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朱某,女,57岁,工人。于2010年10月9日就诊。患者于4年前出现全身乏力,伴有反复双下肢抽筋,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血肌酐约200μmol/L,尿素氮约12mmol/L,开始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后通过服中药汤剂,尿检转阴,且一直未复发,但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1年前始出现双下肢间断水肿,且感觉明显较别人怕冷,入院前3个月因不小心跌倒一次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而来就诊。现症见:腰酸痛、尿频、尿急,乏力,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面色无华,少气乏力,纳差腹胀,口淡不渴,大便溏,夜尿多。查体:T

题目

【病例摘要】朱某,女,57岁,工人。于2010年10月9日就诊。患者于4年前出现全身乏力,伴有反复双下肢抽筋,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血肌酐约200μmol/L,尿素氮约12mmol/L,开始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后通过服中药汤剂,尿检转阴,且一直未复发,但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1年前始出现双下肢间断水肿,且感觉明显较别人怕冷,入院前3个月因不小心跌倒一次后,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而来就诊。现症见:腰酸痛、尿频、尿急,乏力,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面色无华,少气乏力,纳差腹胀,口淡不渴,大便溏,夜尿多。查体:T36.7℃,P89/min,R20/min,BP140/95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舌质淡有齿痕,脉象沉弱。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9/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肝脾,全腹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双下肢Ⅱ度凹陷性水肿。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无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辅助检查:尿蛋白(+++);双肾ECT检查:肾小球滤过率为27ml/min;血肌酐400μmol/L(参考范围:40~133μmol/L)。【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朱某,女,57岁,工人。于2010年10月9日就诊。患者于4年前出现全身乏力,伴有反复双下肢抽筋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66岁,已婚,农民。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双臂抬举力弱,双下肢酸沉感,症状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肌无力",给予溴吡斯的明治疗,病情尚稳定。2周前患者感冒后双上臂抬举费力加重,双下肢乏力,活动后加重,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四肢痿软无力,活动后加重,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无华,纳食不香,大便稀溏,小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四肢痿软无力1年,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四肢痿软无力1年,诊断为痿证。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而致筋脉失养,故见肢体痿软无力、少气懒言;脾虚不运,而见纳差、便溏;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而见面色萎黄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脾胃虚弱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痿证与痹证的鉴别: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肢体长期废用,亦有肢体瘦削痿软,但痹证多见关节疼痛,痿证则无明显疼痛。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痿证 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弱证中医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方剂: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2题:

    病例摘要:李某,女,26岁,未婚,工人。患者自幼时(20余年前)即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牙关紧闭,发作时意识不清,半分钟至数分钟症状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服用抗癫痫药,上述症状少有发作。1个月前,患者自行减少抗癫痫药物服用,其后发作数次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约1分钟可缓解。现已加用抗癫痫药物,为求中药配合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无肢体抽搐发作,自觉倦怠乏力,时感胸闷、恶心,晨起咯痰,色白质稀,纳差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作性肢体抽搐20余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作性四肢抽搐20余年,诊断为痫病。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至心脑神机受损,而发痫病;脾虚不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而见倦怠乏力;脾虚痰湿内生,而见胸闷、恶心,咯吐稀白痰涎;脾虚运化乏力,故见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亦为脾虚痰盛之象。综上,辨证为脾虚痰盛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痫病与厥证的鉴别:二者均可见到突然仆倒、昏不识人的主症,厥证则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但无痫病所表现的口吐涎沫、双目上视、四肢抽搐甚则口中怪叫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痫病 中医证候诊断:脾虚痰盛证中医治法:健脾化痰方剂:六君子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3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3岁,已婚,工人。2015年2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呕吐两年余,伴神疲乏力、纳呆。现症: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觥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呕吐,伴神疲乏力、纳呆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以呕吐宿食、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胸脘痞闷等症状。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名称: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2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于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常年居住于潮湿阴冷环境中。1月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现症: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着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名称: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麻黄6g,桂枝9g,制川乌(先煎)3g,当归10g,川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2岁,已婚,职员。患者2年前行流产手术后即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伴倦怠乏力,曾行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仍时有心悸发作,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食不馨,夜眠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患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动则更耗伤气血,故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血虚而神明失养,而夜眠欠安;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亦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心脾两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中医治法:补血养血,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7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62岁,退休工人。2015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反复心胸憋闷疼痛3年,4天前因劳累、生气而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心胸憋闷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闷痛发作,同时伴有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中医病证鉴别: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名称: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生地12g,玄参5g,天冬9g,麦冬9g,人参5g,炙甘草12g,茯苓5g,柏子仁9g,酸枣仁9g,五味子5g,远志5g,丹参5g,当归9g,芍药6g,阿胶(烊化)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证。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反复发痫不愈为主症,辨病为痫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鉴别。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方剂名称: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10g,茯苓12g,白术9g,炙甘草3g,陈皮6g,姜半夏6g,当归9g,丹参6g,熟地10g,酸枣仁10g,远志3g,五味子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50岁。
    主诉:进行性乏力、消瘦伴心悸1年
    病史:患者于1年前出现乏力、体重下降,有时伴有心悸,并且逐渐加重,时有牙龈出血。查体:贫血貌,脾平脐。
    辅助检查:WBC50×10/L,RBC4×10/L,Hb100g/L,PLT120×10/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细胞为主,红系和巨核系基本正常,NAP阳性,Ph染色体(+)。


    答案:
    解析:
    分析
    1.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1)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诊断依据
    ①有消瘦、乏力、心悸、出血等症状。
    ②有贫血貌,脾明显增大体征。
    ③白细胞明显增高,血小板正常,伴轻度贫血。
    ④NAP阳性,Ph染色体(+),骨髓异常增生。
    2.鉴别诊断(5分)
    ①类白血病反应。
    ②急性白血病。
    ③脾功能亢进。
    ④骨髓纤维化。
    3.进一步检查(4分)
    ①骨髓穿刺或活检。
    ②骨髓干细胞培养。
    ③BCR-ABL融合基因。
    ④血尿酸检测。
    4.治疗原则(3分)
    ①对症治疗,如处理高白细胞血症,如白细胞单采。
    ②化疗,应用羟基脲、白消安(马利兰)治疗。
    ③应用α-干扰素。
    ④应用依马替尼。
    ⑤骨髓移植。

  • 第10题:

    李某,男,35岁,工人,于1998年4月2日就诊。 主诉:身肿腰以下甚,伴肢冷便溏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原因出现全身水肿尤以腰以下为甚,反复发作,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今前来就诊。现症见: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小便短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要求: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诊断:水肿——阴水(脾阳虚衰型)
    证候分析:患者因中阳虚衰,脾失健运,气不化水,以致水邪泛滥,故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脾虚气弱,阳不曙煦,故神倦肢冷,阳不化气,致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皆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证。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干姜、附子、草果仁、茯苓、白术、木瓜、大腹皮、木香、川朴、生姜、大枣、甘草。

  • 第11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3岁。(1)主诉:右下后牙肿痛7天,张口受限2天。(2)现病史: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后牙牙床不适,既而出现疼痛、肿胀,未曾治疗,肿痛逐渐加重。2天前出现张口时疼痛,且张口受限,来门诊就诊。(3)既往史:既往1年前出现过右下后牙肿痛,且反复发作。(病例题)

    正确答案: 病例分析:本例患者最可能的是感染引起的张口受限,根据主诉可知张口受限是由于右下后牙肿痛引起的,这就成为张口受限的诱发因素。既往史又提示右下后牙肿痛已反复发作。综合现病史和既往史可以推断:患者开始出现的可能是智齿冠周炎,因未及时治疗发展成为颌周间隙感染,继而出现张口受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李某,男,35岁,工人,于1998年4月2日就诊。 主诉:身肿腰以下甚,伴肢冷便溏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原因出现全身水肿尤以腰以下为甚,反复发作,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今前来就诊。现症见: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小便短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要求:诊断、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 诊断:水肿——阴水(脾阳虚衰型)
    证候分析:患者因中阳虚衰,脾失健运,气不化水,以致水邪泛滥,故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脾虚气弱,阳不曙煦,故神倦肢冷,阳不化气,致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皆脾阳虚衰,水湿内聚之证。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干姜、附子、草果仁、茯苓、白术、木瓜、大腹皮、木香、川朴、生姜、大枣、甘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3日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辨证为痰浊阻肺。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治法:化痰降逆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4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48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因工作原因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有所改善。近1个月因工作繁忙再次出现情绪低落,伴急躁易怒,前来就医。刻下症见:情绪低落,时有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痛耳鸣,食后呃逆频频,大便秘结,夜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情绪低落1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低落1年,诊断为郁证。患者肝气不疏,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故性情急躁易怒,头痛耳鸣;肝络失和,故双胁胀满;肝胆火热伤津,故口干口苦;肝木横克脾土,胃气上逆,故食后呕逆频频;心神受扰,故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综上,辨证为气郁化火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郁证与癫证的鉴别:二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郁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胸胁胀满、急躁易怒为主要表现,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癫证则可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临床表现,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 中医证候诊断:气郁化火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剂:丹栀逍遥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5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6题:

    病例摘要:赵某,女,70岁,退休工人。尿频、尿急反复发作10余年,不耐劳作,稍劳即发,就诊于某院,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2天前,子女回家聚餐,劳累后出现尿频急,淋沥不已,小便不甚赤涩,无明显尿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其他淋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尿频、尿急反复发作10余年,复发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尿频、尿急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故诊断为淋证。淋证日久,以致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脉虚弱,均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之征象。故诊为劳淋。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劳淋与其他淋证的鉴别: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溺血而痛。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中医证候诊断:劳淋中医治法:健脾益肾方剂: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7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52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伴少量咯血,经肺部CT及痰检诊断为"肺结核",给予抗痨药物治疗。患者目前仍时有咳嗽,偶有痰中带血,遂前来就诊。症见:间断咳嗽,气短声低,痰中偶有带血,面色白,晚间盗汗,神疲倦怠,纳差,二便可。舌质淡,苔薄,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虚劳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间断咯血1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间断咯血1年,诊断为肺痨。患者肺脾同病,清肃失司,而致咳嗽,气短声低;肺络受损,而致痰中带血;气阴亏损则面色胱白,盗汗,乏力;脾虚中焦不运,而见纳差;脉细弱为肺脾同病,气阴两虚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气阴耗伤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肺痨与虚劳的鉴别:二者都是慢性虚损性疾病,虚劳是由于脏腑亏损导致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病理性质为五脏虚损,以肾为主,一般无传染性。肺痨则是一个独立性疾病,是由于体质虚弱、痨虫侵肺所致,病位主要在肺,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具有传染性。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痨 中医证候诊断:气阴耗伤证中医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剂:保真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18题:

    病例摘要:林某,女,45岁,已婚,职员。2013年3月6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发热,热势不高。现症: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气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热势不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黄芪15g,党参15g,白术lOg,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47岁,工人。2013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年前出现咳促气涌,胸部胀痛。现症:咳嗽痰多,质黏色黄,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大便或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型诊断:痰热郁肺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咳促气涌,胸部胀痛为主症,辨病为喘证。现症见咳嗽痰多,质黏色黄,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大便或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为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气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是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方剂名称:桑白皮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桑白皮10g,黄芩6g,知母6g,贝母9g,射干6g,瓜蒌皮6g,前胡9g,地龙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30岁,司机。间断便血1年余。患者于1年前出现大便干燥,每3~5天1次,有时呈羊粪样,伴有便血,多为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而不与大便相混,有时于便后滴出鲜血或呈喷射状流出,可自数滴至数十毫升。伴肛门周围异物感,有时于排便时肛门剧痛。当便秘好转时,便血可减少或停止。患者食欲正常,喜辣食,体重无变化。


    答案:
    解析:
    分析步骤:
    1.诊断本例为便血待查,考虑肛门良性病变(如痔、肛裂、息肉)可能性大。进一步明确诊断有待查体和辅助检查结果。
    2.诊断依据
    (1)诱因大便干燥。当便秘好转时,便血可减少或停止。
    (2)症状大便带血,为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而不与大便相混,提示病变位于消化道近肛门段。
    (3)伴随症状肛门异物感(痔、息肉),有时于排便时肛门剧痛(肛裂)。
    3.鉴别诊断
    (1)良性疾病痔、肛裂、息肉。
    (2)恶性疾病直肠癌。
    4.进一步检查
    (1)全身查体,肛门指诊。
    (2)直肠镜检。
    (3)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筛查癌抗原CA系列。
    5.治疗原则
    (1)如为良性疾病,反复出血,有手术治疗指针。根据病因可行痔切除术、息肉摘除术或局麻下行肛管扩张疗法,同时切除前哨痔及慢性肛裂。
    (2)如为恶性疾病,则需根据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 第21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3岁。(1)主诉:右下后牙肿痛7天,张口受限2天。(2)现病史: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后牙牙床不适,既而出现疼痛、肿胀,未曾治疗,肿痛逐渐加重。2天前出现张口时疼痛,且张口受限,来门诊就诊。(3)既往史:既往1年前出现过右下后牙肿痛,且反复发作。(病例题)


    正确答案: 病例分析:本例患者最可能的是感染引起的张口受限,根据主诉可知张口受限是由于右下后牙肿痛引起的,这就成为张口受限的诱发因素。既往史又提示右下后牙肿痛已反复发作。综合现病史和既往史可以推断:患者开始出现的可能是智齿冠周炎,因未及时治疗发展成为颌周间隙感染,继而出现张口受限。

  • 第22题:

    肛裂案例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30岁,司机。间断便血1年余。患者于1年前出现大便干燥,每3~5天1次,有时呈羊粪样,伴有便血,多为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而不与大便相混,有时于便后滴出鲜血或呈喷射状流出,可自数滴至数十毫升。伴肛门周围异物感,有时于排便时肛门剧痛。当便秘好转时,便血可减少或停止。患者食欲正常,喜辣食,体重无变化。


    正确答案: 1.诊断本例为便血待查,考虑肛门良性病变(如痔、肛裂、息肉)可能性大。进一步明确诊断有待查体和辅助检查结果。
    2.诊断依据(1)诱因大便干燥。当便秘好转时,便血可减少或停止。(2)症状大便带血,为鲜血,附着于大便表面而不与大便相混,提示病变位于消化道近肛门段。(3)伴随症状肛门异物感(痔、息肉),有时于排便时肛门剧痛(肛裂)。
    3.鉴别诊断(1)良性疾病痔、肛裂、息肉。(2)恶性疾病直肠癌。
    4.进一步检查(1)全身查体,肛门指诊。(2)直肠镜检。(3)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决定是否筛查癌抗原cA系列。
    5.治疗原则(1)如为良性疾病,反复出血,有手术治疗指针。根据病因可行痔切除术、息肉摘除术或局麻下行肛管扩张疗法,同时切除前哨痔及慢性肛裂。(2)如为恶性疾病,则需根据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 第23题:

    问答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68岁,工人 。于2011年9月15日就诊 。患者于3年前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时轻时重,伴血压升高,血压最高170/100mmHg,曾到多家医院检查尿常规:蛋白(++)~(+++),近一个月来水肿加重,而来就诊 。现症见: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乏力,纳差,面色苍白,腰酸畏寒,四肢冷凉,大便溏,尿少色清 。查体:T36 .4℃,P94/min,R20/min,BP165/105mmHg 。神志清,精神不振,贫血貌,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咽部轻度充血,无黄疸及皮疹 。腹软,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Ⅱ度指凹性水肿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尿常规示:红细胞(++),尿蛋白(++),颗粒管型(+),血常规无异常发现 。尿红细胞位相显微镜检查:多形型占80%,均一型占20% 。BUN9 .68mmol/L,Scr238mmol/L 。【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