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题目

试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1)遗传因素。能力尤其是智力,具有遗传性,父母智力水平高,其孩子很可能智力会相对较高。
    (2)环境与教育的因素。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包括产前环境、早期经验的作用、早期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作用。胎儿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 响。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教育条件中,学校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中则起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自发的,而是依赖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等。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解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4)人格特征的影响。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水平差异。

  • 第2题:

    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或实现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遗传的作用。遗传对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方面,它可以为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能力形成和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环境表现为胎期环境、早期经验、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
    (3)实践活动的影响。各种能力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实践类型、广度、深度,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能力。
    (4)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

  • 第3题:

    试述从遗传和环境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但是上述二者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而是共同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有偏向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分歧。下面以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为例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说明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1)双胞胎研究
    这项实验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完成的。为了克服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难以分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布沙尔和林垦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选用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而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布沙尔和林垦等人选择了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作为被试。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位被试都完成近50小时的测验,其中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并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分开单独施测,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结果发现环境的相似性几乎没有对这些特征的形成产生效应。证明了大多数个体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布沙尔和林垦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认为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更多来自遗传,反之亦然;人的遗传倾向实际上可以塑造周围的环境,因此一些表面上的环境因素实际上仍然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攻击行为的习得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班杜拉认为,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通过观察而学会的,除了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他人的行为而形成,攻击行为也不例外。班杜拉用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验证了他的观点。
    班杜拉实验的被试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其中24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48名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触非攻击性榜样,然后再按男女分组。各组分出一半被试接触同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共有8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被试分配之前在攻击性上进行了匹配。
    实验时,每个被试都单独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实验者在带儿童前往活动室的途中假装遇到成人榜样,并请他过来参加游戏。儿童坐在房间一角的桌前,桌上放置着一些玩具供他(她)玩耍,成人榜样则坐在另一张桌子前,桌上有一套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1.5m高的充气芭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是供成人榜样玩的,然后就离开房间。在攻击情境中,榜样在玩了1分钟拼图游戏后,开始用暴力击打芭比娃娃。对于所有攻击条件下的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了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暴力动作和语言。这样持续近10分钟后,实验者回到房间,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而在非攻击行为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地玩10分钟拼图玩具。儿童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后,那里先让儿童玩一些很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后告诉他(她)这是为别的儿童准备的(制造挫折感),告诉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去玩别的玩具。在这间房间中,摆放着芭比娃娃、木槌以及其他一些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让被试在里面玩20分钟,而主试在单向玻璃后面记录儿童的行为,记录的内容包括儿童模仿榜样攻击动作、语言的内容和次数、用木槌以及用榜样未使用过的语言进行其他攻击行为的内容和次数等。
    实验结果表明,攻击情境组的被试倾向于模仿榜样的攻击行为。而在控制组和无攻击情境组几乎没有发现这些攻击行为。而且,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也表现出更容易受同性别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同性别模仿条件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言语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而且在几乎所有条件下,男孩都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身体攻击。这些结果证明了,即使不给被试任何强化,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研究者得出结论: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可能更容易表现攻击行为。班杜拉的实验证明了特定行为可以在后天的环境中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揭示了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起作用的一种方式。

  • 第4题:

    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个体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同时,身体外貌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子女的人格特征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早期童年经验: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以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成员人格的社会存在。按社会文化的功能和其对社会成员影响力的差异,人们常将社会文化细分为社会主流文化、社会亚文化和社会生态文化三种。三种文化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交互影响并促进人格的发展。

  • 第5题:

    试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1)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
    (2)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3)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