功能缺陷,引起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这样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对肿瘤细胞的抵抗能力减弱,最终使患者死亡。

    • 第13题:

      简述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1)HIV-1的嗜神经性:在诱发ADC方面起重要作用。(2)血脑屏障的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的感染将导致血脑屏障损伤,有毒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诱发ADC。(3)细胞因子的毒性效应:研究推测HIV-1并不直接感染神经元,而是通过HIV-1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多种大量细胞因子与自由基损害神经元,或者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损害神经元。(4)病毒蛋白的毒性效应:HIV-1包被糖蛋白gp120的神经毒性也是ADC发病原因。

    • 第14题:

      简述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AIDS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1)HIV感染直接引起血管内膜炎,导致脑血管闭塞。(2)HIV感染或AIDS患者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多为阳性,促进AIDS卒中发生。(3)静脉注射毒品成瘾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青年人吸毒与脑梗死有相关性,其可能原因是细菌性心内膜炎、血管炎、血管痉挛和外源性栓子。(4)由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或CNS机会性感染侵袭血管造成血管炎所致。(5)HIV感染者普遍存在游离蛋白S缺乏,也易导致血栓形成。

    • 第15题:

      简述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并发症。


      正确答案: (1)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起病6h内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①尿激酶:在我国应用最多,常用量25万~100万U,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30min~2h滴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也可采用DSA监视下超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②rt-PA是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后增强了与纤溶酶原的亲和力,使纤溶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的部位;每次用量为0.9mg/kg,总量<90mg;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t-PA溶栓治疗宜在发病后3h内进行。(2)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③发病在6h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h;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⑤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本次病损的低密度梗死灶尚未出现,证明确为超早期;⑥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h);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
      (3)并发症:①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使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均被激活,故有诱发出血的潜在危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及凝血醉原时间;②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③再闭塞:再闭塞率可达10%~20%。

    • 第16题:

      单选题
      AIDS并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机制主要是()。
      A

      细胞免疫受损

      B

      体液免疫受损

      C

      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D

      特异性免疫受损

      E

      脾脏受损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配伍题
      弓形虫病( )|AIDS并发的隐球菌脑膜炎( )|AIDS并发的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AIDS并发的隐孢子虫感染( )|AIDS并发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
      A

      戊烷咪

      B

      螺旋霉素

      C

      氟康唑

      D

      更昔洛韦

      E

      青霉素


      正确答案: D,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艾滋病(AIDS)发病机制及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正确答案: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及胎盘传播的继发性免疫疾病。TH细胞(辅助性T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TS细胞(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HIV选择性地侵犯和破坏TH细胞,使TH细胞大量减少,致TH与TS的比值由正常时的2降至0.5以下,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缺陷,进而继发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疾病的早、中期,其它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时,常因淋巴结无痛性持续性肿大而病检。淋巴结病理变化为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生发中心极度扩大,形状不规则,而常呈哑铃形、葫芦形等;生发中心可见大量转化细胞、免疫母细胞及易染体巨噬细胞。滤泡套层逐渐变薄、中断或消失并出现所谓的滤泡融解现象。滤泡间可见大量浆细胞、单核细胞及小血管增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重症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

      正确答案: (1)病原体和毒素侵袭心肌,引起心肌炎。
      (2)缺氧使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肺循环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AIDS导致痴呆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1)HIV-1的嗜神经性:在诱发ADC方面起重要作用。(2)血脑屏障的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的感染将导致血脑屏障损伤,有毒物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诱发ADC。(3)细胞因子的毒性效应:研究推测HIV-1并不直接感染神经元,而是通过HIV-1感染的巨噬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多种大量细胞因子与自由基损害神经元,或者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损害神经元。(4)病毒蛋白的毒性效应:HIV-1包被糖蛋白gp120的神经毒性也是ADC发病原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