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这段话出自荀子32篇中的哪一篇?

题目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这段话出自荀子32篇中的哪一篇?


相似考题

2.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送孟东野序(唐)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犹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洗?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将“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句译为白话文。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出自荀子的《大略》篇。
更多““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这段话出自荀子32篇中的哪一篇?”相关问题
  • 第1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义;义

  • 第2题:

    下列哪句话能体现小心谨慎、居安思危的意思()

    • A、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 B、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 C、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D、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颜回之口。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永多困于所溺”。

  • 第5题:

    翻译: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正确答案: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 第6题:

    翻译: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高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 第7题:

    问答题
    翻译: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正确答案: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语段可分为几层?层意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召公曰:‘是障之也。……伤人必多’”,指出厉王消除谤言的严重后果;第二层从“民亦如之。……是以事行而不悖”,指出天子从政一定要“宣之使言”,必须听取民众意见,才能“事行而不悖”,才能治理好国家;第三层从“民之有口”到结尾,指出从政者听取民众谤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下情上传,行善备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行”用其本义的是(  )。
    A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B

    口言美,身行恶,国妖也(《荀子·大略》)

    C

    遵彼微行(《诗经·七月》)

    D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晋书·谢安传》)


    正确答案: C
    解析:
    行:象形,本义:道路。“遵彼微行”意思是:沿着那条小路(走)。该句中的“质”使用的是“行”的本义。

  • 第10题:

    问答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这段话出自荀子32篇中的哪一篇?

    正确答案: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出自荀子的《大略》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这句话出自哪本典籍?()
    A

    《周易》

    B

    《战国策》

    C

    《颜氏家训》

    D

    《左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观点?请略加说明。

    正确答案: 对比。用庄宗盛衰时的情景来进行比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这句话出自哪本典籍?()

    • A、《周易》
    • B、《战国策》
    • C、《颜氏家训》
    • D、《左传》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接句为:()

    • A、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 B、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 C、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 D、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此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


    正确答案: 孟子

  • 第16题:

    翻译: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正确答案: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 第17题:

    “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

    • 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 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
    • C、雄辩的文章气势
    • 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出自()。

    • A、《群书治要·鬻子》
    • B、《群书治要·六韬》
    • C、《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 D、《群书治要·淮南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问答题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正确答案: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此句话最早出自谁之口?

    正确答案: 孟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哪句话能体现小心谨慎、居安思危的意思()
    A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B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C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翻译: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高洁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 义,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