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试简要评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简要评述苏格拉底的德育论。


    答案:
    解析:
    (1)培养人的道德即教人怎样做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 心。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 样做人”。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 行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 义、勇敢、节制等四种美德。 (2)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苏格拉底认 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 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 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 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知 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他认 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 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 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 “美德即知识”。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 教学原则的雏形。 (3)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苏格拉底要求人们 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 望,他认为“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4) 守法就是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 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区分正义与否的 标志就是守法,他将道德、政治、法律和教育揉合 在一起。 (5) 身教重于言传。苏格拉底非常重视教育 者自身行动对求学者的影响,认为这种潜在的效 果比语言教育要好。

  • 第2题:

    试简要评述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 课制。


    答案:
    解析:
    (1)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缺 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 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 学,同时放假。学生人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 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 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2)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 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 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级进行 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 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 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 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 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3) 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 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 第3题:

    以下不是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的 是( )。

    A.阶级性及等级性
    B.教育内容较丰富
    C.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D.教师地位卑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特点的掌握。A、B、C都是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特点。当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 第4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 第5题:

    简要评述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论


    答案:
    解析: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要“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关于体德智三育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与实践,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念。他认为,“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看似简单直白的命题,却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和时代内涵。有感于民族存亡,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失,他曾痛切地说:生而为人、生而在中国、生而在现代中国,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现代中国人’更不易做。”陈鹤琴从抽象到具体三个逐一递进,逐一包含的层次,论述其“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1)“做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 -般意 义的教育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热爱人类,不论国籍、种族、阶级和宗教;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前者体现了对人类所有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确认和维护,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形成上述方面的意识,学会“做人”就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类全体,同时也是个体幸福的基础。(2)“做中国人”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因此,陈鹤琴进而提出活教育的深一层次目的是 “做中国人”。他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何处呢?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里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块国土上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他要懂得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并且,拥有这份情感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3)“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而陈鹤琴进一 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体现时代精神,因此更为具体。直至“活教育”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族经历一个世纪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非但未能摆脱列强的欺辱和压迫,反而蹂躏更甚;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并实行现代学校教育数十年,但社会和民众的落后状况仍未改观。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依旧是中华民族求得自新的奋斗内容,而这又需由“现代中国人”来承担。针对中华民族所面对的严峻使命,反思中华民族的优点与缺点,陈鹤琴赋予“现代中国人”五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有健全的身体为了改变身体赢弱,缺乏活力的民族传统身心面貌,摘除“病夫”的帽子,变只重心的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以健全的身体为道德实现,学问追求和美满人生的基础和保证,并应付“ 现代中国艰巨的事业”。②要有建设能力长期的外辱和内乱,造成中国破坏多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建设。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建设观念和建设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各种校内外活动和劳动中亲自动手,学习建设本领,体会建设的艰难和必须,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③要有创造的能力近数百年的专制统治和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扼制了民族素有的创造力,造成因循守旧的习惯。教育固需珍.惜和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的能力。④要能够合作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近代社会中国国民性表现出的严重弱点,以致为人逐一击破。教育即需训练人自小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舍小我成全大我,舍一己之个体成全国家民族之大体。尤其要紧的是,团体的形成不是靠专制力量的强聚,而是通过民主力量,靠个体内的高度的自觉认同。⑤要服务基于对人社会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克服人的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社会的崇高德性,懂得服务,善于服务,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也使人与动物相去不远。“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使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 第6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 第7题:

    古代科学技术包括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和()的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古阿拉伯

  • 第8题:

    试评述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


    正确答案: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其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西周时的六艺已达到较完备的形态。“礼”是政治伦理课,体现宗法等级制下的伦理政治规范,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诸项;“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礼与乐内外交修获得的统治术对稳定社会弥合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基石。“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则是作为基础文化课进行学习。“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内容,西周官学旨在培养善于“射”、“御”以卫护社稷,又精于“礼”、“乐”、“书”、“数”以管理国家的文武兼备之士。

  • 第9题:

    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 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 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单选题
    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A

    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

    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C

    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

    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国家不属于古代东方的四大文明古国?()
    A

    埃及

    B

    希伯来

    C

    印度

    D

    中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评述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学校制度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其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西周时的六艺已达到较完备的形态。“礼”是政治伦理课,体现宗法等级制下的伦理政治规范,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诸项;“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礼与乐内外交修获得的统治术对稳定社会弥合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基石。“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则是作为基础文化课进行学习。“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内容,西周官学旨在培养善于“射”、“御”以卫护社稷,又精于“礼”、“乐”、“书”、“数”以管理国家的文武兼备之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简要评述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公元30年,罗马宣布废除共和制,建 立实行独裁统治的帝国。为了把学校作为统洽 工具,对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罗马帝国时期 比较重大的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 (1)改革学校培养目标。小学培养忠于帝国 的顺民,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培养国家官吏、 文士。 (2) 对初等学校(私立)实行国家监督,把部 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 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 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 选聘为国家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免除兵 役、劳役,发放津贴。 (4) 加强宗教教育。

  • 第14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 第15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 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 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 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 神和技能的人。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级(出生~7、8岁)。儿童在 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 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这一 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 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 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 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 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 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 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 的武士。 (3) 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 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 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 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 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 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 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 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 比比皆是。

  • 第16题:

    试简要评述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课制。


    答案:
    解析:
    (1)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 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2)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级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 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 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 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 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3) 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 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 第17题:

    试简要评述“环境决定论”。


    答案:
    解析:
    (1)环境决定论指环境决定人的发展。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这个观点没有全面地认识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人的能动性。遗传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外界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动力因素。这四个因素共同交互在一起,促进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错在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影响人发展的其他因素。(2)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更为根本的因素,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人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人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人的发展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具有复杂性,其影响也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因此是有限的。主要表现在:①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②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③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 第18题:

    简要评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 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贯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孔丘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立志,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二是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三是力行,努力按道德规范进行实践。四是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五是内省,不论道德认识或是道德实践,都需要有主观积极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六是改过,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过则勿惮改”,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

  • 第19题:

    简要评述早期社会保障的发展。


    正确答案: 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 第20题:

    下列哪一国家不属于古代东方的四大文明古国?()

    • A、埃及
    • B、希伯来
    • C、印度
    • D、中国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教育特别发达,尤其特别重视(),这是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 A、忠孝教育
    • B、爱国教育
    • C、诚信教育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教育特别发达,尤其特别重视(),这是中华传统诚信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A

    忠孝教育

    B

    爱国教育

    C

    诚信教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评述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 亚非文明古国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
    ①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
    ②亚非文明古国的骄傲与对其他国家的发挥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