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对于周某的处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题目
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对于周某的处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相似考题
更多“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对于周某的处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王某与李某系夫妻,二人带女儿外出旅游,发生车祸,王某与女儿当场死亡,李某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王某与其女儿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经查,王某和李某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儿子。下列哪些选项是准确的? ( )

    A、推定王某先于女儿死亡

    B、王某的遗产直接由女儿和儿子继承

    C、王某和李某之间互不继承

    D、王某的遗产有李某、女儿和儿子实行分割


    参考答案:AD

  • 第2题:

    崔某欲杀死成某,指使不满14周岁的李某将敌敌畏投入成某的菜中,成某当场死亡。崔某和李某为共同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

  • 第3题:

    交警李某在执勤时,发现—辆轿车闯红灯,便将该车拦住。李某向车主出示了自己的证件,随后告 诉车主周某闯红灯应该罚款30元,并告诉周某,如果不服可向交通管理局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周某不愿掏罚款,在李某要开罚单时,用手拉住李某的手央求李某不要开罚单,反复强调自己是无意的,而 且没有造成任何危害。由于李某还要继续执勤,对周某的行为特别反感,遂推开周某的手,并以其态度不好 为由,加罚了10元,开了一张40元的罚单,并当场将罚款收缴。下列有关本案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李某的处罚应当适用一般处罚程序,至少应当是2人在场 B.李某当场收缴罚款的行为是合法的 C.李某对周某加罚10元的行为是违法的 D.李某的处罚行为及其适用的处罚程序是合法的


    正确答案:C
    依《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 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行政处罚法》第47条规定,只有依法给予20元以下的罚款的;不当场收缴事 后难以执行的,才可当场收缴罚款。本案应适用简易程序,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不得当场收缴 罚款,所以ABD三项错误。又据第32条第2款之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圆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故C 项正确.当选。

  • 第4题:

    王某与李某系夫妻,二人带女儿外出旅游,发生车祸全部遇难,但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推定女儿先于王某和李某死亡B.推定王某和李某同时死亡C.王某和李某互不继承D.女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某和李某的遗产


    正确答案:D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 第5题:

    张某与李某订立合同,将自己的一幅名画卖给李某,在交付之前,该画被赵某盗走,转卖给周某。表述正确的是:
    A.该画的著作权随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
    B.周某取得该画的所有权
    C.张某可要求周某返还该画,李某亦可
    D.张某可要求周某返还该画,但李某不可


    答案:D
    解析:
    《著作权法》第18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因此,著作权只能属于作者享有。A项说法错误。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故周某不能善意取得该画的所有权。因此,B项错误。张某作为所有权人享有返还原物请求权,李某无此权利,因该动产尚未交付,李某尚未取得画的占有,因此,既无原物返还请求权,亦无占有返还请求权。依《物权法》第23条的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所以李某并未取得所有权。

  • 第6题:

    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对于周某的处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故意杀人罪的具体运用。参见《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

  • 第7题:

    赵某与李某订立房屋租赁合同,将自己所有的一栋房屋租赁给李某使用。租赁期间,赵某拟以150万元的价格将该房屋转让给周某。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如果李某表示愿意以150万元购买该房屋,赵某应将该房屋转让给李某
    B.赵某将房屋转让给周某,租赁合同在周某与李某之间继续有效
    C.如果周某是赵某的表妹,李某不能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
    D.如果赵某转让房屋前未通知李某,李某无权主张赵某与周某间的合同无效

    答案:A,B,D
    解析:
    选项C: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承租人不得主张优先购买权。

  • 第8题:

    李某、王某二人系夫妇。2011年1月1日,二人外出探险,遭遇龙卷风,李某被大风“刮跑”,下落不明。2015年1月,王某认为李某已无生还的可能,遂向法院申请王某死亡。当时,李某的父母不同意宣告死亡,只申请宣告失踪。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宣告死亡条件,于2015年4月14日宣告李某死亡。后王某与陈某缔结了婚姻关系。根据民法基本理论,下列关于本案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院宣告李某死亡符合法律规定
    B.2011年1月1日视为李某的死亡日期
    C.若李某重新出现,经本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D.若李某的死亡宣告被撤销,王某与陈某的婚姻关系消灭,与李某的婚姻关系自行恢复

    答案:D
    解析:
    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 第9题:

    李某殴打王某,经查明李某不满14周岁,对本案的处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李某的殴打行为给王某造成人身损害,则应由李某的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 B、因李某不满14周岁,对其应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 C、因李某不满14周岁,其用于殴打王某的木棍不用处理
    • D、如本案系因民间纠纷引起,必须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予以处罚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请问周某的行为构成:()

    •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 B、构成故意杀人罪
    • C、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 D、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真题]
    A

    甲以杀人故意用铁棒将刘某打昏后,以为刘某已死亡,为隐藏尸体将刘某埋入雪沟,致其被冻死。甲的前行为与刘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B

    乙夜间驾车撞倒李某后逃逸,李某被随后驶过的多辆汽车辗轧,但不能查明是哪辆车造成李某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

    丙将海洛因送给13周岁的王某吸食,造成王某吸毒过量身亡。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

    丁以杀害故意开车撞向周某,周某为避免被撞跳入河中,不幸溺亡。丁的行为与周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 A,C
    解析:
    A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错误认识。甲将刘某打昏后以为其已死亡,遂将其尸体埋入雪沟,致使刘某被冻死,属于事前的因果关系认识错误。通常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第一个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应肯定第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且所发生的结果与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结果相一致,因此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B项,若行为人履行义务可以阻止或者避免危害结果,但行为人未履行义务,使该结果发生,则该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C项,13岁的王某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无法认识到过量吸食毒品造成的危害,丙向王某赠送毒品的行为与王某死亡结果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D项,丁实施的杀害行为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导致周某不得不跳河求生,周某因跳河溺水死亡的结果与丁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 第12题:

    多选题
    王某借给周某10万元,由李某和蒋某提供保证担保,王某与李某、蒋某约定,李某和蒋某各保证5万元的清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若周某不能按时还款,李某和蒋某对周某的债务承担按份责任

    B

    若李某和蒋某之间关于保证份额的约定并未取得王某的同意,则李某和蒋某列周某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C

    若李某和蒋某约定各承担50%的保证份额约定并没有得到王某的同意,这个约定只能在李某和蒋某之间有效

    D

    若周某不能按时还款,王某只能向李某或蒋某中的一人主张权利


    正确答案: A,C
    解析:

  • 第13题:

    王某与李某系夫妻,二人带女儿外出旅游,发生车祸全部遇难,但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推定王某和李某先于女儿死亡

    B.推定王某和李某同时死亡

    C.王某和李某互不继承

    D.女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某和李某的遗产


    正确答案:ABCD

  • 第14题:

    周某是李某故意杀人一案的主诉检察官。李某的亲友通过层层关系,找到周某的朋友,想请周某吃饭并谈谈有关李某的案件,周某感到难以驳回朋友的面子,就决定和他们出去吃饭。但事先已声明在李某的案子上自己一个人不能决定,在饭桌上免谈公务。对于周某的行为()

    A、被害人有权申请周某回避

    B、被害人无权申请周某回避

    C、周某已声明在饭桌上不谈业务,因此可以不回避

    D、周某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回避


    参考答案:AD

  • 第15题:

    王某与李某系夫妻,二人带女儿外出旅游,发生车祸全部遇难,但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推定女儿先于王某和李某死亡

    B.推定王某和李某同时死亡

    C.王某和李某互不继承

    D.女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某和李某的遗产

    E.推定王某、李某和女儿同时死亡


    正确答案:ABC
    [答案] ABC。[解析]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 第16题:

    王某借给周某10万元,由李某和蒋某提供保证担保,王某与李某、蒋某约定,李某和蒋某各保证5万元的清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周某不能按时还款,李某和蒋某对周某的债务承担按份责任
    B.若李某和蒋某之间关于保证份额的约定并未取得王某的同意,则李某和蒋某对周某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C.若李某和蒋某约定各承担50%的保证份额约定并没有得到王某的同意,这个约定只能在李某和蒋某之间有效
    D.若周某不能按时还款,王某只能向李某或蒋某中的一人主张权利

    答案:A,B,C
    解析:
    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是对共同责任的区分。连带责任是共同责任人对全部债务的承担具有连带关系的责任。按份责任又被称为分割责任,是共同责任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各自承担一定份额的责任。对于按份责任,债权人只能按照份额向债务人主张权利。所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本题选ABC。

  • 第17题:

    王某与李某系夫妻,二人带女儿外出旅游,发生车祸全部遇难,但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时间。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推定王某和李某先于女儿死亡
    B:推定王某和李某同时死亡
    C:王某和李某互不继承
    D:女儿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某和李某的遗产

    答案:A,B,C,D
    解析:
    【考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详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依此规定,王某和李某为夫妻,辈份相同,应推定王某和李某同时死亡,同时王某和李某互不继承。由于王某李某与女儿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而三者同时死亡,根据前述条款精神,应推定王某和李某作为长辈先死亡,女儿作为晚辈后死亡,并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某和李某的遗产。因此本案正确答案应为ABCD。

  • 第18题:

    在某侵权诉讼中,被告李某17岁,其所在的居委会指定李某的舅舅周某作为其诉讼代理人。李某与周某之间的这种代理关系属于()。

    A、委托代理
    B、法定代理
    C、指定代理
    D、无效代理

    答案:C
    解析:
    指定代理是指根据人民法院和有关单位的指定而产生的代理。指定代理只在没有委托代理人和法定代理人的情况下适用。在指定代理中,被指定的人称为指定代理人,依法被指定为代理人的,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担任代理人。

  • 第19题:

    张某和李某达成收养协议,约定由李某收养张某6周岁的孩子小张,双方办理了登记手续。李某收养小张1年后,李某要求解除收养协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李某、张某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
    B.李某、张某不得解除收养关系
    C.收养关系解除后,小张与李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
    D.收养关系解除后,小张与张某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

    答案:B
    解析:
    (1)选项AB:收养关系可因双方协议而解除。(2)选项CD: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和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即行消除。未成年的养子女,在收养关系解除后与其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自行恢复。

  • 第20题:

    王某与李某有仇。一日,王某趁李某不注意,将一包砒霜投入李某的水杯中,李某饮后死亡。王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李某(15周岁)与王某(17周岁)二人将同村的女青年小林骗到城里后,先后对小林实施了强奸并关押起来迫使其卖淫接客,挣到钱后二人瓜分。对于李某和王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李某与王某构成强迫卖淫罪的共同犯罪
    • B、李某不构成犯罪,王某构成强迫卖淫罪
    • C、李某与王某构成强奸罪的共同犯罪,最终均应认定为构成强奸罪
    • D、李某构成强奸罪,王某构成强迫卖淫罪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周某与研究生室友李某关系不好,二人互相看不惯。周某有一天从学校的实验室取得有关物质,投入到宿舍的饮水机中,之后李某喝下饮水机的水,造成李某死亡。请问周某的行为构成:()
    A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

    构成故意杀人罪

    C

    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

    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从一重处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故意杀人罪的具体运用。参见《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

  • 第23题:

    单选题
    李某、王某二人为夫妇。2011年7月1日,二人外出探险,遭遇龙卷风,李某被大风“刮跑”,下落不明。2013年7月3日,王某认为李某已无生还的可能,遂向法院申请李某死亡。当时,李某的父母不同意宣告死亡,只向该法院申请宣告李某失踪。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宣告死亡条件,于2013年8月14日宣告李某死亡。后王某与陈某缔结了婚姻关系。根据民法基本理论,下列关于本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法院宣告李某死亡符合法律规定

    B

    2011年7月1日视为李某的死亡日期

    C

    若李某重新出现,经本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D

    若李某的死亡宣告被撤销,王某与陈某的婚姻关系消灭,与李某的婚姻关系自行恢复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齐某与邻居周某因宅基地发生纠纷,齐某因认为村里的决定偏袒周某,遂对周某怀恨在心。某日,周某在河边钓鱼,旁边有另一村民李某在观看。齐某出门遛狗,看到这个情形,遂喝喊自己的狗去咬李某,狗猛地扑到李某身上,李某倒地时将钓鱼的周某撞到河里,因该河水深流急,周某被淹死。 齐某和李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正确答案: (1)齐某以作为的方式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李某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不是犯罪行为。
    (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人的无意志和无意识的身体活动,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也不能被认定为构成犯罪。同时,刑法中危害行为的作为方式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作为不等于亲手实施的行为,它包括犯罪人借助自然力、借助动物、借助不具备犯罪主体条件的他人或他人的过失行为或无意识行为来实施犯罪行为,这些情况仍应视为是利用者本人实施了作为的犯罪行为。
    (3)本案中,李某被狗扑倒的身体活动是无意识、无意志的,不是刑法意义的危害行为,尽管李某将一旁钓鱼的周某撞入水中溺死,但李某不构成犯罪。
    而齐某利用狗和李某在外力作用下无意识的身体移动致使周某被撞入河中淹死,是以作为的方式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