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H-O模型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但对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1)H-O模型的假设前提
①假设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
②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③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不完全流动。
④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⑤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2)H-O模型的基本论点
①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②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如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③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3)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
①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
②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
③成本的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
④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
⑤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
⑥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4)对H-O模型的评价
H-O模型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析。


    正确答案: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产品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
    第三,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
    第四,外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例如美国)的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即该产品在创新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

  • 第2题:

    试述新H-O模型。


    正确答案:代表为法尔维模型,是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在现实贸易汇总,只要同时存在对于高质量和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产业内贸易就可能发生。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较高的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低的产品,贸易的方向是清楚的。实践中,新H-O模型解释的国际贸易类型属于垂直型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

  • 第3题:

    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

  •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析。

    正确答案: 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产品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为外国开始模仿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
    第三,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的阶段
    第四,外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例如美国)的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即该产品在创新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之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1)产业内贸易理论提出与假设前提:理论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
    (2)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产品的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①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
    ②合作或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
    ③转口贸易;
    ④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促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
    ⑤季节性产品贸易。
    (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是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6)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
    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分摊、专业化分工),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巴拉萨指数。
    (8)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对于它的追求,产生了许多利益,这一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和发展,但是该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绝对优势说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的。
    (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在某一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评价:斯密绝对利益学说包含着科学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非科学成分。
    ①从国际贸易实际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发达国家,但仍然在进行国际贸易,也未因此而使得本国产业走向衰亡)。
    ②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斯密的学说符合18世纪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进行经济扩张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劳动价值论的坚持方面,却无法说明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名义关税的有效保护问题,隐含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它对于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对外贸易政策时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关税结构选择得不恰当,其就会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第一,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有效保护)就越大。
    第二,如果一国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其结果将降低产品竞争力,这样在贸易政策上的取向是对这部分原料进口予以照顾。
    第三,有效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两难:本国若对原料进口不征收进口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便会形成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从而丧失了保护的意义;但是如果对原料和中间产品也征收进口关税,则本国的产品便会失去竞争力,根本无法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相关产业更无法转换成出口型产业。这种现象说明,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本国的关税结构时,空间要比发达国家小,需要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关税的角度来确定本国对于产业实行保护的措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外国直接投资待遇指南》的主要内容,并加以简要评价。

    正确答案: 1.规定了,的适用范围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境内的外国私人投资,且要求该投资本着善意并遵守东道国法律
    2.外国投资入境的批准问题,它建议各成员国采用开放性的批准程序以减少外国投资准入的障碍,但各国有权限制或禁止在本国某些领域进行投资
    3.外国投资的待遇,要求以‘公正平等’待遇为基准,以国民待遇为补充,且要求东道国保障外国投资者汇兑自由,但不鼓励东道国对外资采取免税刺激
    4.征收和裣原则,东道国政府对外资实行征收或违约应给予充分及时有效的适当补偿5.解决争端的途径,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争端可通过谈判,国内法院诉讼、调解及仲裁解决,但应尽可能利用“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机制”《指南》本身并无法律约束力,但其由世界银行集团制定,影响较大。其讨论的问题都是以发达国家标准来认定,如果世界银行集团在适用法律上援引《指南》,可能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发生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H-O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关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3.关于国际贸易造成的各国收益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处于绝对劣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是一样的,这样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是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最大劣势的产品,继而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在论述中所设定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实际相差较大,如要素在国际中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
    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但事实是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③其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得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
    3)我国理论界对其认识和评价
    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
    ②20实际60年代初,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的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
    ③改革开放以来,看法一分为二,认为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现有业务组合模型的评价。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新H-O模型。

    正确答案: 代表为法尔维模型,是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在现实贸易汇总,只要同时存在对于高质量和低质量商品的需求,产业内贸易就可能发生。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较高的产品,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质量相对低的产品,贸易的方向是清楚的。实践中,新H-O模型解释的国际贸易类型属于垂直型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2)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不同类型的差异产品引起的产业内贸易也不相同,分别为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

  • 第14题:

    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


    正确答案: 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该主观评价又是依据使用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当均衡被打破时,汇率又将会随着人们对外汇主观评价的变化达到新的均衡。
    该理论是在1924~1926年间,法国国际收支均为顺差但法郎的对外汇率反而下降,从而引起物价上涨的反常情况下提出的。它独树一帜,从主观心理评价的角度来探讨一国货币汇率的升降关系,把主观评价的变化同客观事实的变动结合起来考察汇率,直到目前,该学说都有相当的市场。但是该学说是以西方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把汇兑心理的变动当作影响与决定汇率的依据,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缺乏说服力。

  • 第15题:

    试述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名义关税的有效保护问题,隐含着重要的政策含义,它对于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对外贸易政策时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关税结构选择得不恰当,其就会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第一,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有效保护)就越大。
    第二,如果一国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其结果将降低产品竞争力,这样在贸易政策上的取向是对这部分原料进口予以照顾。
    第三,有效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两难:本国若对原料进口不征收进口关税,但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便会形成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从而丧失了保护的意义;但是如果对原料和中间产品也征收进口关税,则本国的产品便会失去竞争力,根本无法与进口产品相竞争,相关产业更无法转换成出口型产业。这种现象说明,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本国的关税结构时,空间要比发达国家小,需要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关税的角度来确定本国对于产业实行保护的措施。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学说作一评价。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和形成,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真正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和历史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4)保护对象为有发展前途,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之后能够成长起来,并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以30年为最高保护时间。
    (5)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二)理论政策评价。
    积极意义:
    (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
    (2)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家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3)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4)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缺陷:
    (1)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
    (2)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3)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汇总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

    正确答案: 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评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汇率才行。国际借贷说只是从量上说明了汇率的变化,但未涉及质,其质在于满足欲望;购买力平价则只说明了质的一面。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外国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需求的效用,这个效用就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实的价值在于它的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的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最终导致汇率变动。
    实际中汇兑心理学受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为货币特定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后者为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状况等;二者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如外汇供给上升的话,边际效用就会下降,人们的心理评价就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总供求,最终形成实际汇率。
    国际借贷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主观效用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一)幼稚产业的定义。通过政策保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掌握技术,形成资本积累并最终形成成本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1、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未来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可以获利,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2、巴斯塔布尔标准。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3、肯普标准。除以上两个标准的全部内容,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如某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二)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等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有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时单纯地保护落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数据模型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数学形式框架,是用来描述数据的一组概念和定义。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⑴据的静态特征,它包括对数据结构和数据间联系的描述。
    ⑵数据的动态特征,是一组定义在数据上的操作,包括含义、操作符、运算规则及其语言等
    ⑶数据的完整性约束,这是一组规则,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满足这组规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国际治贫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并做出评价。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世界银行制定了在新世纪治理贫困的行动纲领。行动纲领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成功地减轻贫困的核心。评价:贫困不仅是经济进程的结果。它是经济,社会、政治进程的结果,它们以可以恶化、也缓解穷人每天面临的被剥夺现象的方式,相互作用又相互补充。治理贫困过地方、国家、全球层次上的行动扩大机会、促进赋权、加强安全保障。要求通过地方、国家、全球层次上的扩大机会、促进赋权、加强安全保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指出,固定汇率对一国的政策制定者提出挑战,这些政策制定者既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该模型为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政策的运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对于开放经济体而言,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如果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正确答案: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是决定汇率学说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金本位制崩溃,汇率波动剧烈,铸币平价说和外汇供求说已经无法解释汇率的决定,于是瑞典人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说。
    ②内容: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指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指当两国都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比。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公式为:E=Pa/Pb;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公式为:Et=E0[(Pat/Pa0)/(Pbt/Pb0)]。
    其中,E表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Et表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E0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t时的汇率;Pa0为A国基期的物价指数;Pat为A国t时的物价指数;Pb0为B国基期的物价指数;Pbt为B国t时的物价指数。
    汇率决定于两国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取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取决于各自的货币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时,外币的汇率和本国的物价水平成正比,与外国的物价水平成反比。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购买力平价说在外汇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该理论在各国放弃金本位制的情况下,指出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汇率决定的依据,说明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
    但是,购买力平价说仍有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购买力平价说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③购买力平价说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④购买力平价说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⑤购买力平价说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⑥购买力平价说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