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 / (kg?℃),其含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__________℃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许多城市中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1.0×107kg,水温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砂石吸收(已知砂石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则砂石升高的温度_______2℃。(第2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的比热容4.2×103J/( kg ·℃)]


    8.4×1010;大于

  • 第2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比热容的概念,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再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如何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这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概念入手,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解题思路:(1)由比热容定义可知,质量是2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0.88×103J;(2)质量是2千克的铝块温度升高70℃时吸收的热量就是70×2×0.88×103J。
    接着,教师追问学生:如果以Q吸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能否总结出一个物体吸热的一般公式?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2.放热计算公式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际问题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引导学生思考此题和问题1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问题1是物质升温,求吸收的热量,问题2是物质降温,求放出的热量。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2的解决方法,并根据吸热公式写出物质降温时所放出热量的一般计算公式,并和吸热公式进行比较。
    学生得出结论:



    和吸热公式相比,放热公式是用初始温度减去末温度。
    3.吸放热一般公式
    教师提出问题: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吸热、放热公式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和物质的种类、质量以及温度的变化有关。此时教师顺势指出:如果用



    表示温度变化,那么可不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的多少?
    学生得出结论:物质吸热、放热的公式可以写成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例题:质量为2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吸收的热量是1.88×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老师提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学生总结物质吸热、放热的计算公式。
    作业布置: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表,计算质量均为2kg的砂石和水,都吸收了7.36×104J的热量,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3题:

    热容是在没有相变化或化学反应条件下,将 材料的温度升高1℃所需的能量,单位为J·mol-1·K-1。比热容是将 材料温度升高1℃所需的能量,单位为J·Kg-1·K-1。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

    A.1Kg, 1mol, 热容=原子量×比热容#B.1mol, 1Kg, 热容=原子量×比热容#C.1mol, 1Kg, 比热容=原子量×热容#D.

  • 第4题:

    某品牌快速电热水壶,其铭牌上标有“220V 1500W”。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质量为1.5kg,温度为40℃的水烧开,水需要吸收的热量是 J。若不计热损失,电热水壶正常工作时烧开这壶水的时间是 S。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正确答案:
    13. 3.78×105J;252S

  • 第5题:

    热容是在没有相变化或化学反应条件下,将 材料的温度升高1℃所需的能量,单位为J·mol-1·K-1。比热容是将 材料温度升高1℃所需的能量,单位为J·Kg-1·K-1。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A.1Kg, 1mol, 热容=原子量×比热容#B.1mol, 1Kg, 热容=原子量×比热容#C.1mol, 1Kg, 比热容=原子量×热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