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自由命题,然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写音乐片段,并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上述教学行为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A.理解多元文化 B.面向全体学生 C.重视音乐实践 D.弘扬民族音乐

题目
“吴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自由命题,然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写音乐片段,并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上述教学行为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


A.理解多元文化
B.面向全体学生
C.重视音乐实践
D.弘扬民族音乐

相似考题
更多““吴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自由命题,然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写音乐片段,并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上述教学行为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清流》

    【教学对象】选修“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lu"进行两声部合唱。

    3.歌曲分析

    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

    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

    4.老师写作示范

    (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

    (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

    5.学生尝试写作

    (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

    (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

    (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

    三、小结


    答案:
    解析:
    课例点评题是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使用的题型。通过呈现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评论,回答相关问题。

  • 第2题:

    “老师在‘创作’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并分析其‘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然后用该手法写作旋律”,该教学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并分析歌曲的旋律发展手法,得出:“鱼咬尾”的手法,并用这种“鱼咬尾”来进行写作,属于运用模仿歌曲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 第3题: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清流》
    【教学对象】选修 “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用支声复调改写二声部歌曲《清流》
    【主要目标】
    学习支声复调,能够模仿范例改写一个乐句。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合唱曲《清流》,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视唱歌曲低声部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高声部旋律后,分组用 “lu”进行两声部合唱。
    3.歌曲分析
    师问:低声部旋律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在音程和节奏上与高声部有什么关系
    生答:旋律的线条起伏比较平缓。很多音程关系都是三度和四度,有的音一样,前四句的节奏也完全一样 ……
    4.老师写作示范
    (1)老师讲解支声复调的写作手法;
    (2)老师先示范改写结束句的低声部旋律,然后让学生视唱,再用“lu”与高声部合唱。

    5.学生尝试写作
    (1)学生运用支声复调的手法,改写低声部旋律。
    (2)选出刘红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师:许多同学都写得较好,但老师更欣赏刘红同学写的旋律,主要有几点值得赞赏 ……结尾的三个音,比老师写的更有特色。
    (3)学生练唱刘红同学的低音部旋律,并与高声部合唱。
    三、小结
    (后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上从视唱、模唱、欣赏、创编等设计活动丰富多样。
    (2)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在上述课例中,教师通过讲解知识点,并让学生们独立进行旋律的创作,突出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在课例的最后,教师点评了同学们的创编作品,并突出表扬一位同学的创编内容,肯定了全体,同时又针对某一同学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5)从教案展示出来的部分来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要求太高。 “视唱”“三度、四度关系”“节奏相同”“复调手法创作”这些内容很专业,教师预设普通高中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是“备学生”的失误。
    该课例的一系列活动体现了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意识,时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不断丰富教学环节和内容,同时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 第5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 第6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演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乐器合奏《雪绒花》(片段)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2)写出谱例中每件乐器的名称。
    (3)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雪绒花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雪绒花》这一作品蕴含的爱国情感,并通过器乐合奏增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音乐之美,并在合奏中加强与别人的合作,学会团结。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雪绒花》这一歌曲的曲谱视唱,能够熟悉《雪绒花》旋律,能够用各自掌握的乐器熟练演奏乐曲并达到合奏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视唱曲谱并进行熟练演奏,并能合奏。
    (2)乐器名称
    根据给出曲谱,高声第一、第二旋律乐器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旋律乐器为中提琴,第四旋律乐器为大提琴,第五旋律为打击乐器,鉴于旋律中有多次颤音出现,故选择铃鼓。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音乐之声》吗
    教师通过对《音乐之声》的故事讲解,引出本课内容《雪绒花》。
    【新课教学】
    1.欣赏电影两次出现的插曲《雪绒花》
    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
    2.欣赏器乐合奏《雪绒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变化是怎样的
    3.分组学唱《雪绒花》曲谱
    (1)分组自行视唱曲谱,老师巡回指导。
    (2)小组轮流演唱各自对应曲谱,打击组敲击桌子。
    (3)老师指挥,各小组伴着统一节奏共同演唱,体会和声效果。
    4.器乐练习
    (1)用钢琴调整各乐器音高。
    (2)基本音阶练习。老师弹琴,弦乐吹管熟练指法,打击组按照给定节奏打节奏。
    (3)分组进行各组器乐的旋律练习。
    5.器乐合奏
    各声部在老师指挥下进行慢速演奏。
    6.纠错
    对于各组乐器的强弱、错音、节奏错误进行指出并反复练习。
    7.再次完整合奏,老师加人钢琴
    8.情感激发
    师:音乐是为了表现情感.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9.带感情完整演奏全曲
    【拓展】
    欣赏雅尼的器乐合奏《夜莺》。
    【课堂小结】
    合奏的境界博大精深,但也是一件件乐器组合起来的,我们只要好好练习,以后一定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课下大家去搜集一首器乐合奏曲,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 第7题:

    案例:
    高中的一节音乐鉴赏课,内容是《马太受难曲》。上课开始,老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及十二平均律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多数时间用来讲授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等。以上构成了这节课讨论的主要议题。最后,学生欣赏一遍《马太受难曲》后结束课程。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本案例虽然以《马太受难曲》的内容为教学内容,但忽略了音乐本体,夸大了与乐曲相关的文化比例,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学科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识,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课。
    (2)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相关文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

  •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 第9题:

    “吴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旋律模进的发展手法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自由命
    题,然后运用模进的手法写作音乐片段,并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上述教学行为体现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
    A.理解多元文化 B.面向全体学生
    C.重视音乐实践 D.弘扬民族音乐


    答案:C
    解析:
    “用模进手法写作音乐片段”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重视音 乐实践。

  • 第10题:


    的发展手法是(  )。

    A.严格模进
    B.自由模进
    C.反向模进
    D.倒影模进

    答案:B
    解析:
    从旋律中可以看出音高发生了变化,节奏未发生变化。而A选项严格模进指的是把模进的原型原封不动地在另一个高度上重复,只是音高不同,音程关系和节奏完全一致;B选项自由模进指的是当旋律移位模进以后,与原型在音程关系和节奏安排上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幅度一般不大,在保持总的节奏与旋律线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音程关系不受严格约束;C选项反向模进指的是把旋律颠倒;D选项倒影模进指的是把一个音作为中轴线,从而把音高进行变化。因此正确答案为B。

  • 第11题:

    案例: 教师在上音乐鉴赏课《丝竹相和》的过程中,不仅带来了一些乐器并且与学生一起仔细分析、讨论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产生过程,以及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曲牌等;而且教师又分享了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一些区别等;继而让学生观看了《中花六板》《娱乐升平》片段,接着介绍了这两个乐曲的旋律特点和演奏的心得体会。在45分钟时间里学生只听了一遍老师演奏和演奏片段,下课铃就响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乐器和产生过程和曲牌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音乐教学鉴赏内容成了点缀和陪衬。具体来说,该课表现为活动的展示和延伸占据音乐学习的时间过多,喧宾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综合活动中没有使用音乐,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围绕音乐的要素,课堂活动因此也就没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是在非音乐内容方面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学科特征作为其存在的支撑点。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和音乐表现形式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显然,教师在这节课中完全忽略了这些。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 在音乐鉴赏课《音乐与人生》上,教师安排了“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的教学环节,前后左右的学生立刻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学进行,又似乎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然后随意地在各组间巡逻了一遍,既没有参与、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探索,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活动。不到两分钟,教师打断了学生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此时茫然、失望的神情留在了学生的脸上。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问题案例。合作学习要注重教学实效,避免形式化和走过场,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保证,不要学生分组讨论才开始,多数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不应在意合作过程花去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保证了学生参与、探究、交流、辩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表现音乐的方式,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学生的讨论,由老师或个别优秀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强得多。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时间,如果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把握合作学习的“度”,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走向,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面谱例中,音乐动机的发展手法是()。



    A.重复

    B.模进

    C.模仿

    D.对比

    答案:B
    解析:
    该作品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二度模进。

  • 第14题:

    某中学的一节音乐鉴赏课,内容是管弦乐曲《1812序曲》。上课开始,老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1812年俄法战争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于是,1812年俄法战争的经过、拿破仑与库图佐夫各自的战略部署、库图佐夫与拿破仑胜败的原因、这次俄法战争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等,均成了这节课讨论的主要议题。最后,学生欣赏一遍《1812序曲》后结束本课。
    ?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简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
    解析:
    关文
    化比例,淡化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本学科教学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学科以外的文化知
    识,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曲解了“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等课程基本理
    念。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为的是学生
    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而不是本末倒置,无限度地外延与拓展,将音乐课上成历史课。
    (2)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正确地处理音乐知
    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提倡拓展相关文
    化,但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音乐本体的教学上,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
    化认知的基础。

  • 第15题: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开始的旋律运用了( )的旋律发展手法。

    A.模进
    B.倒影
    C.节奏重复
    D.自由延伸

    答案:B
    解析:
    A选项:模仿进行,就是把主题的某一小片段,在不同高度上重复。
    B选项:反向模进,也称倒影模进,是指模仿部分与原型的旋律进行大致相反。
    C选项:节奏重复这种手法是只重复原有歌曲主题旋律的节奏,将音调加以改变。其结果是由于音调的改变,使音乐获得了发展,又由于节奏不变,而使音乐保持了一定的统一和贯通。
    D选项:是“非对称性”的发展手法。非对称性的主要特征在于后句在音调上,尤其在节奏上或多或少离开了前句的影响,并引起结构的延伸。
    故正确答案是B。

  • 第16题:

    案例:
    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一个男生说。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
    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 “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 第1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题名称】《音乐主题的写作》
    【教学对象】高二选修 “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创作一段音乐主题
    【主要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两段音乐主题,学会音乐主题的写作。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欣赏《马赛曲》和《懂你》两首作品的A段主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聆听:
    A.歌词内容 B.旋律特点 C.节奏特点D.节拍特点 E.结构特点
    (2)通过讨论、分析乐谱,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②师生交流后,教师提炼并总结两种体裁的音乐主题特点。
    ③老师选取其中的一种体裁进行主题创作示范。
    (3)音乐主题写作 ——布置写作任务(以下任务三选一)
    ①学生从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中任选一种创作音乐主题,注意乐句中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手法。
    ②教师给一段词,根据歌词意境创作音乐主题。
    ③自由创作一段表现某个场景或情绪的音乐主题。
    (4)作品展示
    ①请两位学生演唱或演奏其创作的音乐主题,其他同学聆听、讨论、评价。
    ②老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再次提醒学生主题创作要从歌词内容、旋律、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
    ③老师选取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示范修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再次修改作
    品,待下一节课展示分享。
    3.小结(略)


    答案:
    解析: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节拍特点、结构特点多次聆听,后来通过讨论分析,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等,足以说明进行曲与抒情歌曲所表现的不同的美感。
    (2)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布置写作任务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创作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活动中还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3)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只是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积极实用的评价建议,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 第1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 并说明理由(8 分)。
    【课题名称】《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 选修“音乐与舞蹈” 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 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 学习《春江花月夜》 的基本舞蹈动作, 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老师示范与讲解:
    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片段;
    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 学生模仿;
    示范和讲解舞蹈动作, 学生模仿。
    2. 学生练习与表演:
    学生练习, 老师指导, 及时纠错;
    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
    三、 小结
    (后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在展开阶段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上述课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闪光点:
    ①从整体上来看,此课例中的教学行为层层深入,并且在次序安排上是由浅入深、较为合理的。②老师示范与讲解这部分,从老师表演自创片段、示范讲解,到学生模仿来看,体现了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
    ③学生练习与表演这部分,从学生练习到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观念。
    ④从以上课例展示来看,总体的教学框架很清晰,是展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闪光点。
    (2)与此同时,课例中的展开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缺少初步感知环节。在展开阶段一开始,应该先听一下这首作品,并且询问学生听完之后的感受,简单讲解古典舞的特点,让学生对古典舞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②在老师示范与讲解部分不够细致。“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应该是老师示范相应的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去学习,并且以多种形式来进行实践;再次老师应该把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去学习;最后进行连贯练习,学生模仿。
    ③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展开阶段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 第1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题名称】《中国古典舞》

    【教学对象】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学跳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主要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基本舞蹈动作,加深对中华典雅风格的感受和体验。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示范与讲解:

    表演自创的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片段;

    示范和讲解男女古典舞手形和手位,学生模仿;

    示范和讲解舞蹈动作,学生模仿。

    2.学生练习与表演:

    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及时纠错;老师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

    三、小结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高中选修模块——“音乐与舞蹈”教学过程中展开阶段的分析。《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分析此题时,首先要看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是否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但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分析教学过程的展开阶段时,还应注意课例中是否将音乐、舞蹈的学习有机结合。

  • 第20题:

    在“创作”模块教学中,徐老师安排上半学期全班学生学习和声、曲式与作品技法,然后进行期中考核。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带领班上成绩较好的学生利用周末到郊区采风,搜集本地民歌与戏曲素材,最后指导这部分学生进行作曲实践;对于其他考核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安排在下半学期只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问题: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徐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1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音乐教学活动以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包括:(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 第21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某老师在一堂音乐鉴赏课上讲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聆听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好听、听不懂,于是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许多关于贝多芬的生平趣事和人物事迹等,学生听得很感兴趣。最后老师播放了一遍《命运交响曲》结束了本节课。
    问题:请你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答案:
    解析:
    (1)这是一个问题案例。(2)该案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堂鉴赏课,该老师分配在音乐鉴赏的时问过少,而是给同学们讲述贝多芬的生平事迹,没有遵循“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整堂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只是一味地灌输和讲解,违背了课程理念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理念。虽然这是个问题案例,但是在案例中也有可取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注意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采取了解决办法.该教师遵循了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并且教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遵循了课程理念中的“培养兴趣爱好”。
    (3)该老师在抓住学生兴趣的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合理分配时间,并在课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实践,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第22题:

    案例: 在《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根据《荒山之夜》这部交响音画所描绘的场景选用先听《聊斋》的片头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谈感受,再分析音乐特点,以此类推到《荒山之夜》的开头音乐。教师提问:“音乐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让学生带着疑问复听音乐。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正确答案: 由于《荒山之夜》这部交响音画所描绘的主体形象是黑暗之夜、荒山之中、群魔乱舞的场景,开头音乐是一连串快速的三连音,音色颤抖,声音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听上去让人不寒而栗,犹如鬼魂魅影时隐时现。在这个案例的开头,教师的导人选用了《聊斋》的片头音乐,二者的音乐特点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对于《聊斋》片头音乐学生是耳熟能详。这个导人起点低,并且易于实践。让学生谈感受,再分析音乐特点,把鉴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符合我们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然后类推到《荒山之夜》的开头音乐,先听赏,后分析,学生们一下子恍然大悟。初步的音乐感受有了,教师提问:“音乐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带着疑问复听音乐,从音乐要素着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音乐的理解。这种做法可以使课堂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起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 第23题:

    单选题
    黄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了起承转合的发展结构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运用起承转合的手法,自由写作音乐片段。上述教学行为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哪个基本理念?(  )
    A

    弘扬民族音乐

    B

    重视音乐实践

    C

    面向全体学生

    D

    理解多元文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