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中日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并比较分析二者结果迥异的原因。


    答案:
    解析:
    (1)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近代教育的兴办和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国兴办近代教育都开始于19世 纪中叶,它既是两国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和制约两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的状况。 (2) 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从1868年明治 维新开始,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时基本 完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 1868年到1884年,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度占据优势而又衰落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 1885年到1894年,是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确立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895年到1912年, 是国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加强的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确立教育改 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 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其中,提出了 “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 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 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仿效法国教育制度制定的 《学制令》。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 曰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 的指导思想下,这次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 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 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同日本的教育近代化相比,中国教 育近代化的三个阶段更加明显。即1862年 至1894年的洋务运动时期,1895年至1898 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以及1901年至1912年 的清末新政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 是创办新式(洋务)学堂。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以后,洋务派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 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必须依照西方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这种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二是留学教育。经 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学习考察: 1872年,容闳带领三十名幼童远渡重洋,迈 出了中国人大规模留学的第一步。但赴美留学仅进行了四期就告终止。1876年,李鸿章、沈葆祯又上书请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三是设立京师大学堂以为全国教育之表率,并 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四是兴办地方学堂。在积极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维新变法期间又令各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 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 省会的大书院为高等学堂,府城书院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学。五是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度。六是 颁布学堂章程,制定学制系统。七是改革教 育行政机构,设立学部。八是厘定教育宗 旨,凸显“中体西用"之精神。 (4)中日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总体来 看,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近代化呈现出一个日益保守和反动的态势,但从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培养近代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方 面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从19世纪60年代 到20世纪的最初20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 直是有计谋有目标地均衡发展,只用了六七 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由教育落后的国家萨身教育发达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中 国在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教育发展相当缓慢,严格地说还处于启动阶段。尽管20世纪最后20年,近代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极端薄弱,仍相当落后。日本领土只有中国的1/30左右. 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1/8左右,而在1920 年,其在校小学生人数为8 633 000人,中 国只有4 852 64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多一点;日本在校中学生为337 300人,中国是117740人,只相当于日本的1/3;日本 在校大学生为70 900人,中国为17 620人, 只相当于日本的1/4左右。中日两国几乎同 时起步兴办近代教育,然而只过了短短六七 十年的时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 面,两国的差距是惊人的,而这种差距的形 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很难说有多少近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他们 仍然抱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他们进行改革是很勉强的,是受外界压力的结果。这些领导者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 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孝忠清帝的人。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却是热情有 多余,而能力不足,他们明显缺乏治理一个大国的素养,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曰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 这个政府是在与幕府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 的,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其主要成 员大多是既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的政治活 动经验;既对本国事务了如指掌,又能清楚地认清世界形势的资产阶级改革家。我们如果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畏重信和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对比,把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对比,高低上下一清 二楚。 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是投资大、 见效慢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国家财力、物力 的巨大支持,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是根本不 可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 展一直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 家财力得到加强,投资于近代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 对比日本1868年以后相对和平的环境, 中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西方 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各地反清势力层出不穷 的威胁,特别是同盟会成立后,清政府的生存环境更是十分恶劣。《马关条约》和《辛 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高达15亿两白银, 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力。经济落后影 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发 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模仿对象的差异。日本新政权建 立后,就立即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学 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脱亚人欧” 一直是日本孜孜追求的目标。日本的教育体 制先后学习了法国、美国和德国,虽然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但毕竟是坚持不懈地学习 西方。清政府和中国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中看到了日本的巨大进步和可怕的实力,对曰本的经验奉若神明,把日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际上日本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继续学习只能是更差而不可能更好。 曰本可以直接从西文译书,中国人却经日文转译,日本青年直接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 中国人却以去日本留学为时髦,结果可想 而知。 第四,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属于“什么都可以”型,中国则 属于“非并存”型。在日本,一个人可以同 时信仰佛教与神道教而不受社会歧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时,不只是学习科学技术,而是全面学习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加 以全面吸收,而中国则是有区别、有选择地接受,结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第2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 第3题:

    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中日农产品贸易下降的原因分析。


    正确答案: 现状:
    1)对日出口结束连续增长态势,转为大幅下降
    2)除浙江出口小幅增长外,主要出口省市对日出口都呈下降态势
    3)不同方式的出口普遍下降,来料加工出口跌幅最深
    4)自日农产品进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进料加工贸易占比重较大
    原因分析:
    1)人民币升值使对日出口价格优势丧失
    2)日本媒体对“毒饺子事件”的恶意炒作影响了对日出口
    3)金融危机蔓延,日本*市场低迷

  • 第4题:

    ()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 A、1971年
    • B、1972年
    • C、1973年
    • D、1974年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试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①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除了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
    A.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C.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满足人民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 第6题: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周年。

    • A、35
    • B、40
    • C、45
    • D、50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单选题
    受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行动影响,2012年9月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庆典被推迟。201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
    A

    20周年

    B

    30周年

    C

    40周年

    D

    50周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据此推算2012年正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故本题选择C项。

  • 第8题:

    名词解释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正确答案: 1972年4月13日,日本民社会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佥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政府”等荒谬主张;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和“台湾独”论;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原因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本精神:
    1、财政原则,“量出以制入”,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全国应征赋税总额,再摊派到各地征收。
    2、课税主体,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按现居住地的户口登记簿为准纳税,对于不定居的商人按定居商人的标准纳税。
    3、课税客体及课税原则,即一律依据贫富和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原来享有蠲免赋役特权的官僚、贵族、僧道户等也不例外。
    4、对租庸杂徭的处置及纳税期限,“将租庸杂徭都并入两税,“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
    5、计税依据,“以贫富为差”、“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即新税制中户税仍以资产多少为标准定出各户的等级,地税以779的垦田数为标准,各州按旧有数额分摊于各地。
    6、计税手段和纳税物品,即以货币计税,实际征收时再折纳实物。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三分制:上供、送使、留州。
    历史意义:
    1、财政原则: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的发生;
    2、课税客体: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扩大了纳税面,体现了税负均平、税收普及原则;
    3、计税手段: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
    4、税收征管:简化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财政权益分配:加强了中央控制财政的权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A

    1971年

    B

    1972年

    C

    1973年

    D

    1974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
    A

    1997年

    B

    2007年

    C

    2017年

    D

    2027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公共权力分化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1)权力分化主要表现在手段的分化和职能的分化两个方面。
    在手段分化方面,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用行政手段来处理所有公共事务转化为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让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管理来共同处理公共事务。
    在职能分化方面,政府的公共权力由单纯的控制型管理职能,向协调服务型管理职能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把一部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工作交给非政府组织;二是政府通过授权的方式把部分公共权力转让给准政府组织,让它们来管理那些需要公共权力进行强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
    (2)公共权力的分化的具体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府体制和内在运行机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是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
    三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3)公共权力分化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府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然。
    其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政企分开,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企分开,权力分化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从而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政府保持廉洁自律。
    再次,公共权力分化既是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历史必然,也是非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发展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

    • A、1997年
    • B、2007年
    • C、2017年
    • D、2027年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于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种植在华理第一教室与第六教室之间的草坪上,也是见证中日和平暨华东理工大学与日本创价大学的友好之树叫()


    正确答案:池田大作樱

  • 第15题: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正确答案: 1972年4月13日,日本民社会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佥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政府”等荒谬主张;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归还中国,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坚决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和“台湾独”论;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

  • 第16题:

    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是哪一位?


    正确答案: 田中角荣

  • 第17题:

    受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行动影响,2012年9月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庆典被推迟。201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

    • A、20周年
    • B、30周年
    • C、40周年
    • D、50周年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心室顺应性下降常见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引起心室顺应性下降常见的原因有:心肌肥大引起的室壁增厚、心肌炎、水肿、纤维化及间质增生等。心室顺应性下降的临床意义:由于心室顺应性下降,心室的扩张充盈受到限制,导致心排血量减少;由于心室压力-容积(P-V)曲线左移,当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扩大时,左室舒张末期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肺静脉压随之上升,从而出现肺淤血、肺水肿等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因此,心室顺应性下降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周年。
    A

    35

    B

    40

    C

    45

    D

    5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①社会存在商品生产,除了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还有以下原因:
    A.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
    C.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
    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搞活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满足人民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首相是哪一位?

    正确答案: 田中角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战后的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确立了以民间外交促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1、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应邀来华访问。6月1日,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他们的推动下,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1953-1958年,中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协助在华日侨二十一批共三万五千多人返回日本。日本民间组织协助将战争期间被日军强制劫往日本充当劳工,因过度劳累而死难的五百六十具中国人的遗骨送返中国。1954年,迫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压力,日本允许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3、1955年初,中国第二个访日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了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和12月,日本学术会议中国考察团与中国科学院学术考察团互访。自此,两国文艺界、工会组织、体育界以及青年学生都展开了双向交流。4、1957年2月,反共的岸信介上台执政,中日民间交往的渠道因其反华政策而被迫终止。5、1962年10月,中日签订了“LT贸易”协议,1963年,中日签订了互派记者协定和互设贸易代表处协定。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背景——1、“尼克松冲击”。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此次“越顶外交”令日本政府十分难堪。362、1972年4月,日本民社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政府代表团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出1972年的两国政府声明法律化。它规定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双边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它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