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魔王》之后,王老师安排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选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A.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 B.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C.根据《魔王》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 D.聆听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题目
音乐鉴赏课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魔王》之后,王老师安排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选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

A.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
B.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C.根据《魔王》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
D.聆听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理解多元文化”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A选项学生进行表演唱,符合基本理念中“重视音乐实践”理念;B选项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符合基本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C选项是根据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符合基本理念中的“增强创造意识”理念;而D选项聆听同体裁不同地区、不同题材的作品,符合基本理念中。理解多元文化”理念。A、B、C选项体现的基本理念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D。
更多“音乐鉴赏课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魔王》之后,王老师安排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选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相关问题
  •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 第2题:

    请根据上题对《梦幻曲》的分析,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
    ? 教学环节。
    ? 要求: ?
    ?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梦幻曲》,同学们能喜爱这首乐曲,对了解曲作者
    舒曼创作乐曲的意图产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曲作者舒曼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欲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辨、看、说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享受和表现音乐那如诗如梦的浪漫意境,初步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主题重复而又带有细微变化的反复出现)。
    ③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初步掌握结构与旋律特点。
    (2)教学环节
    ①新课导人
    初听完整感受:老师问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答(各抒己见),PPT-梦幻曲。
    ②教授新课
    再次聆听,找到乐段的分界点(同学们划分,老师总结)并分别对划分出的A段、B段以及
    A’段进行各自的分析。
    ③拓展综合
    A.尝试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画出A段的旋律线。
    B.体会B段情绪与色彩上的改变(灰暗、低沉、纠结、明亮)。
    C.找出A’段与B段,A’段与A段的异同点(此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定位等方式)。
    D.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④课堂小结

  • 第3题: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京剧大师梅兰芳》中,学生欣赏完规定唱段后,教师为学生讲解京剧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梅兰芳先生在国家动荡之时不为日本人演出而“蓄须明志”的故事,感染和鼓舞学生。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哪条课程基本理念()


    A.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B.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C.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D.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教师通过音乐史知识的补充和名人轶事的讲述,使学生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符合D选项的内容。选项A是侧重强调音乐的美感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选项B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创新意识,选项C是指通过音乐的高低、强弱等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情绪,同时关注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选项D则是要求学生热爱和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因此正确答案为D。

  • 第4题:

    学生在学习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和《扎红头绳》课之后,接下来的环节,哪一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增强创造意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A.学生进行表演唱

    B.学生来表演歌剧《北风吹》选段

    C.根据特色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

    D.自主查阅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答案:C
    解析: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A选项中学生进行表演唱,属于“重视音乐实践”部分;B选项学生表演歌剧《北风吹》选段,属于“重视音乐实践”部分;C选项根据特色旋律进行歌词的创编,属于“增强创造意识”;D选项自主查阅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属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兴趣爱好”。因此正确答案为C。

  •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 第7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

    • A、学习音乐
    • B、审美能力
    • C、演奏能力
    • D、合作意识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评价目标多元化: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评价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仅仅以落实双基为目标,现在地理学习评价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评价。评价手段多样化:地理学习的评价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适用于评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则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评价机制过程性: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地理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地理学习评价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 第9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这也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这属于()的内容。

    • A、歌唱
    • B、音乐鉴赏
    • C、音乐与戏剧表演
    • D、音乐与舞蹈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问答题
    案例:新上岗的音乐教师张老师,在“音乐鉴赏”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1)上课之前安排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2)采用情境教学,引入新课;(3)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游戏环节;(4)教师对准备的课件做了精彩的解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积极活跃。你对张老师课堂环节的安排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张老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新知识的做法是可取的,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发现问题。但其教学环节也存在着问题:(1)很显然,该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心智水平、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缺乏正确的把握。高中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让学生以大量的游戏形式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而使得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偏低于学生的年龄水平,所以也不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也会因为大量的游戏环节导致课程结构的改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少了,不符合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2)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在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完《小二黑结婚》的选段后,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
    A

    欣赏《小二黑结婚》中的其他选段

    B

    对比欣赏外国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选段

    C

    对歌曲中的主题旋律进行创编

    D

    合作表演《小二黑结婚》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拉丁美洲音乐(《告别》《小伙伴》《美丽的小天使》)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
    【参考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感受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知识;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用比较的方法记住主题;合作训练学会探戈舞步。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是三种音乐(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合,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探戈乐曲《小伙伴》,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是一段什么舞蹈,它起源于什么地方?(拉丁舞)拉丁舞以它自由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个性征服了全世界。拉丁美洲除了有动感十足的舞蹈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拉美音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1.学生把自主探究的有关拉丁美洲知识概况的作业课件向大家做展示汇报。
    介绍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地理位置和语言特点、拉丁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
    2.教师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二是欧洲音乐文化。随着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黑人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3.介绍秘鲁排箫。
    播放《告别》片段,教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对比上一节课介绍的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学生回答)
    归纳: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秘鲁排箫音色较为深沉粗犷,音色空灵,听起来很原始。
    4.听赏《美丽的小天使》。
    (1)完整欣赏歌曲并思考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西班牙语)
    ②体验作品表达的音乐情绪。(爱情题材体现欢快、缠绵、优美动人的情绪,同时旋律的下行也表现了淡淡的忧愁)
    ③观察乐谱,用的是几声音阶?(七声音阶)
    (2)熟悉主旋律,掌握切分音。
    教师对比教唱有切分音和没有切分音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感,从而记住主旋律。
    (3)学生跟着音响哼唱歌曲,总结演唱的特点。
    哼唱片段,发现原唱没有按乐谱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很随意、自由,这就充分体现了欧洲音乐和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5.听赏《小伙伴》。
    (1)完整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①找出乐曲的基本节奏型。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就是主题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教师弹奏主题.学生拍打节奏。
    ②音乐主题极具特色,表现在哪?(旋律中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级进并存)教师弹奏有半音和没有半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住特色主题。
    ③作品主要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中有激越和平稳情绪并存、急切紧张与持重并存,体现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过程)
    (2)介绍为探戈乐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六角手风琴。(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六角手风琴音色,让学生辨别.再出示介绍六角手风琴构造的图片)
    (3)播放一段探戈舞,让学生观察非洲黑人音乐的舞步和节奏。(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特别是不断加入切分节奏,使音乐产生充满活力的律动。我们常听的“拉丁节奏”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受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的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节奏。
    三、巩固与提高
    做切分节奏训练并模仿探戈舞步。教师选择几条切分节奏让学生训练,再请一位学生模仿示范,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一对有舞蹈基础的男女同学上台模仿探戈舞步,本组其他成员为他们打节奏。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合作表现最突出。最后再穿插赵丽蓉学探戈的小品片段供大家娱乐欣赏,说明探戈深受观众喜爱。
    四、小结与作业
    拉丁美洲音乐主要由上面所讲的三种因素融合而成。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音乐”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既能开阔我们的音乐视野,又能丰富我们的音乐内涵。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拉丁美洲音乐?请大家课下搜集你喜欢的拉丁美洲音乐的音响资料供大家欣赏。

  • 第14题:

    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哪一个模块的内容( )


    A.歌唱模块

    B.音乐与舞蹈模块

    C.创作模块

    D.音乐鉴赏模块

    答案:A
    解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中歌唱模块建议要举办各类演唱会、音乐会。

  • 第1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 第16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 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聆听《魔王》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 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 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 第17题:

    “吴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自由命
    题,然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写作音乐片段,并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上述教学行为体现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
    A.理解多元文化 B.面向全体学生
    C.重视音乐实践 D.弘扬民族音乐


    答案:C
    解析:
    “用模进手法写作音乐片段”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重视音 乐实践。

  • 第18题: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地理课程十分适合于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方法教学,地理教学计算机化与网络化能够产生许多积极作用。

  • 第1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欣赏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聆听《魔王》《鳟鱼》,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知识与技能】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熟悉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聆听歌曲、探究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如何体现。教学难点: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歌,(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什么歌曲?(摇篮曲)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梦幻、甜美)这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学生回答(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我在课前引导)。上一节课的作业让学生分组搜集舒伯特的相关资料,在这里请学生们讨论、分享一下舒伯特的生平、艺术作品及艺术成就,我来归纳。小结: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自幼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就显示出他音乐创作的特殊才能。他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及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等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二)新课教授1.欣赏(1)《魔王》①提问与思考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B.反映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C.用什么乐器伴奏?(钢琴)②聆听《魔王》听前提问:舒伯特是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讨论小结(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2)《鳟鱼》①聆听中文版《鳟鱼》A.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音乐开始,鳟鱼欢快游着,后来音乐紧张表现鳟鱼遇到危险--绝望)B.同学们说说作品包含了哪些寓意呢?(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词作者舒巴尔特写了很多抒情诗,由于政治原因被关进监狱,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的心情,浑水摸鱼渔夫--统治者,受骗的小鱼--群众,舒伯特看到后深有感触便写成了这首歌)②聆听《鳟鱼》,边听唱边打拍子(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③请学生试唱第一段歌谱;来感受、体会这一段音乐(教唱两遍),多媒体播放图片,这就是鳟鱼,我来弹奏,大家用“啦”唱出来,接下来我们一起唱歌词……我们怎样才能唱出鳟鱼活泼欢快的音乐形象呢?(速度稍快、跳跃性)再一起演唱一遍。教师小节:舒伯特以内容为中心,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歌词: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曲。伴奏: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演唱水平:对演唱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目的: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而作的。(四)扩展环节: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摇篮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长江之歌》《草原之夜》《北京颂歌》《江河万古流》《送别》(李叔同)等。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地听了。(五)小结舒伯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但他的作品并不是盲目地屈从于诗歌,而是赋予了诗歌新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新的生命力,下课后我们可以再去欣赏一些国外的艺术歌曲。(六)作业:课后收集中外艺术歌曲。(七)教学反思(略)

  • 第20题:

    案例:新上岗的音乐教师张老师,在“音乐鉴赏”模块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1)上课之前安排学生预先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2)采用情境教学,引入新课;(3)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游戏环节;(4)教师对准备的课件做了精彩的解说。张老师的这节课名曰“寓教于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不积极活跃。你对张老师课堂环节的安排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张老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新知识的做法是可取的,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发现问题。但其教学环节也存在着问题:(1)很显然,该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心智水平、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缺乏正确的把握。高中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让学生以大量的游戏形式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学生因为年龄特点而使得他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偏低于学生的年龄水平,所以也不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也会因为大量的游戏环节导致课程结构的改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少了,不符合高中音乐教学的特点。(2)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 第21题:

    问答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点。(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 评价目标多元化: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评价的认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仅仅以落实双基为目标,现在地理学习评价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评价。评价手段多样化:地理学习的评价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适用于评价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则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所以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评价机制过程性: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地理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地理学习评价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
    A

    学习音乐

    B

    审美能力

    C

    演奏能力

    D

    合作意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感受与鉴赏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