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10分)
    (2)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①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3分)
    ②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3分)
    ③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3分)
    结合自身理解阐述。视其理解的准确程度、表达的流畅程度,酌情给0~6分。

 

更多“什么是意境?谈谈你对意境三个特点的理解。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意境的时间取向来划分,广告意境分为()。

    • A、现实意境
    • B、眷恋意境
    • C、古代意境
    • D、憧憬意境
    • E、文化意境

    正确答案:A,B,D

  • 第2题:

    什么是文学意境?文学意境的基本表现?对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前人对意象的几种见解?


    正确答案: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这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抒胸臆,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和个人境遇。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的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和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王充的《论衡》里。在汉代以前,“意象”一词被理解为“表意之象”。是圣人们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刘勰从艺术构思角度出发,认为意象构成包括主体之情和外物形象,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之中孕育成审美意象。这就是所谓的“神用象通”。清代王夫之则以情、景关系的分析,对意象的特点和意象的创造作了深刻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认为“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既阐明了意象在结构上的特点,又揭示了意象创造的途径,可以说是对意象范畴的一次总结。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意象通常指的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具有如下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性。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侧面观赏庐山景致的体会,表达出一种哲理观念;身在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卡夫卡《变形记》里人变成甲虫的描写,具体地揭示了作家有关现实境遇的非人性性质的抽象观念。

  • 第3题:

    人对同一事物的感悟有深有浅,能否体会出事物的意境,体现出的是什么意境,所体会出的意境到什么程度与人本身的()是分不开的。


    正确答案:修养

  •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意境的三个方面的是()

    • A、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 B、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 C、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 D、意境是一种不虚不实的叙述美

    正确答案:D

  • 第5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6题:

    如何理解意境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意蕴。
    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
    (1)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基本表现特征。
    (2)意境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虚实相生是意境的基本结构特征。
    (3)意境是韵味无穷的艺术形象。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文学意境?文学意境的基本表现?对今天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前人对意象的几种见解?

    正确答案: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这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景中藏情式,即藏情于景,情并不直接显示,而仅仅借助逼真的画面去间接表达,从而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表面句句写景,而实际处处抒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情中见景式,即直抒胸臆,不用写景而景却历历在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重心在写情,但此情却令人想象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情景和个人境遇。第三情景并藏式,即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属以上两类的综合型。如杜甫《闻官军收可南河北》一诗抒情和写景并举,情与景如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王充的《论衡》里。在汉代以前,“意象”一词被理解为“表意之象”。是圣人们用象征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刘勰从艺术构思角度出发,认为意象构成包括主体之情和外物形象,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之中孕育成审美意象。这就是所谓的“神用象通”。清代王夫之则以情、景关系的分析,对意象的特点和意象的创造作了深刻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认为“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既阐明了意象在结构上的特点,又揭示了意象创造的途径,可以说是对意象范畴的一次总结。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意象通常指的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具有如下特征: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性。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侧面观赏庐山景致的体会,表达出一种哲理观念;身在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卡夫卡《变形记》里人变成甲虫的描写,具体地揭示了作家有关现实境遇的非人性性质的抽象观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结合“意境”的内涵谈谈为什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会长期存在着分歧?

    正确答案: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历代的研究看,意境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因素、一个空间。两大因素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是指审美想象空间。这就是所谓“境”。这个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象”和“象外之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境和虚境。文学意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这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其三,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人咀嚼不尽。由于这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点,使得意境概念与境界、情感等不断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意境的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而导致内涵不断丰富起来,从而使得对意境这一概念的解释长期存在分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叫意境?中国的造园家是如何创造园林意境的?

    正确答案: (1)意境: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通常把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叫做“意”,真实的景物或现实生活称为“境”。“意”是主观的,“景”是客观的,主客观契合产生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品评审美对象(尤其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是中国古代从长期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和创作原则。
    (2)中国造园家创造意境的具体作法主要有:
    ①园林意境的创造重在立意,大至全局整体,小至片石株树,都要以意为聚焦点,把各种造景因素一一组织起来,构成情与景谐,意与境合的园林意境。
    ②中国园林为创造深邃的意境,往往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极力避免直率浅露,一览无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意境理论的认识。

    正确答案: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象”这一概念,是由先秦的言、象、意经由魏晋玄学慢慢演化而来,作为文艺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窥意象而运斤”,但这只是意中之象的意思,唐代以降,意象多指诗歌艺术形象了。主要是指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统一。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等著作中已出现“境”的概念,特别是皎然的《诗式》已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意境的基本特征,如“采奇于象外”“缘境不尽曰情”等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的提出,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且直接启发了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到了司空图,已完成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为后世意境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论里,意境又可以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形象。
    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由意即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意象的感受达到一种境界。因此,第二个层面上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具有物象形式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所获得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了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是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谈谈中国古典园林题咏点景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正确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来点明景题,这种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诗词,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凡游赏过的地方,因有了景名印象就深刻。由此可见风景题名对游赏者有一定的诱导和强化作用,减弱了游赏者对景物欣赏的主观随意性,能按照造园的意图和情感去欣赏。游人进入园林空间后,由于各种感觉因素的作用,使感情升华,匾额和楹联正是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形式,是情和意形象的集中表现。反过来,这些匾额和楹联又成为影响游赏者思想感情的感觉因素。当游人进入一个园林空间,由于各种感觉因素的作用,已很有感触,如果再看这些匾额和楹联,就会产生共鸣,从而引起游人进入高一层次的艺术境界。有一些游人一边赏景,一边吟咏匾额和楹联上的诗词,顿有所悟,仿佛找到了自己想说而又找不到恰当表达的语言,从而加深领会园林之美和造园家意境设计的匠心。

  • 第14题:

    什么是意境?试述意境的构成及其审美意义。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论里,意境又可以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把意境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形象。
    意境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由意即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意境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能够通过对意象的感受达到一种境界。因此,第二个层面上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具有物象形式的情景交融的意象,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并在这种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所获得的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进入了从"有"到"无"的境界,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是进入了与人生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 第15题:

    什么是意境?说明意境的特征。


    正确答案: 1、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2、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意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特征是(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

  • 第16题:

    结合“意境”的内涵谈谈为什么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会长期存在着分歧?


    正确答案: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历代的研究看,意境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因素、一个空间。两大因素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是指审美想象空间。这就是所谓“境”。这个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象”和“象外之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境和虚境。文学意境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这是文学形象中情感与景物因素相互融合而难以分离的状况。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形成了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其三,韵味无穷。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让人咀嚼不尽。由于这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点,使得意境概念与境界、情感等不断融合;另一方面,由于意境的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而导致内涵不断丰富起来,从而使得对意境这一概念的解释长期存在分歧。

  • 第17题:

    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 第18题:

    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正确答案: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
    (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有了三种情真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虽不言情,但情藏泉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情中见景式,第三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索;亠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热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言不尽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 第19题:

    问答题
    谈谈中国古典园林题咏点景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来点明景题,这种与自然风景结合的诗词,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凡游赏过的地方,因有了景名印象就深刻。由此可见风景题名对游赏者有一定的诱导和强化作用,减弱了游赏者对景物欣赏的主观随意性,能按照造园的意图和情感去欣赏。游人进入园林空间后,由于各种感觉因素的作用,使感情升华,匾额和楹联正是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形式,是情和意形象的集中表现。反过来,这些匾额和楹联又成为影响游赏者思想感情的感觉因素。当游人进入一个园林空间,由于各种感觉因素的作用,已很有感触,如果再看这些匾额和楹联,就会产生共鸣,从而引起游人进入高一层次的艺术境界。有一些游人一边赏景,一边吟咏匾额和楹联上的诗词,顿有所悟,仿佛找到了自己想说而又找不到恰当表达的语言,从而加深领会园林之美和造园家意境设计的匠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人对同一事物的感悟有深有浅,能否体会出事物的意境,体现出的是什么意境,所体会出的意境到什么程度与人本身的()是分不开的。

    正确答案: 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什么是意境?说明意境的特征。

    正确答案: 1、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2、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意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特征是(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二、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申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以下属于意境所具有的特点是(  )。
    A

    意境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美

    B

    意境是一种博大深厚的历史美

    C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D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E

    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正确答案: C,A
    解析:
    C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陶渊明诗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范畴“意境”即是人通过艺术对世界本体的体悟。而世界本体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是非虚非实、即虚即实的存在,只有这样去理解把握意境这一范畴,我们才能将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作一以贯之的理解,才能对中国古代艺术两千年的追求作贯通的把握。D项,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一种“韵外之敛”或“味外之旨”。魏晋时期王弼就提出了“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就是力求突破,追求意的无限性,以有限表现无限,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意境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由于历代艺术家们抓住了自然形象中富有诗意的特征,融情入景,以景传情,使这些自然形象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产生出余意不尽的韵味,使欣赏者能够从有限的艺术形象中领悟到无限的艺术意蕴。在意境中,境是基础,如果没有境,也就没有艺术形象,这样一来,情与意也就无从产生,更无所寄托。在创造意境时,艺术家们都十分注意精心选择自然界富有诗意特征的事物或景物。E项,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这样一个境界,被称为“天趣”“天然”“天真”,以自然的“天”的品格来表示,而“天”的对立而则是“人工”,是“巧”。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如果说绘画书法追求自然打的是“天”的旗号,那么,文学追求自然更多的则是打的“真”的旗号。而这种自然纯真,正是中同古典美学传统十分重视的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