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

题目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考题
更多“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编写一篇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依据内容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扮演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段,再现历史情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杀敌、顽强反对外来侵略的教学,号召学生向英雄学习,树立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人生观。
      (2)通过帝国、主义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无能的清政府,再次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及《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清政府在当时海军实力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为何战败;《马关条约》产生的影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比较法和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多媒体辅助课件
      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和装备(“双联主炮”和旗舰“松岛号,,)、《黄海大战》的片段、《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黄海激战》图、人物像《邓世昌》《致远号》《日军屠杀旅顺居民》、“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找阅读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资料,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尤其是“黄海大战”)和结果;清朝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等。
      2.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用口诀归纳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结合当今热点,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等。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日本当时先进的军用武器,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2.教学导语
      设问:同学们,当今的中日关系如何呢?
      教师切入屏幕,显示课件:2011年l2月25—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呼吁增加政治互信、扩大交流合作。
      那么,一百多年前的中日关系又如何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了解当时的中日关系。
      (三)教学结构
      1.发生的原因;
      2.爆发;
      3.重要战役;
      4.结果;
      5.《马关条约》。
      (四)师生互动
      1.发生的原因
      思考: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点援:简要从日本、朝鲜、清朝三国分析战争的背景,并归纳出战争发生的原因。
      日本明治雏新后,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朝鲜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契机(直接原因)。
      2.爆发
      提问: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称之为甲午中日战争?
      3.重要战役
      (1)了解战争的简要经过
      教学策略:先总(简要经过)后分(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溃败)。
      在屏幕上打开《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2)着重学习重要战役——“黄海大战”
      放映“黄海大战”的片段,着重观看邓世昌率领士兵英勇抗敌的感人场面。
      请个别学生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并由学生简要评价。
      提问:邓世昌有哪些高贵品质?
      (3)旅顺大屠杀
      承接上文:黄海大战后,日军轻易侵入辽东半岛,出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场大屠杀发生在哪里?
      在屏幕上打开《习军屠杀旅顺居民》图片。
      (4)威海卫溃败
      设问:接着,日军又夹击威海卫,我军战况如何?
      4.结果
      提问:本次战争的结果如何?清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过渡语:面对日军的节节进逼,清政府加紧求和,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奈约》。
      5.《马关条约》
      指名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双方的代表。
      要求学生阅读文中相关的资料,完成下列任务:
      邻座讨论:尝试用口诀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口诀:割三地;赔二亿;允设厂;开四口。
      邻座讨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进一步细化《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探究下列问题:
      “割三地”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点拨并屏幕显示:台湾是中国的宝岛,是大陆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长达50年之久,不仅掠夺了资源,而且把台湾作为侵略中国大陆的基地。“赔二亿”又有什么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并屏幕显示:
      “赔二亿”与前两个条约相比,赔款数额剧增,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中85%作为日本军费,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发展;清政府除了大肆搜刮民众外,还要大借外债,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
      “允设厂”带来了哪些危害?
      启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签订条约?
      剖析并屏幕显示: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中日战争后则相反;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但没有条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后则有了条约依据,表现为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日本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原料,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归纳并屏幕显示:
      “开四口”又产生了哪些危害?
      诱导:采用“三约”复合图表进行比较。
      剖析:《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都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北京条约》开设汉口、南京、天津等共十一处(《天津条约》开十口,《北京条约》增设天津一处,中英、中法《北京奈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北京条约》共开十一口),已经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北沿海,开埠天津,北京的大门被打开;《马关条约》开四口,说明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沦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
      综述并屏幕显示:
      经济侵略的路线:江南沿海一长江中下游、江北沿海一长江上游
      简言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沿海逐步伸向中国内地,范围不断扩展。小结: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哪些进一步的危害?
      (五)教学总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第2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

    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B

  • 第4题:

    1915年12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第一次护法运动
    • D、第二次护法战争

    正确答案:B

  • 第5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护法战争
    • D、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护国战争的揭幕者是()。

    • A、梁启超
    • B、孙中山
    • C、黄兴
    • D、蔡锷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以护国战争为转折,孙中山的军事战略转变为联合军阀打军阀。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单选题
    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

    黄兴 

    B

    段祺瑞 

    C

    蔡锷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战争

    D

    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
    A

    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护国战争

    D

    护法战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的领导人是()
    A

    黄兴

    B

    段祺瑞

    C

    蔡锷

    D

    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以护国战争为转折,孙中山的军事战略转变为联合军阀打军阀。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初中历史《楚汉战争》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虞姬的《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教师介绍《和项王歌》,顺势提出问题:这首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会出现“四面楚歌”的情境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提出问题:公元前207年爆发了哪场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楚汉争霸的过程
    过渡:秦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碰撞出怎样激烈的火花呢?
    1.鸿门宴
    教师播放有关楚汉战争的纪录片片段,提出问题:刘邦入关后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继续提问:面对这种情形,项羽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项羽令黥布破关而入,直至与刘邦驻军的霸上相距40里。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教师邀请课前经过数次排演的历史小演员上前为大家呈现“鸿门宴”历史话剧。提问:这个历史剧隐藏一个八字成语,请大家大胆猜测是什么。请在观看完告诉老师答案。
    学生观看完“话剧”后,答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老师继续追问,在鸿门宴中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暗流涌动的刺杀与反刺杀非常非常精彩。那你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角有什么看法?更欣赏哪个主角呢?在引导同学们的各种回答后,会得到项羽相对刘邦,太优柔寡断,而刘邦则反应迅速,讲求实用。
    2.楚汉争霸
    教师讲授: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在这两年中刘邦做了哪些准备反攻的准备呢?
    学生回答: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稳固的后方。
    教师讲授: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3.汉的建立
    (1)亥下之战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四面楚歌”相关视频,进行讲解亥下之战的过程。最终在公元前202年项羽乌江自刎,至此,历时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2)汉的建立
    教师提问:汉建立的时间是?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政权。
    (三)汉胜利的原因
    教师展示“关中的富庶的景象图片”和“张良、萧何出谋划策”的史料,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刘邦最后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刘邦善用人才,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得到了众人的辅佐。同时刘邦有富饶的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
    学生回答后,同时教师补充:刘邦进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找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描写段落,再次楚汉双方在饭桌上剑拔弩张的较量。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秦朝灭亡的过程?
    【参考答案】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了“张楚”政权,但最终失败。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2.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答案】
    德育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历史课堂是主阵地。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历史教师可以这样做:
    第一,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激励学生牢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勇挑社会重担的、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比如红军长征、红军的草鞋等。
    第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更是一种民族责任。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比如,可以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状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感到了自己肩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 第14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让子弹飞》里姜文饰演的松坡将军在历史上曾参与过哪场战争?()

    • A、抗日战争
    • B、护国战争
    • C、解放战争
    • D、抗美援朝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 A、“二次革命”
    • B、护国战争
    • C、护法战争
    • D、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事件是()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 B、护国战争的爆发
    •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孙中山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判断题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之后孙中山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让子弹飞》里姜文饰演的松坡将军在历史上曾参与过哪场战争?()
    A

    抗日战争

    B

    护国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美援朝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战争

    D

    北伐战争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护国战争的揭幕者是()。
    A

    梁启超

    B

    孙中山

    C

    黄兴

    D

    蔡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国近代军事理论全面变革时期是指()。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C

    甲午战争失败后

    D

    护国战争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