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2岁,发热、流涕、咽痛、咳嗽3天,发现面部及前胸、后背有淡红色细小斑丘疹2天,查体:结膜轻度充血,咽部充血,精神萎靡,面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双肺呼吸音粗。该病例最可能诊断A、麻疹B、风疹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D、猩红热E、幼儿急疹对本例有较大诊断意义的检查A、血常规B、血培养C、血凝抑制法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效价D、嗜异凝集试验E、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找多核巨细胞

题目

患儿,2岁,发热、流涕、咽痛、咳嗽3天,发现面部及前胸、后背有淡红色细小斑丘疹2天,查体:结膜轻度充血,咽部充血,精神萎靡,面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双肺呼吸音粗。该病例最可能诊断A、麻疹

B、风疹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猩红热

E、幼儿急疹

对本例有较大诊断意义的检查A、血常规

B、血培养

C、血凝抑制法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效价

D、嗜异凝集试验

E、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找多核巨细胞


相似考题
更多“患儿,2岁,发热、流涕、咽痛、咳嗽3天,发现面部及前胸、后背有淡红色细小斑丘疹2天,查体:结膜轻度充血 ”相关问题
  • 第1题:

    2岁患儿,4天前发热,流涕,咳嗽,结膜充血,畏光,今晨发现耳后及颈部有淡红色斑丘疹,体温39℃,两颊粘膜充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疹

    B.幼儿急疹

    C.猩火热

    D.肠道病毒感染

    E.麻疹


    正确答案:E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 第2题:

    患儿,2岁,发热、流涕、咽痛、咳嗽3天,发现面部及前胸、后背有淡红色细小斑丘疹2天,查体:结膜轻度充血,咽部充血,精神萎靡,面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双肺呼吸音粗。

    该病例最可能诊断
    A.麻疹
    B.风疹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猩红热
    E.幼儿急疹

    答案:B
    解析:
    这是2道理解、记忆、判断题。考学生对风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的掌握程度。预测错误率不高。第8题常见错误:①选答"A",说明对风疹和麻疹临床表现的区别不熟悉。风疹皮疹特点为细小色淡,可在发热的第1天出现,全身症状轻微;而麻疹为大小不等的斑丘疹,逐渐弥漫全身,多在发热的第3~4天出现,全身症状多较严重;②选答"D",猩红热皮疹多在发热第2天出现,容易错选,但猩红热的典型皮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且猩红热全身症状多较重,咽部症状明显,局部充血,并可覆有脓性分泌物,不难鉴别。第9题常见错误:选答"D",嗜异凝集试验常用于检测EB病毒感染,而确诊风疹应依靠从细胞培养中分离到风疹病毒,但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多采用血凝抑制法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显著升高或前后2次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临床诊断。要点风疹皮疹特点为细小色淡,多在发热的第1天出现,全身症状轻微。血凝抑制法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滴度有助于临床诊断。

  • 第3题:

    2岁患儿,4天前发热,流涕、咳嗽,结膜充血,畏光,今晨发现耳后及颈部有淡红色斑丘疹,体温39℃,两颊粘膜充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疹
    B、幼儿急疹
    C、猩红热
    D、肠道病毒感染
    E、麻疹

    答案:E
    解析:
    麻疹临床体征为发热、咳嗽、流清涕、眼结膜炎、口腔粘膜及全身斑丘疹,90%的病人在口腔两侧正对第一臼齿的颊粘膜部出现麻斑疹(柯氏斑)、性状为0.1至1毫米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有数个,以后可逐渐增多,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热3~4天后可在耳后发际处出疹,然后扩散至面部躯干及四肢、手心、足心。皮疹初为玫瑰的斑疹或丘疹,当增大加密时颜色变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压之退色。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消退期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

  • 第4题:

    2岁患儿,4天前发热,流涕、咳嗽,结膜充血,畏光,今晨发现耳后及颈部有淡红色斑丘疹,体温39℃,两颊粘膜充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A、幼儿急疹
    B、猩红热
    C、肠道病毒感染
    D、麻疹
    E、风疹

    答案:D
    解析:
    麻疹临床体征为发热、咳嗽、流清涕、眼结膜炎、口腔粘膜及全身斑丘疹,90%的病人在口腔两侧正对第一臼齿的颊粘膜部出现麻斑疹(柯氏斑)、性状为0.1至1毫米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有数个,以后可逐渐增多,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热3~4天后可在耳后发际处出疹,然后扩散至面部躯干及四肢、手心、足心。皮疹初为玫瑰的斑疹或丘疹,当增大加密时颜色变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压之退色。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消退期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

  • 第5题:

    患儿,2岁,发热、流涕、咽痛、咳嗽3天,发现面部及前胸、后背有淡红色细小斑丘疹2天,查体:结膜轻度充血,咽部充血,精神萎靡,面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明显,双肺呼吸音粗。

    对本例有较大诊断意义的检查
    A.血常规
    B.血培养
    C.血凝抑制法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效价
    D.嗜异凝集试验
    E.鼻咽部分泌物涂片找多核巨细胞

    答案:C
    解析:
    这是2道理解、记忆、判断题。考学生对风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诊断的掌握程度。预测错误率不高。第8题常见错误:①选答"A",说明对风疹和麻疹临床表现的区别不熟悉。风疹皮疹特点为细小色淡,可在发热的第1天出现,全身症状轻微;而麻疹为大小不等的斑丘疹,逐渐弥漫全身,多在发热的第3~4天出现,全身症状多较严重;②选答"D",猩红热皮疹多在发热第2天出现,容易错选,但猩红热的典型皮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且猩红热全身症状多较重,咽部症状明显,局部充血,并可覆有脓性分泌物,不难鉴别。第9题常见错误:选答"D",嗜异凝集试验常用于检测EB病毒感染,而确诊风疹应依靠从细胞培养中分离到风疹病毒,但难以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多采用血凝抑制法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若抗体滴度显著升高或前后2次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助于临床诊断。要点风疹皮疹特点为细小色淡,多在发热的第1天出现,全身症状轻微。血凝抑制法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风疹病毒的抗体滴度有助于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