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汉初所奉行的"黄老"思想中"黄"指黄帝,"老"指()。”相关问题
  • 第1题:

    汉初,()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法治

    D道学


    B

  • 第2题: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 A、黄老思想
    • B、法家思想
    • C、儒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具有不同于初期黄老的明显特点,特别是在吸收先秦儒家法律思想方面所表现的若干特点: 一、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二、明具法令,进退循法。
    三、约法省禁,务在安民。
    四、刑不厌轻,罚不患薄。
    到了汉初,经过改造的黄老之学则既强调无为的道,力求“胜”而“反于无为”,又在重视法的作用的同时,反复强调礼或德的功用,在德刑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主张。

  • 第5题:

    汉初黄老思想


    正确答案: 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 第6题:

    简述汉初黄老思想在法律、政治方面的表现。


    正确答案:汉初黄老思想在法律、政治方面的表现是:
    (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计艰难,“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出发,严厉批判了秦朝实行的“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黄老学派主张把“文”和“武”、仁义教化和法律法令结合起来,“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在推行“无为而治”的同时,兼采儒、法各家思想,更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汉初统治者主张“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减轻对人民的压迫。高祖入关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后来制定《九章律》,恢复秦法,但还是比秦法简约。惠帝、吕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特别是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和诽谤妖言令,尤其是废除肉刑,常为后人所称颂。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汉初统治者主张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高租先后须布“以有功劳行田宅”和“复从军吏卒”的法令,把大量田宅赏赐给军卒,免除他们的徭役,鼓励农耕。并规定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又减为“三十两税一”。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汉初黄老思想

    正确答案: 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有: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分析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历史原因。

    正确答案: 黄老思想之所以在西汉初期盛行,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历史原因:
    (1)在政治上,由于秦末以来的连年战乱,汉初刘氏天下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社会大动荡的隐患依然存在。百姓渴望在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政策下,恢复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2)在经济上,由于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乱,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土地大面积荒芜,人口数量较以前大为减少,全国经济萧条、百姓贫困。同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屡屡造成边患,破坏了边疆地区的生产,耗费国家大量开支用于边防。
    (3)在主观意识方面,汉初统治者大都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亲眼目睹过秦帝国的迅速灭亡,深知秦败亡的根本原因。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避免重蹈覆辙,汉初统治者以秦朝败亡为鉴,接受了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主张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各种措施,以期获得长治久安。
    (4)就意识形态的变革而言,儒法两家都讲求“有为”,从法家的“有为”到儒家的“有为”,其中需要一个过度,黄老思想所主张的“无为”则成为这一过度形式。加之,西汉初期的君臣多信奉黄老思想,遂促成了黄老之学的发展。
    (5)汉高祖刘邦的立法,确立了西汉初期法制的基本格局,而高祖以后的几位皇帝都谨守成法,遂使“外道内法”的思想始终得以遵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汉初所奉行的"黄老"思想中"黄"指黄帝,"老"指()。

    正确答案: 老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以()的“法治”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汉初推行黄老“()”,对巩固汉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起到巨大的作用。

    正确答案: 缘法而治,无为而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③"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④"轻徭薄","以粟为赏罚",把法律的作用同发展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倡导"以农为本",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黄老思想在汉初盛行的原因有(  )。
    A

    汉初经济窘迫,政府推行休养政策

    B

    黄老思想能够提高国民经济

    C

    君王的推行

    D

    对秦王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

    E

    出现论一大批杰出的黄老思想学者


    正确答案: D,B
    解析:
    黄老道家思想在西汉初期盛行,这是由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的,战乱之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这也是对秦王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极端政策的反动。此外,这还与汉代初期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大力推动分不开。汉初的统治集团成员大多是从民间崛起的,他们对什么样的统治思想对国家、对民众更加有效,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汉初四代帝王均采取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指导的“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快,粮食充裕,车马成群,社会安定,“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汉初实行黄老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 第13题:

    黄老之学,又称黄老学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的法治为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5题:

    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 1、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法律思想;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的经济政策。

  • 第16题:

    试分析汉初黄老思想盛行的历史原因。


    正确答案:黄老思想之所以在西汉初期盛行,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法制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历史原因:
    (1)在政治上,由于秦末以来的连年战乱,汉初刘氏天下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社会大动荡的隐患依然存在。百姓渴望在统治者无为而治的政策下,恢复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2)在经济上,由于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和长期的战乱,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基础极其薄弱,土地大面积荒芜,人口数量较以前大为减少,全国经济萧条、百姓贫困。同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屡屡造成边患,破坏了边疆地区的生产,耗费国家大量开支用于边防。
    (3)在主观意识方面,汉初统治者大都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亲眼目睹过秦帝国的迅速灭亡,深知秦败亡的根本原因。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避免重蹈覆辙,汉初统治者以秦朝败亡为鉴,接受了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的主张采取了缓和社会矛盾的各种措施,以期获得长治久安。
    (4)就意识形态的变革而言,儒法两家都讲求“有为”,从法家的“有为”到儒家的“有为”,其中需要一个过度,黄老思想所主张的“无为”则成为这一过度形式。加之,西汉初期的君臣多信奉黄老思想,遂促成了黄老之学的发展。
    (5)汉高祖刘邦的立法,确立了西汉初期法制的基本格局,而高祖以后的几位皇帝都谨守成法,遂使“外道内法”的思想始终得以遵行、发展。

  • 第17题: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以传说中的黄帝、老子为祖师而得名。据《汉书•艺文志》介绍,这个学派喜用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阐发老子“我无为,而民自正”的所谓“君人南面之术”。这一学说,正适合汉初经济凋敝,君臣上下要求安定,发展生产,渡过难关的想法。汉初统治者将这种学说运用实践中,收到达了显著成效。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计艰难,“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出发,严历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的《新语》为汉初黄老无为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他认为“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敬谨”。并建议汉高祖实行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汉书•刑法志》颂扬萧何、曹参时说:“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轻徭薄赋”,“平狱缓刑”,移风易俗,以致“政宽人和”,天下“富实”。由此可见,“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在战乱之后,为了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方针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德刑相济的思想。陆贾向高祖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刑兼施,二者相济为用。特别是在秦朝恃武尚力、严刑峻法之后,更应当以德治为本、刑罚为末,即所罚“积礼义”而不“积刑罚”。文帝在位期间,“专务以德化民,”“兴于礼义”,同时也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可见汉初统治者看到了儒家仁义德教的作用,认识到只有运用文武两手的统治方法,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与秦朝的“专任刑罚”相比,无疑要高明一些。汉初统治者主张“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减轻对人们的压迫。刘邦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陆贾劝告高祖:“设刑者不厌轻,行罚者不患薄”。惠帝、吕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特别是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和诽谤妖言令,尤其是命令废除肉刑,常为后人所称颂。
    (3)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陆贾向高祖说:“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惠帝、吕后时期,“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贾谊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文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文帝的大臣晁错认为,以粟为赏可以促进农业的以展,“万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指官府)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予以施行。

  • 第18题:

    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西汉初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 B、儒家思想已经过时
    •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 D、黄老之学宣扬无为思想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汉初,()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A

    儒学

    B

    黄老之学

    C

    法治

    D

    道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汉初黄老思想在法律、政治方面的表现。

    正确答案: 汉初黄老思想在法律、政治方面的表现是:
    (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计艰难,“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出发,严厉批判了秦朝实行的“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黄老学派主张把“文”和“武”、仁义教化和法律法令结合起来,“文武并用”,德刑相济。在推行“无为而治”的同时,兼采儒、法各家思想,更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汉初统治者主张“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减轻对人民的压迫。高祖入关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后来制定《九章律》,恢复秦法,但还是比秦法简约。惠帝、吕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特别是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和诽谤妖言令,尤其是废除肉刑,常为后人所称颂。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汉初统治者主张以农为本,“轻徭薄赋”。高租先后须布“以有功劳行田宅”和“复从军吏卒”的法令,把大量田宅赏赐给军卒,免除他们的徭役,鼓励农耕。并规定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文帝时又减为“三十两税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汉初至文景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A

    黄老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 1、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法律思想;
    3、"罚不患薄",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的经济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汉初黄老学派法律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以传说中的黄帝、老子为祖师而得名。据《汉书•艺文志》介绍,这个学派喜用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阐发老子“我无为,而民自正”的所谓“君人南面之术”。这一学说,正适合汉初经济凋敝,君臣上下要求安定,发展生产,渡过难关的想法。汉初统治者将这种学说运用实践中,收到达了显著成效。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计艰难,“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汉初君臣都从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出发,严历批判了“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的《新语》为汉初黄老无为之治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理论。他认为“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敬谨”。并建议汉高祖实行轻徭、薄赋、缓刑的政策。《汉书•刑法志》颂扬萧何、曹参时说:“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轻徭薄赋”,“平狱缓刑”,移风易俗,以致“政宽人和”,天下“富实”。由此可见,“无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在战乱之后,为了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方针策略。(
    2)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同时,也重视儒家德刑相济的思想。陆贾向高祖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所谓文武并用,也就是德刑兼施,二者相济为用。特别是在秦朝恃武尚力、严刑峻法之后,更应当以德治为本、刑罚为末,即所罚“积礼义”而不“积刑罚”。文帝在位期间,“专务以德化民,”“兴于礼义”,同时也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可见汉初统治者看到了儒家仁义德教的作用,认识到只有运用文武两手的统治方法,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与秦朝的“专任刑罚”相比,无疑要高明一些。汉初统治者主张“罚不患薄”,约法省刑,减轻对人们的压迫。刘邦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陆贾劝告高祖:“设刑者不厌轻,行罚者不患薄”。惠帝、吕后时“除三族罪,妖言令”。特别是文帝,即位后废除连坐收孥法和诽谤妖言令,尤其是命令废除肉刑,常为后人所称颂。
    (3)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陆贾向高祖说:“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惠帝、吕后时期,“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贾谊向文帝建议,“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文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文帝的大臣晁错认为,以粟为赏可以促进农业的以展,“万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指官府)得以拜爵,得以除罪”。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予以施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