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周公思想是后世哪家思想的前身()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西周统治者在思想上仍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基于殷商灭亡的教训,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
    周公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有重大意义:①它解释了周灭商的原因和周的统治权的来源;
    ②它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公吸取殷商的教训后得出来的。
    ①周公的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对统治者而言,要严于律己,勤于政事;对统治人民而言,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宽以待民,使民心归服。
    ②慎罚是明德在刑事法律原则和政策上的体现,包括: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刑罚适中。

  • 第2题:

    周公在中国思想史和观念史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制礼作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实际上他的思想体系是为()服务的,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答案:仁;贵族等级制度

  • 第4题: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是()

    • A、周公
    • B、孔子
    • C、慎
    • D、庄子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周公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哪家的最主要的思想来源?()

    • A、儒
    • B、道
    • C、墨
    • D、法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周公在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贡献有().

    • A、西周礼治思想的奠基人
    • B、提出明德慎罚思想
    • C、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春秋时期,提出正名思想的是()

    • A、孔子
    • B、管仲
    • C、周公
    • D、荀子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周公的天命思想及其影响。周公的天命观可分为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
    第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里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
    第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智的态度指出天不可信,提出“惟人”的观点。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

  • 第9题:

    问答题
    周公的天命思想及其影响。周公的天命观可分为三个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三个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会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周人特别把这三方面突出出来,说明他们对至上神的把握和认识是紧紧围绕社会政治这个中心进行的。这就不同程度的摆脱了殷人帝观念中表先出来的神话崇拜的特征,为进一步为至上神以理性的内涵打下基础;
    第二,赋予天以道德的意义,作为“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的客观依据。《尚书·周书》中有“天德”一词,《吕刑》说:“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则。上天监察世间统治的好坏,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周人赋予天以至善和赏罚明辨的特性,使天成为人世间王权的监督者。一个明德的君王,上天会把大命交给他。周康王时代的《大孟鼎》,《麦尊》等铭文中,已经出现“天子”一词,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观念开始形成。《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为怀。”天,在这里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法则,而是体现为道德意义的法则和秩序;
    第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智的态度指出天不可信,提出“惟人”的观点。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正确答案: 1.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
    (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中的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孔子开始的。

    正确答案: 《尚书·周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顺自然”的思想在以下哪家思想中表现明显()。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中的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真正系统化、形成独立体系的教育思想,还是从孔子开始的。


    正确答案:《尚书·周书》

  • 第14题:

    周公思想是后世哪家思想的前身()

    • A、法家
    • B、墨家
    • C、儒家
    • D、道家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顺自然”的思想在以下哪家思想中表现明显()。

    • A、墨家
    • B、道家
    • C、儒家
    • D、法家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非命”、“非攻”是哪家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墨家。

  • 第17题:

    简述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正确答案: 1.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判决过程要真慎之又慎。
    (3)保民:与政权长治久安密切相关。特色: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对老弱孤幼的保护。
    后世影响:如家仁学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 第18题:

    提出理论的思想家是()

    • A、周公
    • B、管仲
    • C、邓析
    • D、孔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慎独”是哪家的思想?()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法家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问答题
    “非命”、“非攻”是哪家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墨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

    正确答案: 1、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
    4、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周公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哪家的最主要的思想来源?()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周公思想是后世哪家思想的前身()
    A

    法家

    B

    墨家

    C

    儒家

    D

    道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