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李某,女,38岁,干部,2011年11月12日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头痛,头昏,乏力,腹胀,活动后心悸、气短、胸闷,纳差,入睡困难,睡眠多梦,曾去大医院内科、神经科诊治,做过脑电图、B超、CT等各项特殊检查,报告都为阴性,多次服用"舒乐安定""养血安神片"等药品。近一月来,因与同事关系不睦,思虑过度病情加重,每晚睡眠少于4小时,入睡多梦,易惊醒,自服上述药物病情无明显缓解,遂来求治中医。现症见:头痛头晕,心烦,气短胸闷,健忘失眠,入睡多梦,易惊醒,面色不华,胃脘部胀满,纳差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正

题目

【病例摘要】李某,女,38岁,干部,2011年11月12日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头痛,头昏,乏力,腹胀,活动后心悸、气短、胸闷,纳差,入睡困难,睡眠多梦,曾去大医院内科、神经科诊治,做过脑电图、B超、CT等各项特殊检查,报告都为阴性,多次服用"舒乐安定""养血安神片"等药品。近一月来,因与同事关系不睦,思虑过度病情加重,每晚睡眠少于4小时,入睡多梦,易惊醒,自服上述药物病情无明显缓解,遂来求治中医。现症见:头痛头晕,心烦,气短胸闷,健忘失眠,入睡多梦,易惊醒,面色不华,胃脘部胀满,纳差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正常。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性格内向,多思善疑,不善言辞。查体:T36.7℃,P82/min,R20/min,BP112/68mmHg,营养中等,表情倦怠,痛苦病容,舌淡,少苔,脉细弱无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2/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化验:血、尿、粪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X线片:心、肺、膈未见异常。【答题要求】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历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李某,女,38岁,干部,2011年11月12日就诊。患者1年前出现头痛,头昏,乏力,腹胀,活动后心悸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刘某某,女,49岁,已婚,干部。患者10佘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颞部为重,生气后易出现,自行服用止痛药后可逐渐缓解。3日前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再次出现头痛,服用止痛药物疗效不佳,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痛,双颞部为主,呈胀痛,平素性急易怒,口干口苦,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再发3日,诊断为头痛。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见头痛且胀;颞侧为肝经循行部位,枢机不利,故以两侧头痛为主;肝胆失于疏泄,而见口苦;肝经郁热伤津,而见口干;肝火扰心,故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亦为肝阳上亢之象,故辨证为肝阳上亢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头痛与眩晕的鉴别: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头痛 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止痛方剂:天麻钩藤饮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3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2岁,已婚,职员。患者2年前行流产手术后即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伴倦怠乏力,曾行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仍时有心悸发作,为求中医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纳食不馨,夜眠欠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心悸反复发作2年余,诊断为心悸。患者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动则更耗伤气血,故心悸气短,动则加重;气血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血虚而神明失养,而夜眠欠安;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亦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心脾两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可见,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发自少腹,向上冲逆。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中医治法:补血养血,益气安神方剂:归脾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5题:

    病例摘要:孙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3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出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现症: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证为心脾两虚。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中医病证鉴别:不寐与一时性失眠有相似之处。一时性失眠有明显的诱因,如饮食不消,压力太大等,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心脾两虚之不寐,持续时间较长,且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肢倦神疲等表现。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术9g,茯神9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甘草3g,当归9g,远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烦。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上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为头痛胀痛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10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5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