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诗经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抒情诗传统。风雅精神。比兴垂范。

  • 第2题:

    简述《法经》的特点及影响。


    正确答案: (1)确立“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
    (2)贯穿了“重刑轻罪”的重刑主义法制原则。
    (3)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其中包含了总则与分则、实体法与程序法、刑事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等各方面,首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结构。
    (4)《法经》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经》作为中国古代封建成文法典之源头,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新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防范和镇压民众反抗。

  • 第3题:

    与前朝相比,宋代武人和文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何种变化?简述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正确答案: 宋代文人社会地位提高,武人地位下降。
    自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武将用兵自重,往往自立。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此情况下崭露头角,在后周担任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力量发展壮大起来的,通过“陈桥兵变”这次军事政变,赵匡胤代周。因此,赵匡胤本人对藩镇割据和军将掌握军事大权对皇权造成的威胁有深刻的感受,况且藩镇割据使得战乱不断,社会经济、文化等遭到严重破坏,要想使社会重获安宁,就必须消灭藩镇割据,将军将的兵权收回中央手中。
    为此,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君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依靠的军事力量,节度使成为虚衔。继而加强禁军,取消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重要禁军职位,有三衙分掌禁军领兵权,实行将兵分离;同时不让武将充任枢密院长官,武将不能参与最高军事机密;武将见同级文官必须揖让执礼,从而大大地压抑了武将的社会地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分割宰相权力,分散各级官员权力,增设官员互相牵制,官名与实职分离。同时扩大仕途,取消释褐试,一中进士立刻做官,让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取士不论门第。这让民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使民间意识到通过科举可以改变社会地位。这些措施使军事贵族、军功贵族色彩淡化,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官官僚集团。
    这种变化结束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分裂纷争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但却造成了社会问题。各级官员权力分散且互相牵制,机构重叠,官吏剧增,办事效率低下。在种种制约下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庞大的官僚机构造成财政上的巨额支出,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影响了宋的国力,国家积贫积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的失败。同时,文人地位上升也让人们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类似唐代边关诗的尚武作品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劝学诗,自宋以来,中国人明显变得文弱了。

  • 第4题:

    简述《法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1)《法经》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它以先秦法家思想为指导,考、总结并汲取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立法与公布成文法的成功经验,代表当时最高的立法成就,它所开创的法典编纂体例与法典的内容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首先,以镇压盗、贼为立法宗旨。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法经》把侵犯官私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作为法律重点打击的对象,并将其列为篇首,充分体现封建法律制度的本质,成为后世封建律典奉行的指导原则。
    (3)其次,贯穿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为了巩固新建直的封建专制政权,《法经》不惜动用最残酷的肉刑、死刑、族刑、连坐等刑罚手段,并创立以言论或思想治罪的先例,这些做法许多为后世所继承。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当时固然有乱世推行变法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出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于残酷的刑事镇压的基础之上的。
    (4)再次,编纂体例与编纂思想成为后世立法的基础。一方面,《法经》本身篇章结构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其系统性与合理性。据说,商鞅携《法经》入秦,以《法经》为基础制定秦律;后来汉承秦制,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户、兴、厩三篇,制成《九章律》,后来曹魏的《新律》、西晋的《泰始律》到北齐的《北齐律》,均在《法经》的基础上不断完备,最后形成唐律12篇500条的结构;另一方面,从《法经》的编纂思想来看,具有明显的刑事性,即通过立法打击危害政权主要的立法思路,对中华法系以刑为主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第5题:

    简述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1)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农政思想其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2)春秋时期,孔子就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这是明确的农政言论。儒家一直把人口兴旺、农业发达当作管理国家的政治纲领。
    (3)到唐代,经济昌盛、文化开放,我国再度呈现出东方农业大国的恢弘气象。
    (4)宋元明清时农政思想仍占有很大优势。

  • 第6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李悝的《法经》共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早已失传,其内容只有从史书上看到它的片断记载。从六篇的体例上可以看出:《法经》把《盗法》、《贼法》两篇放在最前面,表明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特点:第一,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维护和巩固新建的封建制度;第二,维护君主制度。如“窥宫者膑”、“盗符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等。第三,维护等级制。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从而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
    (二)历史意义《法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秦汉以后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先,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对当时封建经济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1)唐律的基本特点
    唐律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封建法律,其主要特点有:
    礼法合一
    唐代承袭和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使得法律统治“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把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政权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加了法的威慑力量,从而构筑了严密的统治法网,有力维护了唐代统治。
    科条简要
    唐代立法以科条简要、宽简适中为特点。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西晋修律曾将773万余字的汉律令缩简为12万多字,立法作了重要变革。北齐律定为12篇949条,较前又有所进步。唐代沿袭隋制,实行精简、宽平的原则,定律12篇502条,并为后世所继承。仅以唐太宗时修《贞观律》为例,“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足见唐律的上述特点。
    语言精确、立法技术高超
    唐律用语精炼明确,在立法技术上表现出高超的水平,如自首、化外人有犯、类推原则的确定都有充分表现。为防止官吏滥用比附,用精确的语言规定了在法无明文规定条件下,官吏故意与过失出入人罪的处理办法。在承袭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私罪和故意、过失的概念,并规定了恰当的量刑标准,如《斗讼律》解释“过失杀”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及因击禽兽以致杀伤之类,皆是。”唐律结构严谨,立法技术完善,为举世公认。
    (2)唐律的历史地位
    唐律是我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代承袭秦汉立法成果,吸收汉晋律学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因具有传统法律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影响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可见,唐律不仅对本国,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B

    《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C

    《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D

    《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 C
    解析:
    ABD三项,《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其体例和内容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律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展
    C项,《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法经》规定了各种主要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的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并且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法经》的内容及特点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礼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所载:“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和特点李悝的《法经》共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早已失传,其内容只有从史书上看到它的片断记载。从六篇的体例上可以看出:《法经》把《盗法》、《贼法》两篇放在最前面,表明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特点:第一,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维护和巩固新建的封建制度;第二,维护君主制度。如“窥宫者膑”、“盗符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等。第三,维护等级制。宣布“大夫之家有侯物”,是“逾制”,“自一以上者诛”。从而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此外,“丞相受金左右伏诛”,也是保护特权者的一项具体规定。
    (二)历史意义《法经》虽然早已失传,但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秦汉以后的法典都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首先,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对当时封建经济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法经》是战国初期魏国臣相李悝所制。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是追究犯罪人责任和囚禁方面的规定,相当现在刑法的总则。
    意义:
    1、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当时各国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对后世的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补子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官定制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正确答案: (1)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使汉族官服出席了符号化因素。补子的出现,已把官服从单纯的颜色和繁缛的冠冕制中提升到符号化的高度,对服装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2)补子表现了官服制作和管理的先进思想,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同时便于更换。所以至清代,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3)补子是明代社会服饰中吉祥图案在宫廷中的反映,明代的审美心理趋向喜庆而又朴实的风格,民间衣料上的吉祥图案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用动物,禽鸟,植物,器皿来象征某种祝福和祈愿的心理和服装表达方式,影响到官服的设计,直接形成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官服的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与前朝相比,宋代武人和文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何种变化?简述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正确答案: 宋代文人社会地位提高,武人地位下降。
    自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武将用兵自重,往往自立。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此情况下崭露头角,在后周担任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力量发展壮大起来的,通过“陈桥兵变”这次军事政变,赵匡胤代周。因此,赵匡胤本人对藩镇割据和军将掌握军事大权对皇权造成的威胁有深刻的感受,况且藩镇割据使得战乱不断,社会经济、文化等遭到严重破坏,要想使社会重获安宁,就必须消灭藩镇割据,将军将的兵权收回中央手中。
    为此,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高级将领君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依靠的军事力量,节度使成为虚衔。继而加强禁军,取消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重要禁军职位,有三衙分掌禁军领兵权,实行将兵分离;同时不让武将充任枢密院长官,武将不能参与最高军事机密;武将见同级文官必须揖让执礼,从而大大地压抑了武将的社会地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分割宰相权力,分散各级官员权力,增设官员互相牵制,官名与实职分离。同时扩大仕途,取消释褐试,一中进士立刻做官,让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取士不论门第。这让民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使民间意识到通过科举可以改变社会地位。这些措施使军事贵族、军功贵族色彩淡化,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官官僚集团。
    这种变化结束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分裂纷争局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但却造成了社会问题。各级官员权力分散且互相牵制,机构重叠,官吏剧增,办事效率低下。在种种制约下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庞大的官僚机构造成财政上的巨额支出,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影响了宋的国力,国家积贫积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的失败。同时,文人地位上升也让人们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类似唐代边关诗的尚武作品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劝学诗,自宋以来,中国人明显变得文弱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永徽律疏》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第一,《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做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第二,标志着中国古代理发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制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渊的影响。
    第三,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 第14题:

    简述《法经》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法经》是战国初期魏国臣相李悝所制。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是追究犯罪人责任和囚禁方面的规定,相当现在刑法的总则。
    意义:
    1、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当时各国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对后世的立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15题:

    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法经》在立法宗旨、内容和体例方面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维护和巩固新的封建制度。《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为了确认和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2)确立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法经》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又确立和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特权。对违反封建等级制度者予以严惩。
    (3)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则。《法经》体现了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重刑轻罪”、“以刑去刑”的思想,即对于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也要处以重刑,以达到使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效果,从而起到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4)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分离。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此后的秦律、汉律在体例上都其影响。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颁布表明中华法系的肇始,为后来封建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在其十二篇之中,有六篇与《法经》有着直接传承关系。可以说,《法经》对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 第16题:

    简述“新文体”在代近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新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散文变革中的一种创造。它是适应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历史要求而产生的,也是近代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文体”这种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的散文体式,它力求冲破古文家法,融骈文、散文、单句、偶句于一炉,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与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并且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是文言文发展为白话散文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新体散文。
    “新文体”继承和发展了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散文改革的创作实践,更是康有为、谭嗣同等散文家的散文创作的直接发展,同时又吸取了桐城派古文、文选派骈文以及八股文等旧体文言文可以用来表现新生活新思想的艺术手法与文体格调,镕铸百家,自成新体。新文体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和崭新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文风,对中国散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新文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表现在:
    (1)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散文作家的影响。不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成,都影响了后来革命派作家的散文创作,我们从秋瑾、邹容、陈天华、柳亚子等人的散文中,均可以听到新文体的遗响。
    (2)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新文体”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散文作家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新文体的成功与失误,都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文体革新提供了经验。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在古代文言文过渡到现代白话文的历程中,起着启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新文体”是现代白话散文的先导。

  • 第17题:

    《法经》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明清律直接继承
    • B、《法经》六篇成为隋唐律的篇目蓝本
    • C、《法经》是对西周出礼入刑制度的一种肯定
    • D、《法经》中各篇的主要内容被后世传统法典继承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问答题
    论述《法经》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其中“盗法”“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害财产等犯罪的实体法规定。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法经》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囚法”(也作“网法”)、“捕法”是关于追捕、囚禁及审讯罪人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以外其他犯罪的篇目,主要规定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六禁”的内容。第六篇“具法”是关于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等定罪量刑通用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世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法经》的历史地位
    《法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①《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②《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所直接继承,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帅、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在内容上《法经》六篇的主要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吴门书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吴门书派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元代。元代江苏书法家主要有袁易、龚、张南、柯九思、倪瓒等人。宋元江南书法,承六朝至唐余风,又得江南山川风物之肋,直接开启了明代盛极一时的“吴门书派”。
    所谓吴门书派,乃是指承明初“三宋二沈”书风,继以沈周、吴宽以及沈周弟子文征明等为代表的书法流派。由于文征明弟子甚众,吴门书派陈容强大。吴门书派大盛于明中叶,波及于明末清初,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而又广远。
    明初时,苏州地区的书家就已相当活跃,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宋克,接着又有徐有贞等,均可称为吴门书派先驱。明初书风承宋元余绪,以复古为主,尤以赵孟影响最深,且为帖学笼罩,建树未多,唯行草繁盛,简牍之美,直欲超越唐宋。行草这外,小楷成就亦可观,篆隶则不逮古人。明初“三宋二沈”,实为继轨前代,沈周、吴宽等出,力追古人,气格渐高。及至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出、及由子昂上窥晋唐,得与元人争胜,这就是所谓吴门书派的兴起。总的看来,吴门书派几乎贯穿有明一代,是明代最大的书法流派,也是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流派。就祝、文、王三家而言,风气相尚,家学承续。书法世家对吴中书法的繁荣,发展贡献很大,文氏家族不必说,五世而不斩,王宠女王也“书肖其父”,不能不说是书法史上的佳话美谈。吴门书家师友承传,蔚然成风,易代亦不衰,推动了群众性书法活动,此风至清代仍势头不减。
    清初江苏籍书家名者有吴门后劲,“四王”之首的王时敏、以及由明入清的书家宋曹、徐枋等。
    吴门书风的影响还不止于清代前期,只是影响流变的显与隐的问题。说它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没有问题的。如吴门书家往往都同时又是画家,将绘画笔墨意趣融入书法,是吴门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至今江苏书画集于一身的艺术家亦不在少数,这其实也是吴门派(包括书派和画派)的影响所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特点及影响。

    正确答案: (1)确立“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
    (2)贯穿了“重刑轻罪”的重刑主义法制原则。
    (3)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其中包含了总则与分则、实体法与程序法、刑事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等各方面,首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结构。
    (4)《法经》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各代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经》作为中国古代封建成文法典之源头,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新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防范和镇压民众反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法经》的主要内容、阶级本质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2)阶级本质: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3)《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论《法经》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法经》在立法宗旨、内容和体例方面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维护和巩固新的封建制度。《法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护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为了确认和保护封建经济关系而制定的。
    (2)确立和维护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法经》虽然在形式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但是它又确立和维护了新的封建等级特权。对违反封建等级制度者予以严惩。
    (3)体现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则。《法经》体现了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重刑轻罪”、“以刑去刑”的思想,即对于有轻微犯罪行为的人也要处以重刑,以达到使人们不敢轻易违法犯罪效果,从而起到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4)开创了我国封建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法经》改刑为法,使法与刑分离。它首先开列罪名,然后规定刑罚,开创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体例。此后的秦律、汉律在体例上都其影响。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颁布表明中华法系的肇始,为后来封建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在其十二篇之中,有六篇与《法经》有着直接传承关系。可以说,《法经》对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是深远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诗经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抒情诗传统。风雅精神。比兴垂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