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更多“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你是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
    解析:
    (1)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从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仅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教育,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不以征服占有为目的,而以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为目的。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 第2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应如何实现?


    答案:
    解析: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 第3题: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D

  • 第4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建国后教育目的的表述的历史回顾: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 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 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第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 展的历史进程的。
    第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
    第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 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和崇高理想。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 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 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 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 “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 全面提高服务。
    ②德、智、体、美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教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 应是一体的。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 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 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等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 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 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 分的准备。

  • 第5题:

    试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
    我国建国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虽然在字面上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主要表现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新人,绝不应是剥削者和寄生虫,人人都应以劳动为荣。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就是要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教育目的的另一构成部分是培养规格问题,即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素。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对于教育目的的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首先实施教育目的,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创造精神
    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2、实践能力
    即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以致用不仅是巩固知识学习的需要,更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3、开放思维
    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是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4、崇高理想
    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和崇高的理想相结合才有方向。未来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仅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精神和开放思想,还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为国家、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
    其次,教育目的的实施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的,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化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
    2、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劳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者。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或平面发展。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
    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面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