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我国自改革开放起至1997年,货币政策双重传导机制中的直接传导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央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98年,我国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双重传导过渡到以( )为主。

    A.直接传导

    B.直接、间接传导

    C.快速传导

    D.间接传导


    正确答案:D

  • 第2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至l997年,货币政策双重传导机制中的直接传导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信贷计划与(  )。

    A.央行贷款
    B.信贷限额
    C.公开市场业务
    D.央行基准利率

    答案:B
    解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至1997年,货币政策双重传导机制中的直接传导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信贷计划与信贷限额。

  • 第3题:

    在我国货币政策间接传导过程中,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到的是货币政策的( )。

    A.中介目标
    B.操作目标
    C.增长目标
    D.最终目标

    答案:B
    解析: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第4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起至l997年,货币政策双重传导机制中的直接传导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央行贷款

    B.信贷计划与信贷限额

    C.公开市场业务

    D.央行基准利率


    正确答案:B

  • 第5题:

    一、题目
    试述近年来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背景与答题要求
    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是"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 本没有商业银行,没有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 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 导体系。
    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 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 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90年代中期以来,直接调控逐步缩小,间接调控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稳 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 (操作目标)的间接调控体系。
    但从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请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
    (二)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制约因素

    答案:
    解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手段指标变量[c1]后达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后,需要经过各种传导机制才能改变最 终目标变量,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如何,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效果具有很 大的影响。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tiIT完整的间接调控体系,但从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 看,间接调控的实际效力非常低,在重大的调控时期,直接的行政性控制在货币政策操作 中仍占据着主导作用。以下因素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
    1.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尚未进入货币政策目标系统。在作为价格调节的利率 政策问题上,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也不高,虽然居民对银 行存款以至贷款利率的敏感度有所提高,但总体还需要一个过程。
    2.作为数量调节的基础货币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基础 货币需求与供应的矛盾,削弱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调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使货币政策的 作用受到一定限制,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也有所减弱。
    3.选择性政策工具效力不明显。作为结构调节的信贷政策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扩大内需,中央银行连续发布了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农业信贷、外贸信贷的指导意见,对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和业务创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指导意见是一种道义劝说,对商业银行约束和激励作用较弱。
    4.货币市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货币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市场建设存在许多困难,市场参与主体尚不够,主要是国有和其他商业银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和众多的企业、个人尚未参与进来,交易偏淡。同时,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现象。
    5.商业银行利益机制和发展动力问题尚未解决。总体来看,无论是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还是信贷管理,商业银行总体上加强了内部约束机制,相对于过去盲目扩张行为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符合改革的方向。但是,
    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锅饭"机制没有真正打破,责权利仍然不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近些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有力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但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较小,由于市场风险的加大,贷款行为也较为谨慎。因此,加大对商业银行的调控,扩大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力度,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6.国有企业机制没有根本改变。根据调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微观基础的企业、居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国有企业机制没有根本转变,整体资产负债率偏高。二是目前企业资金总体相对宽松,但企业间、地区间结构失衡。三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四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五是消费市场主导产品仍未形成,最终消费回升较慢,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变化不大,"惜购"现象依然存在。
    7.财政部国债发行的品种数量尚不能适应公开市场操作的需要。目前部分国债虽然 实现了市场化招标发行,利率水平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国债发行成本仍然偏高,没有 体现金边债券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国债的品种和期限结构尚不合理,短期国债偏少,不 适应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短期资金的需要。另外,在国债发行计划、日期、利率、 期限等方面,财政与银行沟通不够。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是 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企业、居民、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府等诸多方面 的体制和行为。其中,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商 业银行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货币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 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从实际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需要 进一步改进。但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处于经济转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