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3分)

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3分)

(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3分)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

(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3分)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分)

 

更多“人们常说,在学校教育中,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减少挫折感。请用所学教育心里学理论分析这一说法合理性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校教育的

    质量就越高。”请用教育理论分析以上说法,并阐述你自己的观点。


    正确答案:
    37.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给学生知识只是教师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
    ③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
    (2)掌握知识越多, 并不代表学生能力越强,更不代表学校的质量越高。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但是, 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方面考量。

  • 第2题:

    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
    请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首先,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看,违背了教育应该由三者进行合力教育的现代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已经阐明学生的发展是由遗传、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学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题中这种现象反应了人们观念中对家庭在学生成长中重要作用的淡薄意识。其次,从“主体教育思想”上看,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围绕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充分地张扬,个人的尊严应该得到充分地尊重。题干中的观念仍然明显带有封建社会的等级教育色彩。再次,从具体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看,这种现象反应了教育中的粗暴,没有在平等和尊重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默许辱骂和体罚,这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

  • 第3题:

    37、与他人比赛并获得成功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个人成就感,合作就做不到这一点。


    36

  • 第4题:

    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智力的发展是教学无法直接掌控的,而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 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评析这一观点。


    正确答案: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违背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第5题:

    请用所学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能够引起国际贸易发生的因素有许多,国际贸易之所以会发生可以说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产品(商品)交换,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