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相关问题
  • 第1题:

    乾隆皇帝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为在家人,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正确答案: 作为在家人,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因为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一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
    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

  • 第2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 第3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

  • 第4题:

    拈花微笑


    正确答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 第5题:

    怎样重新认识旗动还是风动公案的意义?


    正确答案: 风在动,旗子在动,你的心也在动。如果你的心没有动,你的当下没办法跟它接触,你就不会感受到它在动。所以你能感受到有风动,旗子也动,这是客观的客体在动,主观的你本身这个主体一样在动,你的心里在动,才能当下看到旗与风在动。

  • 第6题:

    单选题
    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立了什么样的说法方式()
    A

    禅宗公案,佛教故事

    B

    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C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D

    语语机锋,步步莲花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判断题
    “拈花微笑”是关于天主教的典故。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会猛厉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诚的信心依止上师,获得教言后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正确答案: 中国京剧院1964年首演的11场京剧《红灯记》,是“十七年”戏曲现代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剧表现地下党员、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异姓三代为把一份密电码送交北山游击队,在叛徒出卖的紧张情势下与日寇周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故事。
    《红灯记》创造性地调动了京剧艺术表现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对运用京剧特色和表现现代生活的矛盾解决得比较恰当”。作品保留了原故事的精彩内核、场次的大致结构和人物形象基调,而充分调动京剧作为成熟剧种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手段,发挥京剧唱、念、做、打诸多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力,用以表现革命英雄壮怀激烈、高大英勇的崇高形象,客观上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戏曲表现现代主题的矛盾。经过这样创造性的艺术程式的精心组合,全剧呈现出紧张激烈、激情高昂的情感氛围,大大提升了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效果。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段落是“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以“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这样炸雷般的诉说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然后是作为该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然后又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使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最高潮。这种“组合拳”式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京剧艺术的感染力,挖掘了京剧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丰富了京剧艺术的手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嗔心及其引发的罪业,都是因缘而生?请用教证、理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俱舍论》中说,不悦意的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具足这三种因缘时,自然而然会生嗔恨心。如果因缘不具足,怎么挤也挤不出来。
    2)理证:不悦意对境、非理作意、相续中的习气未断这三种因缘具足(有法),一定会引发嗔恨心(立宗),因为因缘具足,果定会无障碍产生(因),如同水、肥、阳光聚合时种子必定发芽(比喻)。
    举个例子,我们看见一个人而生气,这个事件中先有生气的对境存在;然后以眼耳色根见闻感受到;再产生分别心念,由不满而生嗔恨等。这个嗔恨心到底由谁主动生起呢?外境、眼耳诸根自然是无法生起嗔恨,那么是不是意根呢?也不是,如果意根能独立自主地生嗔,那在外境、色根不具时,为何不生嗔恨呢?那是不是三个因缘聚在一起,经过一场会议商量去制造嗔恨心呢?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如冷热空气不均而产生风,这根本不是哪一个因缘主动、有意去制造。所以嗔心是依缘而起,并没有一个有意的操纵者。
    3)公案:安士高法师的三世经历(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拈花微笑的真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在灵鹫山上面(灵鹫山讲的是法界,大自然界)佛陀处处在法界里面跟你拈花微笑,因此要去看到无常,看到无我,看到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何谓拈花微笑,你真正看到法界处处都在微笑,要能看到佛陀在跟我们拈花微笑。当你真正看到在大自然中会会心微笑的时候,你就会处处见法,你就不会去海中凿河,不会再去颠倒梦想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举例说明,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这些公案对你有何触动?


    正确答案: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没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

  • 第14题:

    拈花微笑的真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佛陀在灵鹫山上面(灵鹫山讲的是法界,大自然界)佛陀处处在法界里面跟你拈花微笑,因此要去看到无常,看到无我,看到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何谓拈花微笑,你真正看到法界处处都在微笑,要能看到佛陀在跟我们拈花微笑。当你真正看到在大自然中会会心微笑的时候,你就会处处见法,你就不会去海中凿河,不会再去颠倒梦想了。

  • 第15题:

    《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正确答案: 中国京剧院1964年首演的11场京剧《红灯记》,是“十七年”戏曲现代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剧表现地下党员、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异姓三代为把一份密电码送交北山游击队,在叛徒出卖的紧张情势下与日寇周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故事。
    《红灯记》创造性地调动了京剧艺术表现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对运用京剧特色和表现现代生活的矛盾解决得比较恰当”。作品保留了原故事的精彩内核、场次的大致结构和人物形象基调,而充分调动京剧作为成熟剧种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手段,发挥京剧唱、念、做、打诸多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力,用以表现革命英雄壮怀激烈、高大英勇的崇高形象,客观上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戏曲表现现代主题的矛盾。经过这样创造性的艺术程式的精心组合,全剧呈现出紧张激烈、激情高昂的情感氛围,大大提升了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效果。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段落是“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以“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这样炸雷般的诉说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然后是作为该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然后又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使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最高潮。这种“组合拳”式的艺术手法增强了京剧艺术的感染力,挖掘了京剧新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丰富了京剧艺术的手段。

  • 第16题:

    佛祖“灵山拈花微笑”,确立了什么样的说法方式()

    • A、禅宗公案,佛教故事
    • B、当头棒喝,单刀直入
    • C、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D、语语机锋,步步莲花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以施琅的次子施世伦为主人公的清官小说是()。

    • A、《彭公案》
    • B、《海公案》
    • C、《施公案》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拈花微笑

    正确答案: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正确答案: 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并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当时,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默然不已;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也在会上,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说道:“我有绝妙高招,能够直达涅槃至高境界,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微妙之处在于: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拈花微笑”公案。
    佛祖讲经四十九年,独有此次一言不发。“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佛教禅宗说的“无相”、“涅槃”之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无须更多言语或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1)教证:萨热哈巴在《多哈道歌》中云:“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证:一切万法本来虚幻不实,在胜义量面前,连微尘许的实法也无有。而“执著”是将内外诸法、器情世界执为实有,比如本来无我却执著有我,外境本来虚幻却执为成实,从而产生各种贪嗔等烦恼,造作诸业,因业而感受轮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以背离诸法实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龙猛菩萨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由此可知,只要对一法有执著,也会对自己证悟有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乾隆皇帝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为在家人,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正确答案: 作为在家人,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因为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一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
    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重新认识旗动还是风动公案的意义?

    正确答案: 风在动,旗子在动,你的心也在动。如果你的心没有动,你的当下没办法跟它接触,你就不会感受到它在动。所以你能感受到有风动,旗子也动,这是客观的客体在动,主观的你本身这个主体一样在动,你的心里在动,才能当下看到旗与风在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