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韩国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功经验。

题目

试述韩国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功经验。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韩国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功经验。”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 第2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3题:

    试述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参考答案: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梭伦改革应运而生。梭伦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方面包括:
    1、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取消,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
    2、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
    3、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
    政治方面:
    1、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4级。第1、2级可任高级官职,第3级可任低级官职,第4级则不能担任官职。
    2、设立400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400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4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
    3、设立陪审法庭,任何公民都有上诉权。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梭伦改革不仅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而且把雅典导向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对贵族进行暴力革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改良典范。以后雅典的历史证明了这1点。
    庇西特拉图死后,公元前506年贵族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包括:
    1、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2、建立500人会议,代替400人会议,10个部落中,每个部落任何等级的公民都可经抽签选出50人,并在1年内1/10的时间里,组成公民大会主席团,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团内50人通过抽签再选出1名执行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
    3、设立10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
    4、制定陶片放逐法,对想当僭主的人,给予体面的流放。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认为其改革"比梭伦宪法要民主得多"。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至此基本完成。雅典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也告1段落。


  • 第4题:

    试述教学设计前应进行的背景分析的内容与采用的方法。
    教学设计前应进行的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与学习内容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以及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学习者知识起点、技能起点、态度起点等的分析。对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常采用绘制概念图的方式;“技能先决条件”的分析方法是对学习者技能起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常用方法;对学习者的态度起点的分析常用态度量表、观察、访谈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常包括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水平、学习坚持性等。设计者可以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获取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应从一下几方面了解有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风格、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设计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恰当地处理学习内容,适当地采用教学方法,科学地选择教学媒体,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包括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能及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征。认知发展在学习者的一般特征中居于重要地位,一般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来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学习者其他方面的一般特征可通过观察、访谈、填写学习者情况调查表、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等方法去获取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大致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2)选择学习内容;
    (3)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
    (4)分析学习内容的其他特征;
    (5)组织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等。归类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内容的分析,目的就是要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知识结构。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图解分析的结果是简明扼要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的一套图表或符号。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几条带箭头的线段及简单的数字来剖析一次著名战役的全过程,其事由、时间、地点、参战各方人数、结果等都可用图表来表示。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分析方法。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 第5题:

    试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正确答案: (一)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坚强后盾。
    (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
    (三)整体化保护更能客观全面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大势所趋。

  • 第6题:

    试述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19世纪20世纪劳动法的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背景:18世纪末期英国“劳工法规”的特点和无产阶级为反对这些法规的斗争,无产阶段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的自觉活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废除原有的劳工法规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资要求禁止使用童工和对女工示成年工给予特殊保及实现社会保险等。此起彼伏的运动是现代劳动法产生的客观条件。
    19世纪:英国1802<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以后,英国的劳工法规不断发展,1819.1833两次修订<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42又颁布了《十小时法》,1862年颁布了适用于一切大工业的工厂法。1878制定了关于工业的一般法令,1901制定了工场作业场法,对工人的劳动时间,工资给付日期地点以及以生产额之多少为比例的工资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由此英国的劳动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英国1802<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颁布起劳动立法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从制定某一方面的劳动法开始逐步发展成制定全面的劳动法,从制定某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问题的立法扩展到制定实施于整个国家的各种劳动者的立法,劳动法终于从民法法律规范中分离出来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国的劳动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1918年苏维埃政府颁布了苏俄第一部劳动法典。1922年重新颁布了更完备的《苏俄劳动法典》这一法典的出现对劳动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为劳动法成为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战以后资产阶级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压迫,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内产生了一批现代的反工人立法其特点是镇压工人动力和剥夺劳动者的权利,是劳动立法的倒退。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各国一般都提出了制定劳动法典的要求,对劳动法越来越重视,劳动法在各国的法律体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 第7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主要表现在:
    (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
    理财诸法是:
    (1)均输法。
    (2)青苗法。
    (3)农田水利法。
    (4)免役法。
    (5)市易法。
    (6)方田均税法。
    整军诸法是:
    (1)将兵法。
    (2)保甲法。
    (3)保马法。
    (4)军器监。
    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正确答案: 背景:北宋初年,虽然社会比较稳定,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时(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予苛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对《诗》,《书》(《尚书》),《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法代表并不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教学设计前应进行的背景分析的内容与采用的方法。

    正确答案: 教学设计前应进行的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与学习内容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以及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学习者知识起点、技能起点、态度起点等的分析。对学习者知识起点能力的分析常采用绘制概念图的方式;“技能先决条件”的分析方法是对学习者技能起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常用方法;对学习者的态度起点的分析常用态度量表、观察、访谈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常包括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水平、学习坚持性等。设计者可以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获取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应从一下几方面了解有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风格、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设计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恰当地处理学习内容,适当地采用教学方法,科学地选择教学媒体,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包括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能及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征。认知发展在学习者的一般特征中居于重要地位,一般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学来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学习者其他方面的一般特征可通过观察、访谈、填写学习者情况调查表、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等方法去获取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大致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2)选择学习内容;
    (3)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
    (4)分析学习内容的其他特征;
    (5)组织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等。归类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内容的分析,目的就是要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知识结构。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图解分析的结果是简明扼要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的一套图表或符号。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几条带箭头的线段及简单的数字来剖析一次著名战役的全过程,其事由、时间、地点、参战各方人数、结果等都可用图表来表示。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分析方法。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正确答案: (一)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坚强后盾。
    (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忽视。
    (三)整体化保护更能客观全面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大势所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马略军事改革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正确答案: 背景:朱古达战争(111-106年)朱古达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军队的腐朽,引起骑士了平民的不满,也表明公民兵制已经过时。统治阶级被迫考虑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加强军力。
    内容: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服役期限,实行固定军饷报酬,统一武器装备整顿军纪、加强训练,建立联队制。
    意义:1、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3、为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14题:

    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参考答案:

    背景:BC6世纪平民已成为罗马社会中重要的社会阶层。平民在政治,经济方面备受歧视,与贵族矛盾尖锐,他们要求打破氏族部落制度,获得政治地位和权利。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增加对外战争中的力量,塞尔维乌斯进行了改革。
    内容:1.对罗马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按照财产多寡分成5个等级,并确定其权利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即百人队,自备武装。2.创设森都利亚会议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取代库里亚(人民大会)会议的权力。3.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照地域重新划分,城市划分为4个地区部落,乡村划分为17个地区部落。居民不论贵族平民按照住所登记户口和财产,包括一些外来移民和被释放的奴隶都获得了公民权。凡是登记入册的都拥有罗马公民权。
    意义:第一,打击了氏族贵族,打破了旧的氏族血缘关系,从而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这次改革是罗马进入国家的标志;第二,巩固了罗马在拉丁地区的地位,增强了罗马的军事实力,对罗马的进一步扩张起了积极作用。


  • 第15题:

    试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案:
    解析:
    背景:(1)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幕府统治严重危机。(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3)外国入侵,民族危机严重。(4)倒幕运动****幕府。 内容:(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很快走上扩张道路。

  • 第16题:

    试述视神经检查的内容以及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视神经检查的内容以及方法:视神经检查内容包括视力、视野及眼底检查。
    (1)视力:让患者站在距视力表5米远处,以单眼辨认检查者所指定的符号,从而确定其视力。视力明显减退者,可在不同距离让其辨识手指数目。视力更差者,可试其有无光感。
    (2)视野:①大体视野测定:嘱患者双眼注视检查者的双眼,并伸出双食指,此时检查者双手指应出现在患者双上颞侧视野。询问患者说出哪一侧手指在动,是左、右,还是双侧。然后重复本动作。如果检查者双手运动而患者只看到一侧,即有视野缺损存在。②单眼视野测定:检查时嘱患者相距约60厘米面对而坐,双方同时闭合或用手指遮住相对应的眼(如患者为左眼,则检查者为右眼),另一眼互相固定直视。检查者用棉签或其他试标在两者中间分别自八个方向,从外周向中心移动,请患者一看到试标时立即说明。检查者以自己的视野作为标准而与患者比较,即可测知患者的视野有无缺损。
    (3)眼底:可在不散瞳的情况下用眼底镜直接检查,主要注意视神经乳头的形状、颜色、生理凹陷及边界是否清楚、动静脉比例、血管走行和反光强度,以及视网膜有无水肿、出血、渗出等。

  • 第17题:

    简述马略军事改革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正确答案: 背景:朱古达战争(111-106年)朱古达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军队的腐朽,引起骑士了平民的不满,也表明公民兵制已经过时。统治阶级被迫考虑改变军队的腐败状况,加强军力。
    内容: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服役期限,实行固定军饷报酬,统一武器装备整顿军纪、加强训练,建立联队制。
    意义:1、扩大了兵源,提高了军队战斗力;2、解决了小农破产后的谋生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3、为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速了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

  • 第18题:

    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 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包括能量来源、引力影响、陨石撞击和其它宇宙因素等。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
    1.能量的来源
    (1)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
    (3)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4)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它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
    4.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交换,如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等,尽管数量并不是很大。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的来源
    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地热是地球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所释放出的能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年产生的地热能可达2.14×1021J。一部分地热向地表传播,使得地球表面每年每平方厘米获得167~210J的热能。尽管平均而言,相对于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来说微不足道,但由于它在地表的局部富集,对某些地区地表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对地表小气候的影响。地热另一重要的作用是,它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则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甚至对大气组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对地表系统(环境)施加影响。
    2、物质的交换
    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例如,火山喷发,不仅使地幔物质喷出,进入地表,参与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还使大量水汽、二氧化碳、尘埃进入大气圈,从而改变大气的物质组成、对地表环境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洋壳不断新生;由于板块俯冲,岩石圈物质又不断被带入地球内部。这样地表系统与地内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这些物质交换,对地表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由于地幔对流引起的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导致了海陆轮廓和地面起伏的形成和变化,从而成为地表环境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 第19题:

    试述《园冶》的内容以及提出的园林规划原则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⒈《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园冶》内容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园说下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部分。全书共三卷,附图235幅,其中卷二是装折中的栏杆图式。
    ⒉①景到随机: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与地形,并尽量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短处;
    ②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韩国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功经验。

    正确答案: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韩国启动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时候,政府忽视农业发展,出现了工农业、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现象;
    (2)与市民相比,韩国农民收入滴,生活艰苦,居住环境简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3)受以上状况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恶化;
    (4)为了扭转社会局面,平衡工农业发展,韩国政府在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的农村建设运动。
    2.内容:
    (1)建设思路:
    ①首先,成立相关研究机构,负责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规划和领导。
    ②其次将改善农民的精神素养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再次,按村庄类型进行建设。
    ④最后分阶段建设。
    (2)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①改善农村公路;
    ②改善住房条件;
    ③农村电气化;
    ④农村自来水工程;
    ⑤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⑥兴建村民会馆。
    3.成功经验:
    (1)重视理论研究,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成立新农村建设研究院,进行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规划设计;
    (2)先建农村精神,以精神启发为重点;
    (3)分类建设,把农村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区别建设;
    (4)树立农民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鼓舞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
    (5)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因为农协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化肥、农药、建材等生活资料,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
    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
    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
    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
    (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七千人大会”的背景以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