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由于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唐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壮大道教的势力。唐代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更多“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第2题: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935年夏天,为了解"红色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 第3题:

    简要评述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正确答案: 明代君主加强专制集权和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措施全面,对思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废中书、罢丞相,使六部地位提高,任命翰林院的殿阁学士为秘书、文学士,互相牵制;加强监察机构;军事上设置卫、所,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行政、监察、军事机构分别独立却又互相牵制。制定《大明律》和《大诰》,通过律令教育和宣传来维持君主的绝对权威。设置锦衣卫和镇抚司,进行特务统治。杀戮功臣,滥施廷杖,将君臣关系主奴化。把尊孔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大型文字狱,八股取士,用科举考试强制知识分子盲从古人,脱离现实,适应高度集权政治的需要。
    明成祖朱棣在加强君主集权制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夺取政权的,对藩王权势过重的危害最清楚,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把北方藩王迁至南方,迁都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迁都对防御蒙古、经营东北和维护全国统一都有积极意义。对中央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秉承皇帝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重用司礼监宦官,宦官与内阁权势相抗衡,重大政务最后取决于皇帝,使皇权进一步巩固。
    明政府经过这样的改革,一切大权就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国家机关自废除丞相之后形成的体系性的痼疾是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这致了国家机关的效率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是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变为官场倾轧。内阁处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职责只是草拟诏制,充备顾问,调护国体,对行政系统没有管理的行为权力。重用司礼监宦官使其掌握了票拟大权,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文字狱更是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清代继承了这些思想牵制政策之后,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 第4题:

    列举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势力(至少八个),简要评述唐代的民族政策演变得失和唐代羁縻府州制。


    正确答案: 突厥、薛延陀、回纥、黠戛斯、靺鞨、契丹、奚、南诏、吐蕃。
    唐代前期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方针比较成功。唐前期国力强盛,在军事斗争上得以占上风,唐太宗等人还实行了一条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王朝广泛与各少数族首领和亲,大量任用少数族将领,在制度上还沿用发展汉以来对少数民族的“羁縻”(笼络束缚)政策,创制了有别于内地一般州县的““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是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其小者为州,大者为都督府,如东突厥故地之定襄、云中都督府,回纥之翰海都督府,奚、契丹之饶乐、松漠都督府等。这类府州在唐代先后共有八百五十六个,大部分少数民族集居地均曾设置。羁縻府州之都督、刺史由各少数族首领担任,由唐朝廷颁发印信,可以世袭,府州内少数民族不改变其习俗和生产方式,中央不向这些府州征取贡赋,一般内部事务可以自治,但行政上须接受唐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的领导。羁縻府州从根本上说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加强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对少数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意义。
    开元、天宝以后,随着周边少数族势力的日益发展,羁縻府州逐渐不适时宜,以后为节度使体制所取代。而唐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对边疆局势的把握大不如前,皇帝乐衷于开边拓土,中央、地方一些权臣、将军为自己利益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东北和西南的民族冲突加剧,边疆形势恶化,进而影响到唐朝本身的稳定。

  • 第5题:

    请从唐代政治、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角度,简要评述唐代妇女的地位。


    正确答案: 唐代的妇女地位较其他朝代高出许多。她们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可以参政议政,甚至带兵打仗。从唐代妇女的装束来看,她们可以身着低胸服装,随意出入大街小巷。在唐代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足见唐代的妇女地位之高。
    原因:唐朝皇室的血统是胡、汉混杂的,高祖李渊的母亲为突厥贵族独孤信的四女儿,初唐时期的皇帝大多以北方女子为后。如高祖之妻太穆皇后窦氏为鲜卑军事贵族世家迄豆绫氏之后,太宗之妻长孙皇后为鲜卑拓跋氏的后代。与南方女子不同,在胡族血统的影响下的北方女子,三从四德的规范比较淡化,她们豪爽刚健,无拘无束。从道德上讲,她们可以主持门户,家族纠纷,来往逢迎,带子求官,为夫诉讼等大小事全靠妇女抛头露面。在家庭内部享有责任重大的管理权,在婚姻制度上嫡妾不分,性观念亦自由随便。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唐代妇女的地位较其他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

  • 第6题:

    评述唐代科举制。


    正确答案: 一、隋朝诞生的科举制度,在唐朝进一步得以完善与确立。
    从考生的资格、考试的科目与内容等,都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是指更加完善。
    (1)考生的资格和来源
    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以常科为例,考生主要是两类人,即生徒与乡贡。
    (2)考试科目与内容,总的来说分为常科与制科两大类。
    (3)考试形式大抵分为笔试与口试两种;笔试的题型包括帖经、墨义、诗赋等。
    二、科举制度的社会作用
    (1)打破世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拨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地考试机会。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3)但从根本上说,科举考试是为封建国家服务的。

  • 第7题:

    简要评述文艺复兴对后世文艺的影响?


    正确答案: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 第8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正确答案: 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们还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位置理论也叫共鸣理论: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知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是新的位置理论由冯贝克西提出发展了原位置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认为声波传入人耳能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震动从蜗底开始向蜗顶推行,振幅随着推行而增大,到达基地膜的某一位置达到最大,随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随外来声音频率的变化,最大振幅到达位置不同,频率高靠近蜗底,频率低靠近蜗顶从而实现对频率的分析。有人认为:500Hz下频率理论正确,500Hz以上位置理论正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唐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壮大道教的势力。唐代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早期社会保障的发展。

    正确答案: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列举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势力(至少八个),简要评述唐代的民族政策演变得失和唐代羁縻府州制。

    正确答案: 突厥、薛延陀、回纥、黠戛斯、靺鞨、契丹、奚、南诏、吐蕃。
    唐代前期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方针比较成功。唐前期国力强盛,在军事斗争上得以占上风,唐太宗等人还实行了一条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王朝广泛与各少数族首领和亲,大量任用少数族将领,在制度上还沿用发展汉以来对少数民族的“羁縻”(笼络束缚)政策,创制了有别于内地一般州县的““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是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其小者为州,大者为都督府,如东突厥故地之定襄、云中都督府,回纥之翰海都督府,奚、契丹之饶乐、松漠都督府等。这类府州在唐代先后共有八百五十六个,大部分少数民族集居地均曾设置。羁縻府州之都督、刺史由各少数族首领担任,由唐朝廷颁发印信,可以世袭,府州内少数民族不改变其习俗和生产方式,中央不向这些府州征取贡赋,一般内部事务可以自治,但行政上须接受唐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的领导。羁縻府州从根本上说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加强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对少数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积极意义。
    开元、天宝以后,随着周边少数族势力的日益发展,羁縻府州逐渐不适时宜,以后为节度使体制所取代。而唐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对边疆局势的把握大不如前,皇帝乐衷于开边拓土,中央、地方一些权臣、将军为自己利益对民族问题处理不当,导致东北和西南的民族冲突加剧,边疆形势恶化,进而影响到唐朝本身的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正确答案: 明代君主加强专制集权和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措施全面,对思想进行更加严密的控制。
    洪武时期,朱元璋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策。改行省为布政使司;废中书、罢丞相,使六部地位提高,任命翰林院的殿阁学士为秘书、文学士,互相牵制;加强监察机构;军事上设置卫、所,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行政、监察、军事机构分别独立却又互相牵制。制定《大明律》和《大诰》,通过律令教育和宣传来维持君主的绝对权威。设置锦衣卫和镇抚司,进行特务统治。杀戮功臣,滥施廷杖,将君臣关系主奴化。把尊孔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手段,大型文字狱,八股取士,用科举考试强制知识分子盲从古人,脱离现实,适应高度集权政治的需要。
    明成祖朱棣在加强君主集权制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夺取政权的,对藩王权势过重的危害最清楚,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把北方藩王迁至南方,迁都北京,用“天子守边”代替“藩王守边”,迁都对防御蒙古、经营东北和维护全国统一都有积极意义。对中央机构作了进一步调整,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秉承皇帝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重用司礼监宦官,宦官与内阁权势相抗衡,重大政务最后取决于皇帝,使皇权进一步巩固。
    明政府经过这样的改革,一切大权就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国家机关自废除丞相之后形成的体系性的痼疾是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这致了国家机关的效率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是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容易变为官场倾轧。内阁处在皇帝和百官之间,职责只是草拟诏制,充备顾问,调护国体,对行政系统没有管理的行为权力。重用司礼监宦官使其掌握了票拟大权,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明代开始将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八股文规定成专为应试的文体,它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之中。读书人为猎取功名,埋头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其他一切有用的知识,概不留心。文字狱更是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清代继承了这些思想牵制政策之后,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 第14题:

    简要评述李大钊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面的贡献。


    正确答案: 李大钊是在中国报刊上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主持和影响《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政论,促使《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变成无产阶级的刊物。
    李大钊在一九一八年所写的几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著名论文(《法俄革命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但却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

  • 第15题:

    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正确答案: 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们还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位置理论也叫共鸣理论: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知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是新的位置理论由冯贝克西提出发展了原位置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认为声波传入人耳能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震动从蜗底开始向蜗顶推行,振幅随着推行而增大,到达基地膜的某一位置达到最大,随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随外来声音频率的变化,最大振幅到达位置不同,频率高靠近蜗底,频率低靠近蜗顶从而实现对频率的分析。有人认为:500Hz下频率理论正确,500Hz以上位置理论正确

  • 第16题:

    评述运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1)积极: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交通发展的大动脉。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来保障政治重心安定,以补给政治中心。
    2)消极:
    ①古代封建王朝根本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带有阶级压迫性。
    ②为保证运河的畅通,不惜牺牲一些沿途灌溉的河流。
    ③开凿运河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 第17题:

    简要评述早期社会保障的发展。


    正确答案: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 第18题:

    简要评述《每周评论》创办的经过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一九一八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反日反段的爱国浪潮不断高涨。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也日益壮大。李大钊、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直接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起了很大的政治鼓动作用,显示了文化革命由着重于进行思想启蒙工作发展到直接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宣传也是《每周评论》的重要内容。

  • 第19题:

    问答题
    请从唐代政治、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角度,简要评述唐代妇女的地位。

    正确答案: 唐代的妇女地位较其他朝代高出许多。她们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可以参政议政,甚至带兵打仗。从唐代妇女的装束来看,她们可以身着低胸服装,随意出入大街小巷。在唐代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足见唐代的妇女地位之高。
    原因:唐朝皇室的血统是胡、汉混杂的,高祖李渊的母亲为突厥贵族独孤信的四女儿,初唐时期的皇帝大多以北方女子为后。如高祖之妻太穆皇后窦氏为鲜卑军事贵族世家迄豆绫氏之后,太宗之妻长孙皇后为鲜卑拓跋氏的后代。与南方女子不同,在胡族血统的影响下的北方女子,三从四德的规范比较淡化,她们豪爽刚健,无拘无束。从道德上讲,她们可以主持门户,家族纠纷,来往逢迎,带子求官,为夫诉讼等大小事全靠妇女抛头露面。在家庭内部享有责任重大的管理权,在婚姻制度上嫡妾不分,性观念亦自由随便。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唐代妇女的地位较其他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文艺复兴对后世文艺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斯诺在中国的新闻活动。

    正确答案: 1935年夏天,为了解"红色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当时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看待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正确答案: 佛教在唐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非常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太宗即位之后,即重兴译经的事业,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中国化也基本完成。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许多宗派。一方面因为佛教的传播日广,要适应各阶层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种教理和修持的体系。一方面也因为寺院的经济基础,日益庞大,佛教徒采取了用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持其既得的利益。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首先在文学方面,由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作品。其次艺术方面,促使佛教艺术更有所推进。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在国外发生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很多来中国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有去日本传教的,如此相承不绝。
    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此外,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等多方牟利。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至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